1.天:孔子之前的商代和周代,流行天命论,将天看做是人格神,孔子将天看做自然界。
这个自然界不是机械的,没有生命的,与人分离的,而是一个大生命世界,是一个生命创造的自然过程。
人的生命是这个大生命世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
孔子的“天”保存有某种神圣性,提出了君子应该“畏天命”,这都是因为天是生命创造之源,这种对天的敬畏和信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宗教精神。
2.仁:孔子的“仁”就是从“亲亲”出发,推广为普遍的爱,也就是从爱父母,推广到爱天地万物。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它的实现方法就是“忠恕之源”,“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有什么欲求,要想着别人也有这样的欲求,满足自己欲求的时候,要想着使别人的欲求也能被满足。
“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自己不愿意别人这样对我,也不要这样对别人。
(忠,中人之心;恕,如人之心)3.礼:“礼”是社会生活中的礼仪、制度、规范。
孔子最重视丧礼和祭礼,即“慎终”和“追远”,也就是慎重送别死去的父母和追怀祖先。
孔子认为,礼的作用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安定和谐。
另外,是人的人生体现一种对生命的无限和永恒的追求,丧礼和祭礼可以使人真切体会到生命永恒延续的过程,使人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获得一种形而上的慰藉。
4.艺:孔子说:“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里的“艺”指的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是当时学习的具体科目,其中包括智育、体育、美育,但最重要的是德育。
5.美育:孔子重视美育,学习《诗经》,感发人的精神,产生美感,学习音乐使人感受到愉悦。
学习《周礼》使人行为规范、文明。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一种人与人和谐,人与天和谐的境界,是一种审美境界。
作为一个受教育者,不仅要拓宽自己的知识和学问,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人生。
6.《老子》: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又成《道德经》,内容分为道篇和德篇两部分。
据此,中国古代产生了与儒家并列的道家,和以老子为始祖的宗教派别----道教。
《老子》的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思维倾向和审美情趣。
是中国古代哲学代表之一。
老子哲学的核心是自然无为。
7.反: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反”有两层含义,一是“相反”的“反”,二是“复返”的“返”,即世界的高下美丑是人的判断,其实是对世界的误解。
真正对美的欣赏,是对美丑的超越。
人应该归复于自然而然,回环往复的生命之道。
老子通过反的两层含义强调,人不能为相反而成的事物表象所遮蔽,而要破除知识的妄见,契入到后回返往复的生命之道之中,这才是发现世界意义的根本途径。
8.无为:无为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概念。
老子所谓“无为”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做,消极等待事情的成功。
而是说,人的一切事业应该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去做,不许能强行改变自然的节奏。
老子反对“人为”,并不是否定人的积极创造,而是反对破坏自然节奏的盲目的乱为。
老子所提倡的创造,是契合自然精神的创造。
9.婴儿:老子说:“复归于婴儿。
”婴儿的状态,无知,无欲,纯净,真实,老子的婴儿状态就是拥有“童心”。
就是不为名利所动,追求淡泊、宁静,面对诱惑,内心不起一点波澜。
老子认为,欲望会使人迷失方向,扰乱人的心灵。
10.《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
狭义的《周易》指《易经》,广义的《周易》除了《易经》还包括解释它的《易传》。
《周易》的内容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形成。
伏羲是这部著作的奠基人。
后来周代的开国君主周文王对其内容加以丰富。
孔子将《周易》真正理论化。
《周易》以阴阳为基础,讲求“变”的思想。
11.乾:中国人认为,宇宙中有两大势力,一为阳,一为阴。
《周易》有64卦,前两卦是关键,一卦为乾,一卦为坤,乾坤是由6个表示阳的符号组成,乾卦象征天,指的是健,也就是阳刚之道。
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
12.易:变化的意思,中国人认为,世界上一切都有阴阳两面,阴阳的相互作用形成无所不在的运动态势,宇宙的一切都处在永恒的变易之中,没有固定不变的东西。
周易告诉人们,宇宙不是死的空间,而是活的。
看似没有生命的东西,都处在永恒变易之中。
13.诈:兵以诈立,就是要制造假象来迷惑敌人,要运用各种方法引诱敌人犯错误,使敌人分崩离析,趁敌人混乱之际夺取胜利,要在敌人完全意料不到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攻击。
14.势:《孙子兵法》教人用对立因素造势。
战争中形势瞬息万变,用兵者要想取胜,必须学会把握这种形势。
就是要从正反两面来考虑利害得失,把握战争中对立因素的转化,推动对立因素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创造有利于自己的态势。
15.慎战:《孙子兵法》自始至终是教人善战,但同时又自始至终强调战争的残酷性和严重性,警告当政者和用兵者要慎战,充分体现了军事思想家孙子的仁者胸怀。
16.禅宗: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派别,它是融合印度大成佛学和中国道教学硕基础上形成的。
发轫于六朝,至隋唐趋于成熟。
慧能是它的主要代表人物,记载慧能思想的《坛经》是禅宗最重要的著作。
对唐代以后的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17.本地风光:禅宗将人的自性称为“本地风光”。
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田地,人应该到自家田地里耕种,而不应该丢弃自己的真实感受。
如果一心仰望经典,等于心在自己身上,灵魂却跑到别人田地里去了,结果自家田地荒芜。
18.天:中国人所祭祀的天,与基督教的上帝有很大的不同,他不是一种人格神,被祭祀的天虽然保留着神性,但同时更是大自然的象征。
