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深圳大学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深圳大学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深圳大学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一、考试基本要求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深圳大学心理学专业(包括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

本考试包括《普通心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方法》、《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四大部分。

具体要求如下:1、报考深圳大学心理学专业的考生须掌握普通心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方法(包括: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统计学)基础知识。

2、发展与教育专业心理学考生对《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心理健康与咨询方向考生对《临床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心理测量与社会管理方向的考生《社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基本理论、概念及原理有全面的了解,并能初步应用这些理论观点进行分析与探讨。

二、考试分类本试卷分四部分,每部分150分,考试时间为3个小时。

第一部分《普通心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第三部分《临床心理学》;第四部分《社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

考生选考两部分,满分300分。

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的考生考试内容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即《普通心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方法》和《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2、应用心理学心理健康与咨询方向的考生考试内容为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即《普通心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方法》和《临床心理学》;3、应用心理学心理测量与社会管理方向的考生考试内容为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即《普通心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方法》和《社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

三、考试内容第一部分《普通心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方法》150分(一)普通心理学45分第一:绪论、心理与脑、感觉、知觉1、绪论(1)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了解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与基本原则——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领域,基本任务,基本思路;(3)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4)理解和掌握现代心理学流派。

2、心理与脑(1)理解心理和脑的关系;(2)了解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反射的种类;(3)理解和掌握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以及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4)两种信号系统。

3、感觉(1)掌握感觉的概念、发展及种类;(2)感受性及其测定——绝对感受性及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及差别感觉阈限,(3)掌握感觉的种类、基本现象及对应规律;(4)理解和掌握感觉的相互作用。

4、知觉(1)理解和掌握知觉概念、感觉和知觉的联系与区别、知觉的种类;(2)理解和掌握知觉的基本特征;(3)理解和掌握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等的概念、类型等;(4)理解和掌握错觉的种类及原因解释。

第二:注意、记忆、思维与想象1、注意(1)理解和掌握注意的概念、功能;(2)理解和掌握注意的类型及其相关的原因、保持条件注意的原因等;(3)理解和掌握注意的品质。

2、记忆(1)理解和掌握记忆的概念、分类;(2)理解和掌握记忆的过程、影响因素等;(3)理解和掌握记忆保持和遗忘的规律、应对方法、遗忘的原因。

3、思维与想象(1)理解和掌握思维概念、分类、作用、思维和语言的关系等;(2)理解和掌握思维的过程;(3)理解和掌握思维的形式;(4)掌握创造性思维过程;(5)掌握思维的品质;(6)理解和掌握想象的概念、种类。

第三:情绪与情感、意志、个性及其倾向性1、情绪和情感(1)理解和掌握情绪和情感的概念、特征、功能以及二者的区别与联系;(2)掌握情绪与情感的分类及特征;(3)掌握情绪的相关理论;(4)理解和掌握情绪及情绪的生理反应的识别。

2、意志(1)理解和掌握意志概念、基本特征;意志与认识、情绪和个性的关系;(2)掌握意志的过程;(3)理解和掌握意志与行为的矛盾类型及特征;(4)掌握意志品质及其特征;意志的形成和培养。

3、个性及其倾向性(1)理解和掌握个性的概念、特征、个性心理结构;(2)理解和掌握需要的概念、种类、需要的相关理论;(3)理解和掌握动机的概念及概念发展、功能、分类等;(4)理解和掌握兴趣的概念、分类、品质等。

第四:能力、气质、性格。

1、能力(1)理解和掌握能力的概念、能力和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能力的种类;(3)理解和掌握智力及智力结构的理论;(4)理解相关的智力测验、比率智商、离差智商、IQ的含义、如何科学对待智力测验结果;(5)理解能力的个别差异;(6)理解和掌握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趋势、影响因素。

2、气质(1)理解和掌握气质概念、基本特征、气质类型学说;(2)气质的测量方法、气质与实践活动的意义。

3、性格(1)理解和掌握性格的概念,性格与能力、气质的关系,性格结构等;(2)理解和掌握性格类型学说;(3)理解和掌握性格的测量;(4)理解和掌握性格的形成与培养。

(二)实验心理学35分1、心理学实验和它的各种变量(1)心理学实验方法的特点;(2)心理学实验的变量;(3)心理实验的类型。

2、实验设计与数据统计分析(1) 心理实验的被试取样;a.被试样本;b.物体样本;c.刺激样本;d.实验条件样本;e.测量样本;f.被试样本的大小问题。

(2) 实验设计中的基本问题a .变量的操纵与控制;b.误差的种类和控制;c. 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3) 真实验设计a.完全随机化设计: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随机多组后测设计;b.多因素实验设计:完全随机析因设计、完全随机双因素析因设计;c.随机化区组设计:随机化区组单因素设计、随机化区组多因素设计。

(4) 准实验设计和非实验设计a.单组准实验设计:时间序列设计、相等时间样本设计;b.多组准实验设计: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设计、平衡设计(拉丁方设计);c.非实验设计:单组后测设计、单组前测后测设计、固定组比较设计、事后回溯设计。

