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年度)一、项目基本情况专业评审组:序号:奖励类别:编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制二、提名意见(适用于提名机构和部门)二、提名意见(适用于提名专家)三、项目简介普洱茶传统加工工艺由摊晾、杀青、揉捻、晒青、渥堆、干燥、压制、包装组成。
项目针对普洱茶加工技术落后、精深加工不足、健康功效缺乏科学依据等制约普洱茶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创新普洱茶产业关键技术,提升了普洱茶从初加工到精深加工的技术水平,构建了普洱茶自动化加工技术体系,并进行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实现了普洱茶初加工到精深加工产品的机械化和标准化生产,开发出普洱茶精深加工系列产品;研究发现了茶多酚抗炎作用新靶点,揭示了普洱茶主要功效机理;选育出抗虫茶树新品种,建立了高效生态茶园栽培技术体系,从源头上保障了茶叶的质量安全,并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主要创新点如下:一是构建了普洱茶自动化加工技术体系,开发出普洱茶精深加工系列产品。
该项目创新传统工艺,研制出自动化摊晾—电磁微波杀青—自动化揉捻—阶梯式太阳能晒青—数字化发酵—机械化压制和包装一体化的普洱茶初加工技术体系;开发出自动投料—数控罐组逆流循环提取—二次连续离心除杂分离—自动出渣—快速干燥—香气回收—自动分装的普洱茶智能化深加工工艺和设备。
筛选获得种起主要作用的耐热微生物;阐明了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区系特征和茶多酚氧化聚合形成茶褐素的机理,明确了茶褐素的理化特征并建立了检测方法;该项目开发了“帝泊洱速溶普洱茶”、“茶褐素”、“茶纤素”新产品以及茶多酚食品添加剂等系列深加工产品,延长了普洱茶产业链条。
研发的速溶普洱茶“卓清”成为我国第一个纯茶辅助降血糖保健食品。
项目制定了速溶普洱茶标准个,创新了普洱茶从初加工到精深加工的技术体系。
二是首次发现茶多酚作用新靶点,阐明了普洱茶主要功效机理。
该项目系统研究了茶叶抗炎以及普洱茶的健康功效和作用机理,为科学饮茶提供了科学依据。
项目研究发现了茶多酚()作用的新靶点是细胞膜受体蛋白,并阐明了通过抑制受体的细胞信号通路,从而快速抑制机体免疫炎症反应的机制,揭示了茶叶“清火”的主要机理;研究证实普洱茶以及其它茶中的咖啡因是引起空腹喝茶“低血糖”(俗称“醉茶”)的主要原因,并阐释了其作用机理;研究进一步证实,普洱茶能够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生成增加骨密度,不会引起钙流失。
三是选育出抗虫茶树新品种,构建了高效生态茶园栽培技术体系。
该项目选育出抗虫茶树新品种‘普茶号’和‘普茶号’,抗虫性能优于云南现有茶树品种云抗号;构建了茶与中药材、食用菌复合种植的高效生态栽培技术体系,推广应用万亩,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
在生态茶园改造的基础上,万亩通过有机茶园认证,万亩通过国际雨林认证,从源头上保障普洱茶的质量安全。
该项目在“ ”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篇(文章篇),专著部,获国家专利授权件(其中发明专利件)。
项目整体技术在云南、陕西等省和斯里兰卡得到了推广应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亿元,其中出口创汇万美元。
项目通过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
鉴定意见认为,项目是生物新技术在普洱茶领域的重大应用,在理论和工艺上有重要创新,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我国普洱茶领域的科技进步,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该项目成果获年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四、主要科技创新主要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的背景普洱茶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地理标志产品之一,是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
按其加工工艺及品质特征,普洱茶分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两种类型。
普洱茶和传统黑茶在产地、原料、加工工艺和品质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特征明显、知名度高、产业规模大等特点。
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数据显示,普洱茶品牌价值高达亿元,居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之首。
《普洱》杂志调查表明,云南省个州市中有个州市的个县区市生产茶叶,其中个地州个县属于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行政保护区域。
茶农有余万人,涉茶人口多万。
截至年底,茶园采摘面积达万亩,总产量万吨,产业综合产值达余亿元,茶农人均来自茶产业收入余元。
普洱茶产业是我国少数民族区域重要的经济支撑和边疆稳定保障产业。
典型的普洱茶传统加工工艺由摊晾、杀青、揉捻、晒青、渥堆、干燥、压制、包装等步骤组成。
作为传统农业产业,普洱茶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凸显出以下问题:①普洱茶加工技术落后。
普洱茶加工机械化、清洁化、标准化水平低,严重影响了普洱茶的生产效率、品质稳定和质量安全。
②产品同质化和产能过剩严重。
普洱茶作为我国紧压茶的典型代表,产品形式相对单一,消费人群局限性强,普洱茶产品产能过剩问题严重。
③普洱茶深加工不足、附加值低。
普洱茶深加工技术发展缓慢,产品的冲泡步骤较复杂致使饮用不便,产品附加值低,严重阻碍市场拓展。
④健康功效缺乏科学依据。
普洱茶以特殊健康功效著称,但其保健功效作用机理不清,创新产品开发和国内外市场推广亟需其抗炎、降糖等功效的科学数据支撑。
⑤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普洱茶产业从原料生产到产品加工、储存等环节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不够健全,不利于普洱茶产业的持续发展。
