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说课稿

一、说教材《渡荆门送别》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

本单元的诗歌都是描写山水,在写景中抒发情感的诗。

它有着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情操的陶冶和古代文化积累传承的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了解这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

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

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设计依据:背诵和默写是首要。

着重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咏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学习中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到翅膀,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写景的文章和诗歌,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但本班学生存在学习习惯较差,不善于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不足。

五、说学法: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2、尝试学习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

3、采用课件进行教学(幻灯片)。

六、课时安排:1 课时七、教学过程:1、导入:李白出生地?李白什么时候离家远游?李白是如何走上仕途的?(3”)李白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 年)。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

关于其出生地有多种说法,一说出生在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所属昌隆县(712 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所属江油市)。

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至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 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

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

二十五岁就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会稽(绍兴),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直到天宝元年(742 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他文章风采名震天下,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设计依据:李白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但又是大家都很陌生的。

熟悉是因为我们读过李白很多诗歌,了解他一些趣事。

但对他的一生缺乏系统了解,因此选择其中三个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2、正课:(24”)活动一:一读见韵律(5”)(1)、出示朗读要求:字音准确,停顿准确,根据自己理解用语音表现。

(2)、学生自读,组内展示,组内评价。

(3)、朗读展示,合作评价,教师示范。

设计依据:初读是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接触和了解,学生有自己的朗读方式,充分利用学生的自主性,开展小组合作竞争学习,但要初步形成一个统一的答案,教师的引领很重要。

活动二:二读晓内容(5”)(1)、自读看注解,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全班合作,四个小组分别说出四联诗的意思。

(3)、全班合作,其他小组纠错。

设计依据:诗句的表层意思,学生借助注解和工具书就可以了解,学生间互相纠错,有利于激发思想,形成争鸣,加深印象。

活动三:三读知情感(5”)(1)、小组朗读,说说每句诗歌蕴含了诗人什么情感。

(2)、全班合作,四个小组分别说出四联诗的情感。

(3)、教师点拨,询问学生朗读处理的依据,适时补充背景。

设计依据:对于诗歌的情感学生有自己的体会,通过对朗读的技巧处理,进一步加深对诗歌情感的体会,老师起到引领和帮助的作用。

(1)、提问:你认为哪些诗句写得特别生动优美?诵读展现。

(2)、提问:你能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你刚才诵读的句子描绘出来吗?设计依据:对于诗歌美感的体会,是学生欣赏能力的一种培养和提高。

以联想和想象为基础,以优美的词句描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与中考的诗歌鉴赏接轨。

活动五:六背寻美词(5”)(1)、提问:你认为在朗读这些诗歌的时候哪些词语需要注意和强调?(2)、提问:这些词语你能换成其他词语吗?试一试。

哪个词语更好?设计依据:用词的精妙是诗歌的典型特点。

学生通过朗读的处理以及词语变换比较,能进一步体会到诗歌炼字的精准,将之用于写作,同时与中考的诗歌鉴赏接轨。

3、当堂练习:10 (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

(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3)、.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设计依据:当堂练习进口教学重点和难点,实时监测学生对本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并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进行查漏补缺。

同时减轻了学生课后作业的负担。

4、小结:(2”)学生学习活动小结。

设计依据:课堂小结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形成整体印象,加深记忆和理解。

同时学生明确了自己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是否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有利于下次学习转化为正向的动力。

八、说板书:渡荆门送别李白远渡地点出蜀目的向往颔联远景惊喜近景喜爱故乡水送行舟依恋八年级上册古诗词(文言文)原文及翻译9.三峡(作者: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译文: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0.短文两篇与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正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恰好看到)月光从窗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考虑没有跟(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了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竹子和松柏树枝在地上的影子。

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松树柏树,只是缺少有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11.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译:(空中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连成一片呈现出同样的颜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译:(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小船随水漂去。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译: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多里,一路都是奇山异水,可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

译:江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得)即使千丈深也能看见水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译:游动的鱼儿和江底的细石,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

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

译:(那)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浪涛像(马一般)飞奔。

夹(jiā)岸高山,皆生寒树。

译: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阴森森的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bǎi)成峰。

译:(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

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īng)成韵。

译:山泉冲击着岩石,泠泠地发出声响。

鸟儿们相向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则千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译:蝉儿长久不断地叫,没有穷尽。

猿猴长久不断的叫,没有停止。

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译: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不再想功名利禄;经纶(lún)世务者,窥(kuī)谷忘反。

译:那些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柯(kē)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横斜的树木在上面遮蔽着,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之处,有时偶尔漏出(一丝一线的)阳光。

12.唐诗五首黄鹤楼(作者: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