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十三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规划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二零一六年七月目录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1)(一)“十二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成就 (1)(二)发展面临的机遇 (8)(三)发展面临的挑战 (9)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发展目标 (11)(一)指导思想 (11)(二)基本原则 (12)(三)总体目标 (13)(四)具体工作目标 (13)三、重点任务 (15)(一)集中连片推进绿色建筑发展 (15)(二)加快推进新建建筑能效提升 (15)(三)探索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绿色改造 (16)(四)深入开展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和节约型社会建设 (16)(五)加快可再生能源建筑领域规模化应用 (17)(六)加强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能力建设 (17)(七)强化绿色施工与运行管理 (18)(八)完善绿色建筑技术支持体系 (19)(九)加强新型绿色建材推广及产业化发展 (19)四、保障措施 (20)(一)健全管理体制 (20)(二)建立激励机制 (20)(三)强化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监管 (21)(四)健全标准体系 (21)(五)加强科技研发 (22)(六)增强能力建设 (22)(七)加强宣传推广 (22)前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逐年增长,到2020年我国的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48亿吨标准煤,传统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使得我国面临着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极大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资源的肆意开采和随意排放有害气体、粉尘等,使得我们的居住环境和气候条件变得更加恶劣,已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世界性难题。
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新型城镇化进程,着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建筑建造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运营,切实提升我国建筑节能和绿色水平。
建筑领域的节能和绿色发展是贯彻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城镇化与城市发展、民生科技领域的重要内容,有利于降低建筑能耗消耗,消除环境污染,应对气候变化。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加快转变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培育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建设领域转型发展,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贵州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贵州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和《贵州省“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特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一)“十二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成就1、建筑节能总体目标取得显著突破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有关节能减排的要求,按照《贵州省“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确定的工作目标,通过完善政策法规、健全管理机制、加强节能监管、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等一系列措施,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快发展,完成了“十二五”期间建筑节能的总体要求,截至2015年底,新建建筑施工阶段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达到97%,新增节能建筑面积17822万平方米;组织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启动了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187.8万平方米;推动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推进城市区域性集中供热,累计完成城市集中供暖项目604万平方米,开展贵阳市、安顺市西秀区、遵义市鸭溪镇、威宁县、碧江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区、县、镇)和省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建设,累计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达到491万平方米。
到“十二五”期末,建筑节能实现节约191万吨标准煤,超额完成节约150万吨标准煤的目标任务。
2、建筑节能工作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区成绩显著“十二五”期间,全省共69个项目获得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累计绿色建筑面积达到1187.8万平方米,其中一星级552.3万平方米,二星级608.3万平方米,三星级27.2万平方米,除中天“未来方舟”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外,息烽县人民医院住院综合楼为全国第一家绿色医院,中天“未来方舟”渔安小学等6所学校30万平方米已申报三星级绿色校园,贵安新区富士康绿色产业园区已申报三星级绿色工业建筑,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中天201大厦等三星级绿色建筑项目同时通过美国LEED认证。
贵阳市中天“未来方舟”项目获首批国家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规划总建筑面积72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全覆盖,已建成437.7万平方米的绿色建筑,超额完成国家生态城区建设目标,其中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332.6万平方米。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逐步推进根据住建部《关于推进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实施意见的通知》(建科[2012]55号)等文件的要求,结合全省实际,开展了“贵州省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外窗节能改造技术研究”,以建筑门窗节能改造为重点,在遵义市、黔东南州、铜仁市三个夏热冬冷地区进行了居住建筑外窗专项改造,完成了70万平方米示范项目改造任务,室内舒适度明显提高,解决老窗渗水等问题,效益显著。
——城市集中供暖取得突破,探索并总结经验集中供热遵循区域集中、新区先行、热源多元、市场运作、规范管理、逐步推进的原则,推进全省城市区域性集中供热。
