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田雪原自从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以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引起理论界关注。

具有较多共识的是:以人为本是总的思想纲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和当前和谐社会中的一个阶段,剩下来最重要的是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

我以为,可持续发展侧重的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和谐社会侧重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二者之间又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核心是公平问题,不仅是分配上的公平,更重要的是资源占有上的公平;制度是关键,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和健全对资源占有和分配的公平制度;重点是向弱势群体倾钭,保证各阶层群体享有同等的权利和发展的条件;前提是经济发展,只有经济的不断发展才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物质保障。

从这样的认识出发,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不打好这个基础,和谐社会就建立不起来或者建立起来也不能巩固。

因此,可持续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一脉相承、相辅相成,坚持并切实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总体框架结构迄今为止,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五个领域。

这五者在可持续发展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立足于环境,主张“生态核心论”者有之;强调人口因素的作用,主张“人口中心论”者有之;认为经济是包括可持续发展在内的一切发展的基础,主张“经济决定论”者有之,等等。

我们以为,这五个方面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基本关系,可如下图1所示:图1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位置和关系上图1中,实线“——”表示要素之间直接作用关系,虚线“……”表示要素之间间接作用关系。

宏观上可概括为: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人口是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终点和目标,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则是宏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调节器。

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

从资源角度审视发展,包括可持续发展在内的一切发展,都可归结为资源的物质变换:自然资源的物质变换,社会资源的物质变换,更多的是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相结合的物质变换。

因而没有资源的物质变换便谈不上发展,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

人口——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没有人类参与的自然资源进行的物质变换,是自然进化;只有人类参与并且按照人的目的进行的物质变换,才称上我们所说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按照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会员在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的解释,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代际关系上定义可持续发展取得较多共识,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宗旨。

发展是可持续还是不可持续,紧紧同人口变动,包括人口数量、质量、结构联系在一起。

通过人口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即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改变着资源和环境,形成一定历史时期的发展类型。

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终点和目标。

随着人口的迅速膨胀和人们进行物质变换手段的增强,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化突飞猛进发展造成的环境破坏,使人们不得不反省自己的传统发展方式:如此发展下去后果怎样,发展的目的和目标是什么?于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率先在一系列国际环境会议上,提出和讨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最早由环境问题引起。

环境是不同发展方式结果的警示器,可持续发展归根结蒂是为了创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环境。

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调节器。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相协调,依靠什么途径协调呢?依靠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一方面,现有资源物质变换的能力和环境的状况,是以往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结果,环境总是同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对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的调整和整合,改变资源变换的方式和环境的质量,使之向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二、人口——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由上述可持续发展总体框架结构看出,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立场处理人类自身与外界的关系,在人类自身不断发展中,得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环境的良好状态。

因此,人口在全部可持续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人口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全方位的适度人口;从当今世界和中国人口实际出发,基本的要求是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的质量,调整人口的结构,实行“控制”、“提高”、“调整”相结合的方略。

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

世界人口变动的历史表明,二次世界大战后迎来的“婴儿高潮”,创下20世纪60年代人口年平均增长2.0%的记录;70年代略有下降,80年代和90年代继续有所下降。

尽管人口增长的速度有所减慢,但是增长的势能依然存在,依据联合国的中位预测,世界人口可由2000年中的60.71亿,增加到2025年的78.51亿,2050年的89.19亿,2100年的94.59亿。

五种预测的增长趋势,如下图1所示①: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大力控制人口增长、切实加强计划生育以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90年代中期总(和)生育率(TFR )下降到2.1更替水平以下,净再生产率(NRR )下降到1.0以下,步入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不过超载的“人口列车”并未停止下来,按照我们的预测,总人口可由2000年的12.78亿,增加到2030年最高峰值时的14.65亿, 2050年回落到14.02亿,2100年回落到10.24亿。

未来50年低、中、高3种预测,如下图3所示①:比较上图2与图3可以看出:尽管中国人口增长趋势弱于世界,2030年人口总数达到接近15亿时即可实现零增长;但仍将比2000年增加近2亿,控制人口数量是需要长期坚持①资料来源: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 The 2002 Revision, New York, 2003。

