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论文1000字(10篇)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论文1000字篇1前不久,报纸上刊登了一则消息:“某某学校的学生浪费严重,用馒头打仗”,有些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学生扔几个馒头,算不得什么,小事一桩。
这真的是一桩小事吗?几个馒头确实也值不了多少钱,但用馒头打仗,却说明这些同学不珍惜农民收获的劳动果实,缺乏节约意识,若不加以教育和制止,必将会养成一种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贪图享受、好吃懒做的恶习。
自古以来,我们的民族就崇尚节俭之风,《悯农》诗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就是讲粮食来之不易,应加倍珍惜;《朱柏庐治家格言》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利维艰。
”也是相同的意思,古人倡导“俭以养德”是很有道理的,节俭是养成良好品德的基础,几乎每一位取得突出成就的优秀人物,都具有节俭之美德。
敬爱的周总理,一件睡衣补了又补,穿了几十年;他吃饭时,不仅要把碗中的饭吃净,连掉在饭桌上的米粒也要捡起来吃掉。
著名作家茅盾,他的办公桌有一条腿不牢固,工作人员要给他买张新的,他却坚持修一修再用,是他没钱买吗?不是,他死前立下遗嘱将25万元稿费捐给了国家!两位杰出人物之所以如此节俭,是因为他们知道,一味的铺张奢侈,就会慢慢的消磨自己的意志,甚至会腐化堕落下去,我们21世纪的青年学生,难道不应该向他们学习吗?再就经济价值而论,也许几个馒头算不了什么大数,但假如全国有1000万学生扔馒头,以每人每天扔两个馒头,一个馒头0。
1千克计,就有200万千克粮食,再按每千克馒头价值2元计,就是400万元,这便是一天造成的浪费,倘若把这400万元用于希望工程,按50万元建一所学校计,则可建8所学校,而一年365天就有2920所新学校诞生,这个数字何等巨大!在这样的推算面前,谁敢说这是一件小事呢?眼下,我们的生活确实比过去改善了许多,一些地区和家庭已迈入了小康水平的行列,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生产力水平还相当低下,我们人均物质财富,尤其是粮食,并不丰厚,好多人还吃不饱饭穿不暖衣,好多贫困山区的孩子还不能进教室学习,如果我们用节省下来的粮食去支援灾区人民,援助山区那些渴盼知识的孩子,不是比“打满头仗”有意义吗?我们的国家正在建设两个文明,而用馒头打仗,无疑会给物质文明的车轮加上更为沉重的负荷,给精神文明的旗帜抹上一片灰色。
同学们,无论从个人的品德修养出发,还是着眼于希望工程和两个文明建设,让我们珍惜每粒粮食吧!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论文1000字篇2听妈妈说我从小就不爱吃饭,但很爱听爸爸妈妈讲故事,在读幼儿园大班时就开始对故事书、绘本感兴趣了。
每当和爸爸一起阅读时,他总会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我每次都会问爸爸:“黄金屋在哪里呀?我怎么没看见呢?爸爸你帮我找找吧?”爸爸常说:“当你与这些书成为了朋友自然就能找到黄金屋的。
”记得有一次吃饭时,我又很不情愿地慢慢数着饭粒,妈妈喂我也没有用。
爸爸便让我放下碗说:“朵儿,我告诉你一个小秘密,你要不要听?”“好呀!好呀!什么秘密?我要听。
”只见爸爸左顾右盼了一下,确定没人之后就把我拉进书房,指着书柜中的书,神秘的说:“看到这些书了吗?那些书只要你读了它们,你就不会挨饿,不饿就不用吃饭了呀。
”“真的吗?”我一听到只要看书就可以不吃饭,眼睛立刻亮了起来,立即从柜子里挑了一本《三毛流浪记》坐在书柜下看了起来,时而发出咯,咯,咯的笑声,时而流出同情的眼泪——三毛太可怜了,吃不饱穿不?,时而叫爸爸来给我讲讲看不懂的地方。
在阅读时还不停地打着嗝,心想:嗯,真的吃饱了,我不用吃饭了。
爸爸见我享受的样子开心的笑了笑,便关上房门留我一个人在房内读书,不知不觉一下午就过去了。
只听姐姐在客厅喊:“朵儿,吃饭啦。