中国人没有将天偶像化,与其说中国人将天看做一个神灵,倒不如把天看做一种化生万物的自然力量。
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对天的敬畏思想没有改变,但对天神崇拜的宗教性逐步淡化,转而将天看做事生生不息的创造的源泉。
19.生:中国传统哲学是“生”的哲学,生就是万物生长,就是创造生命。
人的仁心、善心都来自于天地生物之心,因此,生就是仁,就是善。
天地以生为道,以生为德。
人与天地万物一体,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所以人应该爱天地万物。
20.生意: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大自然(包括人类)是一个生命世界,天地万物都包含有活泼的生命、生意,这种生命、生意是最值得观赏的,人们在这种观赏中体会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从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
21.司南: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中国人发现了磁铁的指极性。
战国时期,有人发明了司南,在平滑的“地盘”上,放上一个由天然磁石琢磨而成的勺子,中心恰好落在勺底的正中。
勺子可以旋转,当它停止时,勺柄就会指向南方。
为后来指南针的发现奠定基础,促进我国航海事业的发展。
22.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公元前2世纪开始出现的一条联系中国和欧亚大陆的交通要道。
由于一开始以丝绸贸易为主,所以被称为丝绸之路。
从中国长安(今陕西西安)开始,经甘肃、新疆,进而到中亚、西亚,一直到地中海沿岸各国。
对东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交流起到桥梁作用。
23.素:中医说:“养之不素则病生”,“素”是指人生命的平衡态。
首先强调人体在能量摄入上的平衡,同时能量消耗也要适度,中医认为疾病的关键在于人与自然的平衡,起居有常,伴随自然节律而运动;中医预防医学,最中医的在于保持精神的平衡,也就是心理健康。
24.乐:中国早期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礼和月相互配合,用以治理国家,保持社会的安定和谐,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
儒家思想家荀子说,“乐”的作用是使人心平气和,从而达到家庭、社会的和谐安定,也就是通过维护每个人的精神和谐,来维护整个社会的和谐。
“乐者,和也”,成为影响中国数千年的重要思想,它所突出的正式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谐。
中国的礼乐文化传统,实际就是建立一个和谐世界秩序的传统。
音乐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25.书:琴棋书画中的“书”指的是书法。
书法的体式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等。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以流动的气脉为灵魂。
书法如兵法,讲究“势”,要有骏马飞奔,激水漂石的气势,一疾一涩,笔有飞动之势,又有顿挫之功。
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俩被称为书法艺术的典范,另外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以沉着凝重著名,留给后人独特的“颜体”风格。
26.藏:颜真卿晚年名作《颜家庙碑》充分体现“藏”的特点。
中国人认为做人要含蓄,书法也一样,不能露锋芒。
颜真卿重视书法的“骨”,如人的身体,有骨头才能立得住;又重视书法的“筋”,有筋才有运动感。
只有筋骨还不够,字要做到方正平稳,坚韧厚实不露筋骨,将骨力藏于其中。
外露的笔法,力量外显,没有内蕴,即为劣品。
中国人通过书法修身养性,追求温柔敦厚,委婉含蓄,外柔内刚。
27.大:科学家沈括认为,作画应该“以大观小”。
其中“大”就是人心领的统摄力。
要求画家不仅要画出此时此刻所见,又要画出彼时彼地所知和心中意念之所想。
即以心观景,小中见大,小画面,大世界。
有限的内容,无限的想象,令人神游物外,给欣赏者带来美的感受。
28.透视:是一种绘画术语。
最初研究透视是通过一块透明的平面去看景物的方法,将所看到的景物准确地描绘到这块平面上,即成为该景物的透视图。
后来指,在平面画幅上根据一定的原理,用线条来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投影的科学。
29.平远:论画讲究平远,即将目光向旷远处投去,将人带到遥远的世界。
突出画家所追求的平淡悠远的境界。
寒山瘦水,表达的是远离世俗的心境;枯木寒林中有画家孤独飘逸的意志。
30.朱耷:号八大山人,字良月。
明末清初画家,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
绘画以大笔水墨写意著称。
并善于泼墨,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
他人生经历坎坷,以水墨画表现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
代表作有《孤鸟图轴》,《莲房小鸟》等。
31.沉郁:杜甫诗的美感,就是“沉郁”。
“沉郁”的文化内涵,是儒家的“仁”。
儒家的仁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同情、人间关爱。
杜甫诗的沉郁,蕴含着一种对人间疾苦的深厚同情,同时弥漫着一种人生、历史的悲凉感和苍茫感。
正是因为杜甫有“仁心”,对人生有着至深的爱,对于人生和历史有着深刻的体验,才会达到这种境界。
32.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表现杜甫对于人间疾苦的深切体验和同情,“沉郁”的体现。
33.飘逸:李白诗的美感,就是“飘逸”。
飘逸的文化内涵,是道家的“游”。
道家的游是一种精神的自由超脱,二是人与大自然生命融为一体。
李白的诗,给人雄浑壮大、惊心动魄的美感,给人意气风发的美感,给人清新自然的美感,这就是飘逸之美。
34.空灵:王维诗的美感,就是“空灵”。
空灵的文化内涵,就是禅宗的“悟”。
禅宗主张在普通的、日常的、富有生命的感性现象中,去领悟那永恒的宇宙本体,这就是悟。
空灵的美感,就是使人们在“万古长空”的氛围中,体会眼前的“一朝风月”,从眼前的花开花落,体会到宇宙的永恒,从而使人获得一种解脱和自由,了悟生命的意义,得到一种形而上的愉悦。
35.开片:瓷器上布满的不规则的裂纹,瓷学术语叫做“开片”。
开片是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是中国瓷器的典型特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