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劳动法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劳动法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劳动法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题
1.劳动权利能力:公民依法能够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
2 .工作时间:是劳动者为履行劳动义务,在法定限定应当从事劳动或工作的时间
3.用人单位:具有用人权利能力和用人行为能力,使用一名以上职工并且向职工支付工资的单位。

4.劳务派遣:指派遣单位按照用工单位(要派遣单位)或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招收劳动者并与之订立劳动合同,按照其与用工单位订立的劳务派遣协议将劳动者派遣到用工单位劳动,劳动过程有用工单位管理。

5.工资:薪金。

广义,职工劳动报酬,指劳动关系中,职工因履行劳动义务而获得的,由用人单位以法定方式支付的各种形式的物质补偿。

其狭义,仅指职工劳动报酬中的基本工资(或称标准工资)。

6.休假:带薪休假,是法定的劳动者得免于上班劳动并且有工资保障的休息时间。

7.非全日制用工
8.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依据劳动法律规所形成的实现劳动过程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9.劳动法主体:是指劳动法中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即享有和承担劳动法所规定的权利(职权)和义务(职责)的公民、组织和机关。

、简答题
1 •简述我国《劳动法》的立法指导思想。

(不确定)
《劳动法》第1条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①充分体现宪法原则,突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②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③规定统一的基本标准和规;
④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尽量与国际惯例接轨。

2.劳动者享有哪些基本劳动权利?
《劳动法》第3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
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
权利、提议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3•简述劳动合同的特征。

(1 )诺成合同:只需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劳动合同即可成立
(2 )附和合同:当事人就劳动合同容意思表示一致的过程,实践常表现为由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提出的劳动合同主要条款附和表示同意的过程
(3)双务合同: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负有义务,各方所负义务既是与各自享有权利对应的代价,又是实现对方相应权利的保证
(4 )有偿合同:劳动者一方面向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另一方面向用人单位取得劳动报酬等劳动力再生产费用
4.简述劳动合同因当具备的必备条款。

法定必备条款:
《劳动合同法》第17 条第1 款:(1)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2 )劳动者的、住址和居民或者其他有效;(3 )劳动合同期限;(4)工作容和工作地点;(5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6)劳动报酬;(7)社会保险;(8)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9)法律、行政法规跪地呢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约定必备条款:
《劳动合同法》第17 条第2 款:劳动合同除前款规定的必备条款外,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约定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项。

5.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劳动合同法》第3 条第1 款规定,“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


(1 )合法原则:既包括劳动合同当事人在订立和履行中必须遵守法律,也包括劳动合同当事人必须遵守社会公德,不得违背社会公共利益,违背公序良俗。

具体表现:
A.劳动合同订立合法,包括主体、意思表示、容合法以及订立程序合法等
B•劳动合同履行合法,即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法律对履行时间、质量、数量等要素有规定的,当事人必须符合规定
C.劳动合同变更、解除合法,即法律对于劳动合同变更,解除有要求的,无论实体或程序,当事人应当遵守
D.劳动合同终止合法,即劳动合同终止必须具备法定终止条件,履行法定后合同义务。

2 )平等原则:劳动合同当事人在合同关系中的法律地位平等,用人单位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劳动者。

具体表现:
A.在订立合同时,双方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
B.在履行劳动合同时,劳动合同的任何一方当事人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劳动合同,特别对于
用人单位变更或解除劳动合同,法律要求更加严格
C.任何一方不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都应承担法律责任。

(3)自愿原则:以承认合同当事人的独立人格、意思自治为前提,强调劳动合同的订立与劳动关系的建立取决于双方当事人的合意,是意思自治原则的体现。

具体表现:
A.双方当事人有权依照自己的一直自助地决定订立或不订立劳动合同
B•双方当事人有权自由决定同谁订立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的需要自主选择劳
动者,劳动者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用人单位
C.双方当事人有权决定劳动合同的容
D.在法律规定的围当事人有变更和接触劳动合同的自由
(4 )诚实信用原则具体表现:
A.先合同义务和缔约过失责任的确立
B•当事人应当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不履行劳动合同使对方当事人受到损害的,应当自
觉承担责任
C.后合同义务的规定
6•什么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以即时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即使辞退的许可性条件:《劳动合同法》第39 条
1)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有合法有效证据证明)
2 )严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
3 )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4 )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

(5 )因《劳动合同法》第26 条第1款第1 项,劳动者有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的方
式使用用人单位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变更劳动合同的情形,导致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订立或者变更中意思表示不真实,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用人单位有权随时解除合同
(6 )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7.简述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志及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

(1 )认定标志:基于劳动关系的涵要点所引申的可据以认定劳动关系或者辨别劳动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如劳务关系)的标志。

A.实质(核心)标志:
劳动关系实质上是劳动者的劳动力与用人单位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关系,亦即劳动者的劳动力由用人单位使用的关系;而劳动力以劳动者的人身为载体,劳动者的劳动力由用人单位使用的关系,属于人身关系;用人单位使用劳动者的劳动力,亦即将劳动者的劳动力纳入其生产系统使用,故劳动关系是劳动组织关系,或者说劳动者是用人单位的劳动组织成员,因而具有组织从属性。

B.形式标志:书面劳动合同、员工手册、工作证、工资支付、劳动者资格、用人单位(雇主)资格等。

C.实践中,有形式标志的,依形式标志认定;无形式标志的,或者形式标志与核心标志不一一致,依实质标准认定。

(2)劳务关系:双方当事人依约由一方向另一方提供劳务并获得劳务报酬的关系。

劳动关系:指劳动力所有者与劳动力使用者(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一方有偿提供劳动力由另一方用于同其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关系。

区别:A.劳动关系的客体是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劳务关系的客体是作为产品的劳务,即运用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所产生的产品(劳务)
B.劳动关系属于生产要素组织关系,即用人单位组织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关系,劳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