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时间在流逝》优质
创新说课稿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新教科版(2021年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时间在流逝》。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计量时间”,以研究与我们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计时问题为主要内容。
本单元按照从古至今人类计时方法的发展脉络组织课程内容,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实验、设计制作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研究太阳、水流、摆等的运动规律;经历古人运用事物变化的规律探索计时方法、制作计时工具的过程;发展工程思维;体会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1课主要让学生简要了解一些古代计时方法,然后开展“一炷香”时间的研究,从而为后续整个单元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研究方法,承担着实现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第1课“时间在流逝”,作为单元起始课,一开始就提出了单元研究主题“在时钟发明之前,人们是怎样安排生活和劳作的呢?”,之后通过对日晷等的介绍,简要了解一些古代计时方法,然后开展“一炷香”时间的研究。
这项研究为后续整个单元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观测事物在一段时间内的运动变化(如一段香的燃烧,1毫升水的流动,摆摆动10次等)所需的时间是否一致。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来关注、研究这些问题,并通过对燃香钟这一实例的探究、研讨活动,引导学
生慢慢进入探索计时工具的状态:产生研究计时方法的探索渴望,初步掌握研究计时问题的方法,为后面整个单元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说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古人利用天体的运动规律计时。
(2)在一定的条件下,燃香变短的速度基本是均匀的,可以用来计时。
2.科学探究:
(1)能搜集古人计时方法的资料并进行交流。
(2)能观测并记录燃香时间的相关数据。
(3)能就“蜡烛可以计时吗”这一问题结合实验进行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3.科学态度:有关注计时方法的意识和兴趣。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计时工具。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搜集古人计时方法的资料并进行交流。
2.难点:能观测并记录燃香时间的相关数据。
四、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时间”是一个非常熟悉的概念事物。
几点上课?几点下课?几点放学?学生每天都在和时间打交道。
但是要问“时间”是一种怎样的“东西”,就不那么好回答了。
因此,本课教学内容既熟悉又陌生,需要教师耐心细致地教学。
总体相对不难。
五、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秒表、香、火柴、记号笔、实验记录表。
(可按组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古人用天体(如太阳、月亮)运动计时的图文或视频资料、教学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采用三个板块的呈现方式,是借鉴学习周期的策略,将探究活动的组织过程显性化,使师生不必再去识别过程,而是把注意力转移到理解活动的意义以及注重它们的联结上来。
(一)问题聚焦
这一板块以谈话的形式展现问题情境,以疑问句的形式提出1个学生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以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语句与前一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联系,体现课程的连贯性。
教师讲述、提问的方式直接将话题聚焦到“在钟表发明之前,大们是怎样安排生活和劳作的呢?”这一主要问题上来,引导学生迅速进人思考研究该问题的状态。
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师:当我们吃饭、睡觉、学习、做游戏的时候,时间在一分一秒悄悄地流逝。
如今,我们只需看一眼钟表就知道现在几点了,可过去的人们并没有我们今天使用的钟表。
在钟表发明之前,人们是怎样安排生活和劳作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师板书课题:时间在流逝
(二)探索活动
探索板块包括前概念测查、预测、探究计划的制订、收集信息、组织
和呈现证据以及形成初步解释。
这一板块列出可供选择的观察和实验方法、有关的第二手资料和数据呈现所需要的方法和工具等。
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活动一:说说在没有任何计时工具的情况下,我们能根据哪些自然现象去判断时间。
1.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可以用来判断时间的自然现象的图片:如日影、公鸡报晓、语文课上的《花钟》等。
2.生认真观察、阅读、交流相关的现象。
3.学生简述如何利用这些现象来判断时间。
活动二:搜集、阅读资料,交流古人利用太阳进行计时的方法和事例。
1.生小组内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2.师补充介绍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等资料:古观象台、圭表。
活动三:观察研究“一炷香”的时间。
1.实验目的:探究燃香的长度变化是不是匀速的。
2.实验材料:
秒表、香、火柴、记号笔、实验记录表。
3.实验操作方法:
(1)取一支香,分别在四分之一、二分之一、四分之三处做标记。
(2)燃香并记录香燃烧到每个标记的时间。
4.生在老师指导下,做实验,做好实验记录。
5.师生分析实验结果。
(1)生思考问题:①燃香粗细均匀情况影响实验目的吗?②如果有
风吹等外在干扰因素,实验目的达到吗?
(2)师生共同总结实验结果:
在一定的条件下(燃香粗细均匀,没有风吹等外在干扰因素),燃香的长度变化基本是匀速的,从而可以用于粗略的计时。
(三)研讨
研讨板块呈现的是学生在交流、讨论、论证时所应围绕的关键问题。
以疑问句的形式指导学生抓住主题学习的核心,陈述自己的观点,运用证据支撑自己的解释,在个人论证的基础上,展开集体论证以达成共识。
本课主要研讨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古人曾用过哪些方法计时?这些方法为什么能帮助人们计时?第二个问题,蜡烛可以用来计时吗?其中第一个问题一般安排在第二项探索活动中。
在交流古人利用太阳计时的方法和事例之后,组织学生进一步思考并讨论:“这些方法为什么能帮助人们计时?”第二个问题是在探索活动3完成后进行的,既可以作为对学生之前探究燃香钟活动是否有效的检验,也可以看成对燃香钟的拓展。
研讨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已经获得的发现来分析蜡烛的变化,同时注意两者(燃香和蜡烛)的相似处与不同点。
学过的知识和探究发现得来的认识,要应用于实际生活,这也是这项研讨给学生的重要启示。
三个板块呈现的是一个有结构的,既符合科学家的工作特点,又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儿童亲身经历和体验问题解决的系列科学实践。
这个实践过程与儿童转变他们的原有认识相关,与促进他们对科学的理解相关,与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相关,而且一定是
以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共生的方式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