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淡水鱼养殖情况调研报告作者:局才全,远全义,赵丽娜,刘芳来源:《河北渔业》 2013年第12期高才全1,远全义2,赵丽娜1,刘芳2(1.沧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河北沧州061000;2.任丘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河北任丘062550)沧州市淡水水域共三类,包括水库、洼淀和坑塘,水域总面积14285hm2。
其中小型水库一个(大浪淀水库)1667hm2;洼淀3个(南大港湿地、杨埕水库、白洋淀一部分)7951.6hm2,坑塘4666.7hm2。
水库和湿地的主要功能是储水。
坑塘大部分分布在沿海、沿淀、沿路(高速公路、铁路)地带,东部和西北部以低洼盐碱地为主,中部以沿路建设和窖地取土坑塘为主,一小部分房前屋后,盖房、用土形成的自然坑塘,面积较小,大多在7hm2以下。
内陆养殖发展不均,以白洋淀周边的传统养殖区任丘为主,由于任丘沿淀的优越条件和地方政府及其行业部门的重视,其养殖规模、品种、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都在全市淡水养殖业领先。
因此,沧州市淡水养殖业形成了以任丘为代表的几种养殖模式、稳定的养殖品种。
养殖模式有池塘养殖、“三网”养殖、工厂化养殖和其他养殖模式;养殖品种主要以四大家鱼为主,另有罗非鱼、黄金鲫、河蟹、泥鳅、虾和少量白斑狗鱼、清道夫、淡水白鲳、锦鲤、大口胭脂鱼、乌鳢(黑鱼)、革胡子鲶等名优品种。
1养殖模式1.1池塘养殖模式池塘养殖的生产情况差异最大,部分专业化产业化经营的达到了标准化养殖标准,大约有667hm2。
大多数作为副业形式经营,还有小部分非产业经营的。
1.1.1池塘及改造情况沧州市内陆池塘多数为七八十年代修建而成,现在多数坑塘已经养鱼30余年,均属于老化、陈旧池塘,每年都有部分池塘进行改造。
其中简单改造的达到266.7hm2左右,只进行清淤,平整护坡,将池埂加宽加高,投资约22500元/hm2左右;更高一级改造的每年约200hm2,将面积较小的池塘用挖掘机、推土机合并,加深找平,根据实际情况将池塘改造成东西或南北走向的长方形池塘,池底用石灰三合土夯实,或者用专用防渗膜护坡防止渗水,平均投资45000~75000元/hm2。
有小部分池塘配有浅水井(深度在40~60m),每眼井造价3000~5000元。
目前由于连年干旱少雨,水源日趋紧张,地下水位逐渐下降,2~3.3hm2的养殖坑塘要配备浅机井2~4眼,许多井由于水位下降、坍塌、水质浑浊而报废,每年约有上百眼浅机井不能使用而报废,养殖户不仅要重新打井,还要增加井深至60m以上、增大配套动力5kW以上,基本上每口井要加深10m左右,造价5000元以上,增加打井成本1000余元,每年要有20%的养殖场重新打井,还有少数的养殖场增加了深水井(井深100~180m),口径40~50cm,造价在2万~4万元左右,既可作为养殖水源又可做饮用水,配备深井水源的养殖场约占5%~8%,且养殖面积在3.3hm2以上。
1.1.2池塘机械配套情况内陆坑塘90%以上配备有叶轮式1.5kW或3kW的增氧机,价格约1500元/台左右,配套动力7.5~15kW/hm2,有70%的池塘配备有全自动或半自动投饵机,价格约700~900元/台,一般0.2~0.33hm2配有投饵机一台;有少数的几个养殖场还购置了全自动溶氧控制仪,每台自控仪1500~3000元,每个池塘需要配备一套自控仪器;还有的利用罗茨鼓风机在池塘底部增氧,每台鼓风机的配套动力5.5kW,可增氧面积一般为0.33~0.67hm2,一般投资2万~3万元,一次性投入大,但使用期维护成本较低。
