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侗族服饰习俗的演变

侗族服饰习俗的演变

侗族服饰习俗的演变
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独特的优秀文化的侗族,分布于湘黔桂毗连地区和鄂西南一带。

侗族服饰衣料,多用自种的棉花,自纺自织自然的侗布,细布、绸缎多作盛装还配饰,侗民喜着青、紫、蓝、白、浅蓝等色衣服。

据史书记载,宋时,“男未娶者,以金鸡羽插髻”。

“女以海螺数珠为饰”。

明代黎平府属“侗人”、“男子科头跣足,或趿木履”,“妇女之衣,长裤短裙,裙作细褶褶,居加一幅刺绣杂文如缓,胸前又加绣布一方,用银钱贯次为饰,头髻加木梳于后”,“好戴金银耳环,多至三五对,以试结于耳根。

织花细如锦,斜缝一尖于上为盖头,脚趿无跟草鞋”。

清代文献也有类似描述:侗人椎髻;首插雉尾,卉衣;怀远(三江)侗人:“罗汉首插雉羽,椎髻,裹以木梳,着半边花袖衫,有裤无裙,衫最短,裤最长。

女子挽偏髻,插长簪,花衫、耳环、手镯与男子同。

有裙无裤,裙最短,露其膝,胸前裹肚,以银缀缀之,男女各徒跣。


近代至现代,大部分地区,男穿对襟衣,装来与附近的汉族相似。

南部侗族,男着右枉无领短衣,包大头帕,着大管裤,云钩花鞋。

有的地方,逢年过节着盛装时,头插羽毛为饰。

妇女装束可分穿裙和穿管裤两种,其中又各有殊异,在天柱、锦屏九寨和通道北部及靖县一带,妇女穿右衽元领衣,把肩滚边,订银珠大扣;姑娘以红绳结辫盘头;出嫁后挽髻于后,包对角头巾,腰系飘带。

黎平、锦屏毗连地区;妇女衣长及膝,包三角头帕,有的与当地汉族妇女装未相似。

通道、三江、龙胜部分地区。

女着大襟无领衣,衣裤都是较宽大,无扭扣,着褶裙或管裤。

头插银簪。

榕江县乐里、瑞里等地妇女;上衣宽袖右枉,衣襟镶宽,流边,上绣龙凤、蝴蝶、花卉、裙长边膝,着无跟草鞋。

侗族妇女喜佩带银饰,银器种类繁多,如银圈、手镯、戒指、耳环等等。

每逢喜庆佳节,年轻姑娘佩带的项链、项圈层层叠叠于胸前,手圈八、九对;全副重量
达一、二十斤以示富裕荣耀。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有些地方,传统服饰已渐松驰,以服饰为订情物的习俗,也基本上消失,代替传统服饰的是市场上各式各样的服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