根据各地实际,贵阳市出台了《贵阳市区域性集中供热用热管理办法》、六盘水市发布了《六盘水市集中供热项目规划》,完成了贵阳市中天“未来方舟”、凤凰山城市综合体等供暖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城市集中供暖项目604万平方米。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取得突破贵阳市被列为第二批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安顺市西秀区、遵义市鸭溪镇、威宁县成功获批国家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区、县、镇),建成贵州财经大学等一批集中推广地源热泵及太阳能光热的国家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累计完成国家级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面积341万平方米。
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引导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形成铜仁南长城国际大酒店等省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累计完成省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面积150万平方米。
到2015年底,全省完成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面积达到491万平方米。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不断推进积极推进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获批第三批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450万元。
积极开展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耗监测、能耗公示等工作,建设完成贵州省建筑能耗监测中心及数据中心。
截止2015年底,完成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460栋、能源审计50栋、分项计量装置安装42栋,能耗公示138栋。
贵阳、六盘水等市级级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建设也同步推进。
推进全省高校节约型校园能耗监管平台建设,贵州大学的节能监管平台通过住建部验收,贵州财经大学的节能监管平台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3、建筑节能支撑体系不断完善——组织机构设置不断加强2010年机构改革后,在原省建设厅科技标准定额处和建筑节能管理办公室基础上设立建筑节能与科技处,承担建筑节能、科技和标准管理工作。
九个市州、威宁县、仁怀市及贵安新区均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建筑节能日常管理工作,其中贵阳市、遵义市设立了建筑节能与科技处(科),88个县市区大多以合署办公方式成立节能办负责节能日常管理工作,基本上建立上下贯通的工作管理体制,有效加强了全省建筑节能工作的管理。
成立“贵州省绿色建筑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贵州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负责贵州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监督管理工作,全面启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在贵州省建筑科学研究检测中心加挂“贵州省绿色建筑与科技发展中心”牌子,开展项目申报标识评审及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等工作,促进全省绿色建筑的发展,健全完善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体系。
——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积极贯彻国家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法规政策,加强配套政策、规范文件建设,完善全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管理体制。
建立并实施建筑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制度、民用建筑能效公示制度、建筑节能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度、建筑节能技术与产品备案制度、建筑能耗统计报表制度以及建筑节能分部工程验收备案制度等工作制度,强化了全省建筑节能监管力度,进一步完善了建筑节能政策法规体系。
颁布了《贵州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贵州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贵州省绿色小城镇创建、申报及验收管理办法(修订)》、《贵州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贵州省保障性住房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工作行动方案》等绿色建筑评价制度,形成了适宜地域特点的政策体系,为地方绿色建筑评审工作提供了管理保障。
——技术标准规范体系逐步建立结合贵州区域特征,因地制宜,积极完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建设。
编制发布《贵州省建筑节能标准体系研究》,指导全省地方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建设工作。
“十二五”期间,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方面,完成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试行)》(DBJ52/T060-2012)、《建筑节能工程施工验收规范贵州省实施细则》(DBJ52/T063-2013)、《贵州省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施工验收技术规程》(DBJ52/T064-2013)等7项地方工程建设与产品规范编制,《贵州省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管理规程》、《贵州省浅层地温能勘查技术规范》等7项地方建设标准在编,逐步健全了全省地方标准体系。
——能力建设不断加强根据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发展需要,开展了贵州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测评能力建设,2015年贵州省建筑科学研究检测中心获批国家级能效测评机构,把关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质量,保障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顺利验收;两家检测机构获批国家门窗标识实验室,推进门窗标识工作。
成立了“贵州省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建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中心,根据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展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产品研发、工程能效测评、绿建技术咨询等多种综合性服务,有效促进建筑节能的发展。
——技术支撑体系不断完善颁布建筑节能技术与产品、建设新技术推广技术推广目录,节能产品备案265项,新技术推广19项,着重推广隔热反射涂料、保温装饰一体化系统、墙体复合自保温砌块、断桥铝合金窗、高效水源热泵机组等节能产品和技术,引导建筑节能相关技术、产品、产业发展。
全省积极开展建筑工业化的相关研究,进行混凝土预制装配式钢结构整体住宅体系、磷石膏大板装配式钢结构整体住宅和工业厂房体系研究和推广应用。
参与了国家“十二五”《经济型空调冷热源与自然能源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一体化及高效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实施《贵州低能耗建筑典型围护结构节能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省部级科研项目近30多项,全面提升了建筑行业科技创新能力,为全面推动全省建筑节能技术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