1.1.3产量效益情况全市池塘养殖单产差异极大,粗放养殖的(不做产业)在3750kg/hm2以下,半精养的(作为副业)一般在6000kg/hm2左右,精养池(做为专业)一般在15000kg/hm2以上。
粗放养殖的多数不做经济核算,半精养的平均效益可达到15000元/hm2左右,精养池一般效益都在30000元/hm2以上。
近年来由于养殖成本升高幅度大,商品鱼价格增幅太小,已有少数出现亏损。
每年亏损的养殖户5%左右。
1.2“三网”养殖模式即网箱、网栏和围埝,养殖面积447hm2,全部分布在白洋淀,主要七间房乡的西大务、辛口子、梁沟、大树刘庄等村,主要养殖鲤、草、鲢、鳙、罗非等品种,全部投喂全价颗粒饵料,增氧机、投饵机、发电机等配套齐全,高投入、高产出的精养模式,是沧州市的淡水商品鱼主产区。
近年来,由于养殖效益的下降等多方面原因,发展速度慢。
1.2.1围埝养鱼属于池塘养殖,面积总计300hm2,是1988年白洋淀重新蓄水以后开挖的,每个围埝面积多在2.67~4.67hm2,水源为白洋淀水,养殖设备配套全,增氧机配套的动力要高出内陆坑塘的1~2倍;同时每个养殖场还全部配有发电机组,另配有养殖船、运输船。
大部分以养殖河蟹为主,单产1500kg/hm2左右,少量养殖淡水鱼,平均产商品鱼18000kg/hm2以上,平均效益45000元左右/hm2。
由于近年来白洋淀水位较高,对池埂的冲刷较严重,再加上鱼类觅食也破坏池埂,所以每年秋冬季都要用挖泥船进行池埂加固、加宽和加高,以维持下一年度的养鱼生产工作,一般投入15000元/hm2以上,每年约有200hm2左右的围埝要进行池埂加固,总计投入资金在300万元以上。
1.2.2网箱养鱼一类网箱养殖吃食性鱼类,网箱规格较小,5m×5m×3m或7m×7m×3m,每四只网箱组成一组,中间安置增氧机,一般每立方水体产量可达到50kg以上;另一类网箱养殖滤食性鱼类,网箱规格20m×30m×3m或30m×30m×3m,配备增氧机,一般每立方水体产量可达到15kg以上。
1.2.3网栏养殖借助有利地形围成的,形状、面积不固定,养殖品种多为四大家鱼混养,不配备增氧机、投饵机等养殖机械,产量差异较大。
1.3工厂化养殖模式主要是温棚养殖。
这种模式多利用地热资源,搭建钢架结构的大棚,一年四季养殖生产,目前沧州市大棚养殖面积20hm2以上。
主要养殖品种有罗非鱼、淡水白鲳和具有观赏价值的清道夫、地图、鹦鹉等品种。
大棚单个面积0.067~0.2hm2,池塘水体每3~5d循环交替一次,配备叶轮式增氧机或罗茨鼓风机底层增氧,配套动力150kW/hm2以上,有的安装有溶解报警仪等自动装置,增氧机每天基本不停,高投入、高产出,一般罗非鱼越冬鱼种的平均产量22.5万~37.5万kg/hm2,商品鱼存量60万kg/hm2以上,基本上属于工厂化养殖模式,均利用地热井冬季供热水越冬生产,效益多在60万元/hm2以上,有的养殖观赏鱼可获利300万元/hm2左右,这种模式投入大,风险高,需有一定的管理水平和专业养殖技术。
1.4新型养殖模式1.4.180:20模式即吃食性鱼为主养品种,搭配20%的滤食性鱼类,该模式在沧州市推广已有十多年的历史,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稳定的成鱼养殖模式。
全市几乎80%以上养殖池塘采用该养殖模式,特别是商品鱼养殖和部分鱼种养殖的池塘,主养品种鲤鱼、罗非鱼、草鱼和鲫鱼,搭配品种为鲢、鳙。
在管理上以主养品种为主,采取投喂专用饵料,定期防病等规范措施,单产量平均可达到15000kg/hm2以上。