① 本预测参数由田雪原、王金营确定,上机由王金营完成。

图2 2000~2100年世界人口增长预测(百万)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1800020002010202020302040205020602070208020902100低位低中位中位中高位高位的一项战略任务。

达到人口零增长以后,届时再根据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及资源、环境状况,作出最终理想适度人口的抉择。

提高人口质量作为人口发展战略的组成部份,是理所当然的。

改革开放以来,总体人口素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目前中国的婴儿死亡率已下降到28‰,世界在56‰左右;男女合出生时的预期寿命中国在71岁,世界在67岁左右。

人口文化教育素质经过大幅度的提升,目前已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

正是人口素质提高推动人力资本积聚的不断增强,才支持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同时也要看到,无论身体素质还是文化教育素质,同发达国家比较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大力提高人口质量是21世纪人口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份。

调整人口的结构主要是调整人口年龄、性别自然结构和城乡、地区分布等非自然结构。

人口年龄结构是最基本的人口结构,人口学依据总体人口的年龄结构状况,区分为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三种基本类型。

目前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开始步入老年型,这是实现人口零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阶段。

同时也要看到,人口老龄化在加速推进,防止过度老龄化是左右人口发展战略的重要法码,需要着力解决的支撑点;当前出生性别比升高,目前在120左右,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这个问题不解决将妨碍和谐社会的构建;调整人口城乡结构,推动人口城市化健康发展,在人口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

2003年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40.53%,落后于按三次产业划分的就业结构,更落后于按产值计算的三次产业结构,需要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人口地区分布结构的调整,需要做出具体分析。

按人口密度划分,自西向东逐步加大,成“三大平台”分布:目前西南、西北10省、区、市人口密度(人/km 2)为53,中部9省、区人口密度为56,东部沿海12省、区、市人口密度为413,东部为中部的2.7倍,为西部的7.9倍①。

不过这种“三大平台”式分布,是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长期发展作用的结果,可持续发展并不要求平均分布。

正在实施的西部开发战略,西部缺少的也不是人口的数量,而是人口的质量和人力资本的积聚。

江西省人口状况怎样?以几项最主要的人口数字比较,2003年出生率全国为12.41‰,江西为14.07‰,;自然增长率全国为6.01‰,江西为8.09‰,江西分别高出全国1.66和2.01个千分点。

人口素质中,出生时的平均预期寿命2000年全国为71.40岁,江西为68.95岁,比全国低2.45岁;意义为平均所受教育年限的人口文化教育素质指数,2003年全国为7.32,江西为7.68,比全国高0.36。

年龄结构2003年全国0-14岁占20.34%,15-64岁占71.16%,65岁以上占8.51%,江西分别占23.23%、69.81%、6.96%,年龄结构相对要年轻一些,目前过渡到接近老年型,增长势能比全国要强一些;性别结构相差不大,2003年全国① 资料来源:《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图3 2000-2050年高、中、低三种方案人口预测10000011000012000013000014000015000016000017000020002005201020152020202520302035204020452050(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7.44,江西为108.74,略高1.30;城乡结构,2003年全国非农业人口比例全国为29.70%,江西为24.95%,低4.75个百分点。

总起来看,江西人口大体上处于同全国相当水平,增长势能略强于全国,人口素质基本持平,人口结构稍落后于全国水平。

因此,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人口结构的人口发展战略,适用于江西,并且数量控制和结构调整的任务还要重一些。

三、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关于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定义为:所谓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笔者基本赞同这一观点,在此基础上将资源定义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有价值的物质,即为资源。

它包括三层涵义:一是资源不仅存在于自然界,如土地、淡水、矿产等自然资源;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主要是人力、科技、管理、信息等社会资源。

二是资源的价值属性,任何资源均有其可开发、利用的价值。

三是资源的物质属性,虽然科学院正在探索是否存在非物质和反物质,但是现存世界的统一性仍在于它的物质性;有的社会资源,象管理一类被称为“看不见的资源”,然而这种“看不见”或储存在人的大脑之中,或储存在大脑的物化形态计算机、书刊资料中,以看得见的物质载体存在为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