(5) 各种实验设计的数据处理方法a.统计显著性检验的逻辑;b.零假设的逻辑;c.实验效果大小的测量;d.显著性检验的基本缺陷;e.增强统计检验能力的一些方法。

3、实验中的因果关系(1)因果关系的一般概念;(2)米勒确立因果关系的方法;(3)脑成像研究中的推断方法。

4、心理物理学方法(1) 心理物理学的定义;(2) 感觉阈限的测量;(3) 信号检测论。

5、反应时间(1) 反应时间的概念;(2) 反应时间的测定方法;(3)反应时的测定原理;。

(4)反应时的新应用:内隐联想测验。

(三)心理测量学35分1、心理测量的理论基础:包括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分类、理论及模型;2、心理测量的信度和效度:包括信效度的定义、估计、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信效度之间的关系;3、心理测量的误差:包括误差的定义、类型及来源、误差控制、误差估计;4、心理测验的项目分析:包括项目难度、区分度以及项目综合分析、筛选;5、心理测验的编制技术:包括心理测验编制的基本程序、双向细目表及测验编制技术;6、心理测验的施测:包括测验的设计、施测的程序和步骤;7、测验常模:包括常模与常模团体、分数转换与合成、常模的编制、几种常用的常模;8、心理测量理论新进展:包括经典测量理论的局限、项目反应理论概述、概化理论概述;9、心理测验及其应用:包括成就测验、智力测验、能力测验、人格测验等测验的定义及应用。

(四)心理统计学35分1、描述统计:包括统计图表、集中量数、差异量数、相对量数、相关量数;2、推断统计:包括概率、各种分布及参数估计;3、假设检验:包括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样本与总体均数差异的检验、两样本均数差异的检验;4、方差分析:包括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及过程、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两因素方差分析;5、回归分析:包括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检验及应用;6、卡方检验:包括拟合度检验和独立性检验;7、多元统计分析:包括多元线性回归、主成分分析分析、因素分析;参考用书《基础心理学》,王晓钧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实验心理学》,朱滢,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第3版) ,张敏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心理测量学》,戴海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第二部分《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150分(一) 发展心理学75分1、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2、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精神分析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生态学理论;3、发展的基础:怀孕、遗传与环境,胎儿期的发展,新生儿的发展;4、婴儿的心理发展:包括婴儿的生理发展、认知发展、人格与社会性发展;5、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包括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认知发展、人格与社会性发展;6、学龄儿童的心理发展:包括学龄儿童的生理发展、认知发展、人格与社会性发展;7、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包括青少年的生理发展、认知发展、人格与社会性发展;8、成年期的心理发展:包括成年人的认知发展、人格与社会性发展。

(二) 教育心理学75分1、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社会认知学习理论、信息加工学习论和认知结构学习论;2、知识与概念的学习:包括知识的分类与表征、知识的获得、概念的学习;3、问题解决:包括问题解决概述、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知识与问题解决、教科书问题解决;4、学习策略:包括学习策略概述、几种主要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的教学;5、学习迁移:包括迁移的概述、迁移的理论、迁移的指导;6、品德形成与培养:包括品德心理概述、品德形成的理论、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与条件;7、学习动机:包括学习动机的概述、学习动机的理论、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参考书目:1《教育心理学》李红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2《发展心理学》李晓东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第三部分《临床心理学》150分1、临床心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2、主要理论流派(心理动力学理论、行为理论、认知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的临床解释;3、临床心理学的分类诊断系统;4、临床心理评估(智力、人格及行为等)的过程;5、临床访谈的种类与方法;6、心理干预方法的取向与整合,常见几种干预方法的疗效评估。

参考书目:1、《临床心理学导论—科学与实践》Bruce E. Compas Ian H. Gotlib. 姚树桥、朱兆熊译。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医学心理学》孙学礼,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第四部分《社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150分1、社会心理学75分(1)社会心理学基础:包括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问题及重要观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2)社会中的自我:包括自我参照效应,社会自我的发展,不同文化中的自我,自我效能感,控制点,自尊及自尊动机;(3)社会信念与判断:包括归因的概念及理论,基本归因错误的概念及产生原因,感知和回忆社会生活的方式,直觉在社会判断中的优势和局限,过度自信的概念、产生原因及矫正方法,心理捷径的种类及概念,错觉思维的种类及概念,情绪对判断的影响;(4)行为和态度:包括态度和行为的关系,认知失调理论及减少失调的方法;(5)基因、文化和性别:包括基因、进化与行为的关系,进化与性别的关系,文化与性别的关系,性别的相似性和差异性;(6)从众:包括从众的概念,经典的从众研究,从众的影响因素;(7)说服:包括说服途径,影响说服的要素,抵制被说服的方法;(8)群体影响:包括群体的概念,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包括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去个体化,群体极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对群体的影响;(9)偏见:包括偏见的本质和作用,偏见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动机根源,偏见的后果;(10)攻击行为:攻击行为的种类及定义,攻击行为的理论,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减少攻击行为的方法;(11)吸引和亲密:吸引产生的原因,爱情的定义及理论,亲密关系的影响因素;(12)利他:利他行为的产生原因,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增加利他行为的方法;(13)冲突与和解:冲突的定义,引起冲突的因素,获得和平的方法;(14)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的应用:包括导致临床诊断偏差的因素,社会心理学治疗的方法,社会关系对提升幸福感的作用;(15)社会心理学在司法领域的应用:包括目击者证词,影响陪审团判断的因素,影响个体陪审员判断的个体和群体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