”我听见后放下手中的书,兴奋且略带炫耀的语气说:“姐姐,我可以不用吃晚饭啦,我已经吃饱了,刚刚看书时不停的打嗝呢”“为什么会这样呢?”姐姐纳闷地问。
我也学着爸爸神秘的样子一笑,然后凑近到姐姐耳边低声说:“爸爸说了只要多看书就可以吃饱,吃饱了就不用吃饭了,而且我发现书里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读书比吃饭好玩多了。
”姐姐一听,捂着肚子大笑:“哈,哈哈,你中了爸爸的圈套,上当受骗了。
看书的确能吃饱,可吃的是精神食粮,而我们一天三餐饭吃的是物质食粮,这两种粮食是不一样的。
我一脸好奇地问道:“既然都是粮食,都能吃饱哪还有什么不一样呢?”姐姐拉着我的手说:“来,我讲解给你听吧。
精神食粮是通过读书,上学受教育来让我们的心灵变得善良,让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有奋斗目标,有追求,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
而物质食粮是我们身体成长所需要的,没有物质食粮我们就长不大,身体也就不健康。
我们如果想要健康快乐的成长这两种粮食都必须摄入才行,懂吗?”我似懂非懂的点着头,还在想着小三毛的故事,把爸爸骗我的事早已忘在了脑后。
便端起一碗饭大口的吃着,可能是因为我看书消耗的精力太多,三两下就把饭吃完了,而且觉得今天的饭菜特别香。
在爸爸的引导下,我慢慢爱上了阅读,并与书交上了朋友,在空闲时常在自己的那个小天地里与我的朋友交谈,享受其中的喜怒哀乐,随着我慢慢长大我的阅读量不断增加也慢慢理解了“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含义。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论文1000字篇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想必这首诗大家一定不陌生吧!是啊,这首诗是我们从小就知道和理解的一首诗。
每一粒粮食都凝结着多少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啊!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粮食,珍惜粮食便应该从我们小学生做起!我们国家虽然是一个繁荣昌盛,地大物博的国家,但是在一些偏僻的小山村里孩子吃不饱、穿不暖。
整天,吃山里的蘑菇,野菜。
更别说肉了,有时一两个月都吃不上肉,吃不饱肚子。
作为在城市里生活的我们应该很满足了。
整天,衣食无忧。
每天鱼肉虾,样样齐全,蔬菜水果,应有尽有。
可有些人却却在福中不知福,还浪费粮食。
有些人只要是他吃过的东西总要剩下一口。
剩下一口米饭,留下一点蔬菜。
为了让人们珍惜粮食,为了提醒人们注意粮食短缺的问题。
为了避免更多人饥饿和营养不良的问题。
将每年的10月16日定为“世界粮食日。
”让人们珍惜粮食,不剩下一口食物,不把吃不了的东西掉在地上,不挑食偏食,不浪费食物。
让每一个人都珍惜粮食!在饭馆,有些人为了炫耀自己有多大方,点上了一桌子菜。
往往这些菜总会剩下。
这些吃不完的菜便被店老板倒掉了。
其实完全可以让这一类的事情不再发生在我们身边。
我们可以少点一些,吃完了再点,或者打包回家都是一个很好的节约方式。
只要存有节约的意识,其实做起来很简单,只需举手之劳,不费丝毫力气从古至今,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根源之一。
作为新世纪的我们,更要节约粮食。
为那些营养不良,忍饥挨饿的人们想想。
当你想到掉这些食物的时候,想想他们。
或许他们此时,正在挨饿。
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爱惜粮食,节约粮食,吃干净盘子里的每一粒米,每一口菜。
做一个节约粮食的人,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每个人都要吃饭,都需要粮食来维持生存。
李绅的《悯农》告诉我们农民伯伯种的粮食是“粒粒辛苦”,深刻地反映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要十分的爱惜粮食。
