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门河人防绿化项目设计说明
一、项目概况介绍:
房县北门人防绿化工程位于房县东城门路东侧,北门河桥头,四面交通便利,地形呈不规则三角形,占地面积约4182平方米,地势平坦,它的建设有利于为房县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休闲活动场所。
二、设计理念
随着人们生活的日益提高,户外环境景观、植被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闲、运动、娱乐、游憩的活动场所。
设计标准为目前房县高档水准,整体设计风格为中国古典园林式、在古典园林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新型建筑及小品,整体以自然与艺术相结合,打造和谐的环境。
三、设计原则
北门人防绿化工程属于游憩小绿地,是供人们休息、交流、锻炼、夏日纳凉及进行一些小型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是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设计中,注重以下要点:
(一)特点鲜明突出,布局简洁明快
小游园的平面布局应当简洁。
从美学理论上看,明确的图形要素之间具有严格的制约关系,最能引起人的美感;同时对于整体效果、远距离及运动过程中的观赏效果的形成也十分有利,具有较强的时代感。
(二)因地制宜,力求变化
小游园规划地段面积较小,地形变化不大,周围是规则式建筑,游园内部道路系统以规则式为主,房县北门人防绿地贵在自然,能使人从嘈杂的城市环境中脱离出来。
同时园景也宜充满生活气息,有利于逗留休息。
(三)小中见大,充分发挥绿地的作用
布局紧凑,尽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将园林中的死角转化为活角;空间层次丰富,利用地形道路、植物小品分隔空间;建筑小品以小巧取胜,道路、铺地、坐凳、栏杆的数量与体量控制在满足游人活动的基本尺度要求之内,使游人产生亲切感,同时扩大了空间感。
(四)植物配置与环境结合,体现房县地方风格
严格选择主调树种,考虑主调树种时,除注意其色彩美和形态美外,更多地要注意其风韵美,使其姿态与周围的环境气氛相协调。
时相、季相、景相的统一,为在较小的绿地空间取得较大活动面积,而又不减少绿景,植物种植以乔木为主,灌木为辅,乔木以点植为主,在边缘适当辅以树丛,适当增加宿根花卉种类。
此外,也可适当增加垂直绿化的应用。
(五)组织交通,吸引游人
在道路设计时,采用角穿的方式使穿行者从绿地的一侧通过,保证游人活动的完整性。
(六)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兼顾
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要按互补的原则进行处理,如:硬质景观
突出点题入境,象征与装饰等表意作用,软质景观则突出情趣,和谐舒畅、情绪、自然等顺情作用。
(七)动静分区
为满足不同人群活动的要求,小游园有动静分区,活动区具备公共性和私密性。
四、设计思路
此处自然环境优美,设计中结合已建成的迎宾广场,音乐喷泉及三道河带状公园,使之成为吸引游人的因素之一。
在原有的人文和水文的基础上造景,坚持以绿为主,以植物造景为主,意在将此地打造成一个虽由人造,宛如天开的感觉,游人置身其中的时候,感觉到的是和自然的亲近和完全的放松,使人流连忘返。
五、设计内容
(一)植物搭配:为使设计中充分表现绿色,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创造轻松,舒适,独具特色的休闲环境,采用不对称的自然式布置方式,充分发挥植物形体,色彩和季相等自然美的作用创作“意、趣、神、色”兼备的园林小游园。
常绿乔木:香樟、杜英、大叶女贞、棕榈、桂花、广玉兰、雪松。
落叶乔木:七叶树、栾树,鸡爪槭、银杏、紫薇、合欢、梅花、龙爪槐、红玉兰、白玉兰,红叶李。
常绿灌木:毛杜鹃、栀子、金边黄杨、洒金桃叶珊瑚、珊瑚树、红花继木、夹竹桃、红叶石楠、海桐。
地被植物:黑麦草,马里拉,麦冬。
层次:
上层:香樟、广玉兰、银杏、栾树、七叶树、雪松、白玉兰、红玉兰。
中上层:女贞、桂花、合欢、杜英、龙爪槐、梅花。
中层:棕榈、珊瑚树、紫薇、夹竹桃、鸡爪槭。
中下层:红叶石楠、红花继木、毛杜鹃、栀子、金边黄杨、洒金桃叶珊瑚,
下层:黑麦草,马里拉,麦冬
(二)道路设计
1、外围人行道宽4—6米,采用花岗岩铺装。
园路路面宽1.8
—2米,为卵石路和冰裂花岗岩铺路。
穿过草坪部分采用
透水汀步。
2、设置入口5个东城门路2个,滨河路3个。
(三)主景点设计
1、游园入口以露天小广场为主,设计了附着攀援植物的廊架
并由防雨小凉亭两个连接。
小广场里配备健身器材,该
区为成人活动区。
2、游园中心设计圆形小广场,广场上配靠园椅式树池,树池
内植常绿大乔木香樟,供人们闲坐聊天。
该区为老年活动
区。
3、东南方小丘坡顶设置风车房一座,风刮时风车转动,象征
房县正迎春风步步前进。
该区为儿童活动区。
4、游园东南角为地下防护室入口,入口上方为不规则式小广
场,正对广场入口的地方建挡土景墙一面,景墙上雕刻着
展示房县文化的浮雕,该区为文化展示区。
5、正对北门河大桥的小坡地种植矮牵牛、金鱼草、金盏菊等
盛花花卉,并摆出造型图案。
这里是进入房县县城的第一
印象,为县城风貌展示区。
(四)、其它配配套设施
房县北门人防绿地内设有路灯、草坪灯、射灯、休闲桌椅、路标、垃圾桶、健身器材,阶梯,景石等配套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