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的现代中国模拟题
1.下图1为五十年代初画家李琦表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宣传画《越走越快》,该作品反映出当时( )
A.我国初步实现了工业化B.传统的耕作方式占主体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D.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
2.下图2是1952—1957年国民经济结构变化示意图。
该图反映出( )
A.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B.公有制成分已占据主体地位
C.新中国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D.我国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
3.下表1为1953—1955年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在沿海和内地投资比例统计表。
该表反映出在“一五”计划建设时期我国政府(
★沿海与内地的比重相加,不等于100,因为少数单位的部分投资不按地区划分。
A.力图扭转工业布局不均衡的局面B.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C .投资向经济欠发达民族地区倾斜
D .实行沿海带动内地的战略
4.新中过成立后,传统“国家一民间精英一民众”三层社会结构变为“国家一民众”二层结构。
二层结构
A .是消灭剥削阶级必然要求
B .保障了人民行使民主权利
C .适应了国家发展战略需要
D .便利了民众参与经济建设 5.新中国的诞生开启了中国法制建设新纪元。
下列立法
C .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D .奠定了新中国政治建设的基础 6.下图3是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年画。
该作品
A .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品的基本风格
B .体现了百花齐放的创作精神
C. 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民主政治的极大热情 D .适应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7.1954年,周恩来在一
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从资本主义的束缚和 小生产的限制下面,解放我国的生产力,使我国国民经
济能够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而得到有计划的迅速的发展。
”据此可知,该会议的召开 A .架构了新型国家的基本框架 B .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C .体现了人民民主的政治原则 D .表明过渡时期在我国的结束
8.图4反映1952—1956年中国经济成分结构变动情况。
这一变动可以说明当时中国
1952年底各种经济成分 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
图2
A .经济建设成就突出
B .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完成
C .开始对苏联模式进行反思
D .社会主义经济道路探索迫切
9.20世纪50年代,拖拉机是年画的重要题材,寄托着劳动人民的情感和憧憬。
对下图5理解正确的是
1950年4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废除男享女卑的封建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
1950年6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工会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有组织和教育工人积极生产、发挥工人阶级领导作用的职责。
1950年6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1955年创作的年画《拖拉机到咱社来代耕了》
A.反映新中国实现了农业生产机械化B.展现了“大跃进”时期生产建设热潮
C.描绘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巨大成就D.反映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
10.图6所示为1950年的年画《劳动换来光荣》。
这反映了
图6
A.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B.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C.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D.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11.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在一份关于农村工作指示信中规定,“公社不能不问实际情况,任意提高产量指标”,“生产队对生产小队要实行包产、包工、包成本和超产奖励制度”,“除了粮食、棉花、油料等只许卖给国家收购机关以外,其他农副产品,在完成国家规定的交售任务以后,都可以拿到集市上进行交易”。
这些规定
A.保证国家工业化顺利启动B.迈出了国民经济调整的步伐
C.拉开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D.克服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12.表2为“一五”计划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情况(单位:亿元)这表明“一五计划”
年份社会消费食品类衣着类用品类燃料类
1953 329.8 177.9 69.5 70.4 11
1954 356.1 197.3 71.6 74.2 13
1955 364 202.6 71.9 75.4 14.1
1956 424 219.3 94.1 91.8 18.8
1957 46 241 82.6 99.6 18.4 A.在工业建设中兼顾民生B.加大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C.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D.深受苏联经济建设影响
13.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加强了对矿产资源的勘探,对全国的矿产进行了有计划的普查,特别是对有些稀缺的资源(如石油)作了更为详尽的普查工作和和勘探工作。
其主要目的是
A.收回列强对华资源控制权B.适应了生产关系变革的需要
C.优化国民经济结构的比例D.配合“一五”计划顺利实施
14.下表3
年份粮食产量(万吨) 国家职工人数(万人) 国家财政支出(亿元)
第1年19505 2451 +6.0
第2年20000 4532 -21.8
第3年17000 4561 -65.8
第4年14350 5044 -81.8 A.优先发展农村经济B.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C.削减城镇人口D.推行经济体制改革
15.下图7是著名画家董希文20世纪50年代的一幅水粉画。
对这幅画解读正确的是
《鼓足干劲》1958年
A.反映“放卫星”的时代特点B.充分展示人民建设国家的热情
C.沿袭传统文人画的艺术风格D.苏联加速援助激发人民的热情
16.1950年10月,华东画报社出版了一本漫画集,图8和图9为其中的两幅漫画。
其主要创作意图在于
A.鞭挞南京国民政府的腐败统治B.为社会主义改造进行舆论先导
C.激发人们创造美好未来的信心D.调动一切力量以建设社会主义
17.下表4是我国建国初期经济结构的变化情况(单位:%)
年份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公私合营
经济
前三项合计
私营
经济
个体
经济
1952
年
1 1.5 0.7 3 6.9 71.8
1956
年
32.2 53.4 7.3 92.9 0.1 7.0 据此可知
A.私有制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B.工业化目标已基本实现
C.新民主义经济形态得以延续D.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18.“一五”计划实施期间,工人阶级展开了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在“一五”计划建设中也大显身手,农民也关心工业建设,他们努力用增加生产、积极交纳农业税和交售粮棉的实际行动支援工业建设。
这反映了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贡献力量B.工业化得到了工人阶级的积极响应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19.图10为1960年版1元人民币的正面图案。
该设计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风格B.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C.描绘了农业合作化的场景D.倡导适应国家建设的新风
20.1962年,广东省澄海县实行了“包产到户,定产上交,超产奖励”的田间管理负责制。
到1963年全省有65%的生产大队都推行了“评比奖励”责任制。
这一做法
A.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B.揭开了农村体制改革的序幕
C.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D.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发展
21.以下是新中国不同时期经济结构示意图11据此判断,符合1956年的是
22.1908年,中国体操学校的校训是“增强中华民族体质,洗刷东亚病夫耻辱”。
1955年,朱德为第一届全国工人体育运动大会题词:“普及人民体育运动,为生产和国防建设服务”。
体育目标的变化反映了A.社会性质发生变化B.工业建设成就巨大
C.人民体质逐渐增强D.国防力量迅速增强
23.下图12是1950年创作的版画《保卫世界和平签名运动》,该作品
A.继承了中国画注重写意的基本风格B.反映了农民珍惜社会主义建设成果
C.折射了美苏对抗的国际政治局势D.体现了“双百”方针的创作精神
24.
该柱状图反映出
A.新中国国际声誉得到极大提高B.新中国致力于反对霸权主义
C.建国初期外交环境逐渐改善D.新中国外交政策得到广泛认同
25.武汉作为中国的中部重镇,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开辟了我国南北交通和桥梁建设的新历史。
中国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
三年来,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工程技术人员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
全部工程用自己的材料由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
——摘自《人民日报》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1954年2月6日)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的有利因素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10分)
改革开放前的现代中国模拟题参考答案
25.有利因素:“一五”计划的实施(或国家的大力支持);苏联的援助;技术人员因地制宜勘测设计。
(6 分)(每答出一点得2分)
历史意义:促进南北交通,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增强民族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
(4分)(每答出一点得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