1.4.2鱼苗培育单养模式主要是乌仔、夏花鱼苗阶段的养殖,主要养殖品种是鲤鱼、鲫鱼、草鱼、鲂鱼和鲢、鳙等,水花一般采取肥水下塘,用发酵的有机肥料肥水,施1500~3750kg/hm2,一般下塘3d内不投食,3d后开始投喂人工饵料,全池泼洒熟豆浆5~7d,然后投喂粉状商品饵料或破碎料,平均单产鱼苗3750kg/hm2左右,出塘规格5cm。
这种模式的养殖规模只有33.3hm2左右,全部集中在任丘市,因养殖水平的不同,苗种成活率差参不齐,成活率较高的60%~70%,低的在20%~30%,甚至更低。
1.4.3综合养殖模式这种养殖模式是准生态养殖模式,是渔业优质高效模式的集成单元,是最具有推广前景的养殖模式。
目前只有以下几种模式:1.4.3.1鱼-牧综合养殖这种模式有鱼和多种畜禽类(鱼鸡、鱼鸭、鱼猪、鱼牛等)综合养殖,以畜禽的粪便作为肥料或饵料,以肥水为主,少投或不投喂饵料,放养鲢、鳙和少量的鲫鱼、鲤鱼等品种。
该模式全市规模约133hm2,产量高低不均,有的2250~3750kg/hm2,有的4500~6000kg/hm2,效益也不稳定。
1.4.3.2鱼藕共生模式因池塘淤泥较多,清淤的费用高、难度大,采用这种模式,在池塘的1/3~2/3种植莲藕,放养鲢、鳙、鲤、鲫等。
该模式总规模约200hm2,一般单产3750kg/hm2左右,池塘收入的2/3来自莲藕种植,1/3来自养鱼,综合效益30000元/hm2以上。
1.4.4休闲养殖模式这种养殖模式在沧州市分布广泛,在城镇周边或自然环境较好的地方,以休闲、垂钓、餐饮娱乐和采摘多种形式并存,一般直接放养草、鲤、鲫的商品鱼,投喂少量的玉米,小麦等单一饵料,部分投喂全价硬颗粒饵料。
采用这种模式的养殖面积约200hm2,综合效益较高,平均利润75000元/hm2以上。
2养殖品种在以四大家鱼为主要养殖品种的基础上,沧州市近几年先后引进了十几个新品种,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品种没有在沧州市形成规模,目前养殖最成功、养殖面积大、时间长、产量效益稳定的新品种有罗非鱼、优质鲤鱼、黄金鲫、鲂鱼、河蟹、泥鳅、虾等,成为养殖户主要的养殖新品种。
白斑狗鱼、清道夫、淡水白鲳、锦鲤、大口胭脂鱼、罗氏沼虾、淡水白鲳、胡子鲇、淡水白鲨等新品种未形成一定的规模,沧州市几个新品种的养殖现状简介如下:2.1优质鲤鱼品种有建鲤、德国镜鲤、锦鲤等,养殖面积约1000hm2,其中建鲤的养殖面积占总养殖面积的90%以上,其他品种10%左右;养殖方式池塘养殖占75%,三网养殖占20%,其他的河道、沟渠养殖占5%。
2.2罗非鱼沧州市从80年代初开始养殖,从池塘小面积粗养发展到现在的大坑塘、大网箱高密度精养方式,平均产量也从开始的几百公斤发展到现在的22500kg/hm2,商品规格从250g/尾发展到现在的700g/尾以上,从投喂麸皮、豆饼等单一饵料发展到投喂全价颗粒饵料,高投入、高产出,现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深受养殖户喜爱;目前沧州市坑塘养殖罗非鱼面积约133hm2,平均单产18750kg/hm2;大网箱300余只,面积近33.3hm2,平均单产75000kg/hm2。
全市有罗非鱼鱼种场5个,其中国家级罗非鱼良种场一个。
罗非鱼越冬大棚配套动力75~150kW/hm2,是一般坑塘的10倍左右,产量是一般坑塘的15倍左右;每年可生产罗非鱼越冬鱼种50万kg。
随着产量和放养密度的不断增加,罗非鱼发病率在提高,年发病率已经达到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