为解决制约普洱茶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提升普洱茶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普洱茶产业的竞争优势,在云南省科技创新强省计划等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下,以盛军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团队实施了“普洱茶科学研究行动计划”从解决普洱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入手,开展科技攻关和集成创新,取得了普洱茶加工技术和产品开发、功效研究和立体高效生态茶园等产业关键技术的突破,推动了普洱茶产业的转型升级。
项目推广应用近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亿元,其中出口创汇万美元,社会效益良好。
主要技术创新构建了普洱茶自动化加工技术体系,开发普洱茶精深加工产品系列普洱茶的作坊式生产是制约普洱茶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项目组采用现代生物技术研究普洱茶的加工过程、品质形成特点和规律,创新传统工艺,开发机械化生产设备台套,形成了普洱茶的现代加工技术体系。
筛选获得种起主要作用的耐热微生物;阐明了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区系特征和茶多酚氧化聚合形成茶褐素的机理,明确了茶褐素的理化特征并建立了检测方法。
此外,项目组针对普洱茶深加工不足、产品同质化和产能过剩严重、附加值低等影响普洱茶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开发出普洱茶智能化深加工工艺和设备,研制了系列深加工产品,延长了普洱茶产业链条。
()构建了普洱茶自动化加工技术体系普洱茶的加工传统上采用地面发酵形式,依赖师傅经验对发酵过程进行控制和判断发酵终点,这种手工作坊式的生产不利于普洱茶的规模化发展。
项目组在对普洱茶化学成分和发酵过程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普洱茶传统加工过程的研究,将自动化技术、远程控制、设备互联等技术应用于普洱茶发酵等生产过程,创新传统工艺,开发出自动化摊晾—电磁微波杀青—自动化揉捻—阶梯式太阳能晒青—数字化发酵—机械化压制和包装一体化的普洱茶初加工技术体系,实现了普洱茶生产的清洁化和自动化。
主要成果如下:Ⅰ、研制了普洱茶清洁化、自动化初加工装备项目组通过对普洱茶传统加工工艺的研究,将远程控制、设备互联等技术与普洱茶发酵等生产过程结合,研发了自动化生产设备,实现了普洱茶初加工过程的清洁化和机械化:①自动控温控湿动态摊青萎凋设备。
作为普洱茶加工的第一步,摊青或萎凋对后序加工工序有着深远的影响,自动化控温控湿动态摊青和萎凋机组的成功研制改变了以往靠视觉、手感等主观感官对该工序加工质量的评判,为普洱茶加工和品质控制的标准化奠定了基础。
②采用电磁杀青结合微波杀青的方式,具有高效节能、加热均匀速度快、温度可控性好等特点,实现“高温杀青、先高后低”,能稳定、均匀破坏多酚氧化酶的活性,达到了理想的杀青效果。
③程控连续揉捻机组。
将自动化技术与传统揉捻方法有机结合,解决了手揉或简易设备揉捻不均匀导致的茶叶品质不稳定的问题,提高了普洱茶加工中揉捻工序的效率和质量。
④针对阴雨天晒茶难题,开发太阳能茶瀑晒茶技术。
采用可最大限度利用阳光的阶梯式高透光率专用材料进行密闭晒茶,同时储存太阳能用于晚上和阴天模拟光照,提高晒青茶品质,加速晒青茶干燥速度。
⑤自动化发酵设备。
根据对普洱熟茶渥堆工艺的研究结果,开发了配备多组传感器以获取普洱茶制备过程中的技术参数信息并进行有效控制的普洱茶自动化发酵设备,实现了普洱茶的清洁化、自动化生产,提升产品品质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
⑥普洱茶自动压饼机。
采用机器模拟传统人工茶饼制备方式,开发了包括进料装置、初步压制装置、自动定型装置以及出料装置等的普洱茶自动压饼机,在降低了人工成本的同时,提高了茶饼的质量。
Ⅱ、开发出普洱茶智能化深加工工艺和设备项目组针对普洱茶产品同质化严重、附加值低、深加工不足等影响普洱茶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开发了普洱茶深加工关键技术,研制出自动投料—数控罐组逆流循环提取—二次连续离心除杂分离—自动出渣—快速干燥—香气回收—自动分装的普洱茶智能化深加工工艺和设备,构建了普洱茶智能化深加工技术体系。
实现了全程数字化操控、物料封闭传输,保证了普洱茶深加工产品的安全性,提高了品质。
更建立了普洱茶有效成分提取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套普洱茶深加工产品标准。
该技术体系首先在云南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集团有限公司应用实施,年处理茶叶原料吨,近三年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出口创汇万美元;此外,还在云南唐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陕西省安康市圣泰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推广应用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出口创汇万美元。
()阐释了普洱茶发酵机理和品质变化规律,为普洱茶加工技术研发提供了理论支撑项目组应用宏基因组学技术阐明了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变化规律和微生物区系特征,系统研究了茶多酚氧化聚合形成茶褐素的机理,明确了茶褐素的理化特征并建立了检测方法,为普洱茶加工技术研发提供了理论支撑。
Ⅰ、阐明了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变化规律首次发现了嗜热真菌和细菌,并对其进行了生理生化分析,确定了种在普洱茶发酵起关键作用的嗜热微生物。
普洱茶渥堆发酵最初阶段以好氧细菌为优势种,好氧菌的生长氧化茶叶中可利用成分,使堆温升高,含氧量下降,氧化代谢产生有机酸使下降,形成有利于真菌生长的环境条件。
应用宏基因组学技术研究了普洱茶发酵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与酶以及它们的变化规律。
普洱茶发酵中优势细菌属于变形菌门(,),优势真菌属于曲霉属(,)。
研究成果发表在等杂志上,这些研究结果为普洱茶(熟茶)的标准化、自动化加工提供了理论基础。
此外,项目组证实了在茶叶发酵过程中不适合黄曲霉的生长,改进并验证了适用于普洱茶的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包括快筛法和法,从市场上随机抽取的份普洱茶样品中未检出黄曲霉毒素,为有效监控普洱茶受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情况提供了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