我国人口众多,而我国的耕地面积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七,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着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成为我国的的第一大问题,同学们,你为这个问题担心过吗?食堂每天吃完饭时候,餐桌上躺着横七竖八的饭粒,还有大堆的瓜皮,食堂门口的泔水桶里漂浮着才吃了几口的饭菜;在家里垃圾桶里丢着你认为不好吃的饼干。
算一算,假如我们十四亿人每人一餐浪费一粒米,那堆积起来就是一座山,这些浪费的`饭食足够让我们国家贫困地区的人们吃饱饭啊!以前我吃饭也掉米粒,甚至不爱吃的东西随手就扔掉,那时我总是想,不就是几粒米吗,掉掉没关系,常常剩饭倒饭。
这个星期听了节粮爱粮好多故事,特别是听老师说种一季稻子在我们这里要半年的时间,那一粒粮食要经过播种,育种,施肥管护等田间管理到最后收割,需要投入不可估量的人力物力,才能成为我们吃的饭,我为自己以前的浪费粮食行为深感羞愧,从此我知道了我们都该爱惜节约粮食。
同学们,行动起来吧!不要再浪费粮食,粮食凝聚着农民伯伯的心血,更是我们大家赖以生存的根本,我们不仅自己要节约粮食,还要做好宣传,让全民都知道节粮爱粮。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论文1000字篇4同学们,还记得《悯农》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的诗句吗?千百年前的古人尚知粮食“粒粒皆辛苦”的来之不易,可人类进化到了二十一世纪,浪费粮食的现象却随处可见,是我们的生活太富足了吗?真令人惋惜痛心。
每天早上,上学路过的步行街口、栅栏旁、台阶上、垃圾桶边,到处可见随手丢弃的没吃完的面包、油条和喝剩下的豆浆,有从家里带来的,也有在街上买的,总之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看着满地的垃圾和同学们‘从容自如’地把食物扔到地上的情景,我心里格外难受。
虽然这只是个别现象,但同学你想过没有,看似不经意的一个简单行为背后有多大的危害?小至影响校区卫生,养成不好的生活习惯,大至浪费粮食资源,破坏地球生态环境。
后果真的很严重,简直不堪设想!少数同学如此严重地浪费粮食,可曾知道当今世界上有千万人还在遭受饥饿的威胁?这是一个巨大而又恐怖的数字!在一些贫穷国家,两人为了一截面包吵架乃至动手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为他们想想,你还忍心把大块大块的.食物随意丢弃吗?生在福中不知福,不懂得珍惜粮食是多大的悲哀呀!在轻易丢掉一份儿吃剩的或买来又不合口味的食物的同时,我想你也丢弃了比食物更为重要的东西!前些日子我和爸妈看到过一则新闻,感触颇深。
记得像是“小撒跑__”栏目的专题报道。
讲的是在我国甘肃某某地,住在大山里的孩子们在一所叫做“红板小学”的学校里读书学习,这些孩子们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并且要翻过三四座大山,步行二十多里崎岖山路去上课,到达学校门口时,带着手电筒与之同行的记者阿姨已累得气喘嘘嘘、汗流浃背。
他们中午来不及赶回家吃午饭,学校又没有食堂,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孩子自带午饭,不管凉热,好赖填饱肚子;条件不好的,中午不带饭,就只有看着别的同学狼吞虎咽,一直坚持到下午放学。
看到他们饿着肚子仍旧专心致志、书声琅琅,我的心中一阵阵酸楚,爸妈也泪满双眼。
“红板小学”的同学们觉得能吃上热乎乎的白米饭是一种奢望,是学校生活的最高标准,能填饱肚子对他们来说已经很快乐、很知足了!还有,在前不久发生的日本地震海啸灾难和利比亚内战事件中,再次体现了粮食与食物的重要,使我深有感触。
在从利比亚和日本撤离过程中,许多华侨踏上飞机后的第一句话就是:“能给我一些吃的吗?”食物意味着生存,关系到生命。
事情虽然过去一段时间了,“红板小学”的同学们之后也得到了一些好心人的资助,可我心中至今仍牵挂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