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赏析
【小编寄语】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与欣赏的佳作。
古今中外都有众多学者对于这篇佳作进行不同角度的评价,今天,查字典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的这篇赏析文,其独到的鉴赏角度及剖析风格,是非常值得我们读者去细细品味的。
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题不是那么深奥,情节不是多么曲折复杂,读者从平凡中看出了神奇,从质朴里窥见了光华,心不由自主跟着作家去嘲讽、去鄙夷、去同情、去怜悯,直至小说戛然而止,读者仍在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仍在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
19世纪后半叶法国最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从最下层社会的形形色色人物的日常生活、家庭琐事、种种遭遇之中,从他们的言谈行为、心里变化之中,自然地而又深刻地写出资本主义社会种种黑暗、污浊的阴影:虚伪,贪
鄙,欺诈,冷酷。
《我的叔叔于勒》就属于这一类作品。
小说写的是法国西北部哈佛尔海港达佛朗司家的一个故事。
于勒在小说中是个大起大落的人。
作者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变化,形象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这篇佳作,有三个比较突出的鉴赏点:首先是构思巧妙。
经过作者巧妙的安排情节,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从海外发财归来是文章的叙事明线,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的十年经历是暗线。
明线暗线并行,在船上见到于勒的情节,使两线交错,达到高潮。
小说虽然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但对于勒的直接叙写却很少而着重写菲利普一家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的过程。
在于勒未出场前,全家日夜盼望,于勒的两次来信使全家处于兴奋状态,母亲拼命夸赞他。
但二十年后,穷困潦倒的弟弟于勒突然出现在菲利普夫妇的面前,把这对庸俗、虚荣心极强的夫妇从幸福的巅峰抛下现实的悲苦深渊,全家为躲避于勒改乘海轮回家,结尾令人回味,引人深思。
小说的情节虽不复杂,但构思巧妙,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其次是刻画人物的方法,小说塑造人物的形象一般是刻画人物的言行神态,通过描写性的语句,去理解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
菲利普夫妇是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
菲利普夫妇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这句话在小说中出现两次,显然,这绝非“闲笔”,而是作者匠心独运,可借以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
还可借以巧置情节,完美塑造人物形象。
对于勒的期盼,何其殷切,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积久了就成了一种条件反射。
只要一看见大海船开过来,菲利普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海船——于勒——金钱,是菲利普夫妇的思维程式。
而后来,于勒以一个穷水手的面目真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惊恐,神色狼狈、脸色苍白、低声嘟哝,暴怒,犹如面对瘟神,避之唯恐不及,躲之唯恐不远。
又骂他是“贼”。
说他“不会有出息”,还马上提醒菲利普“最要留心的是别要咱们女婿起疑心”。
前面形成鲜明的强烈对照。
对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只认金钱有无、不顾手足亲情、唯利是图的性格特征暴露得淋漓尽致。
三是细腻的心理描写。
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细腻地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如:菲利普认出买牡蛎的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突然好像不
安起来”,这时心理骤然紧张所致:“他向旁边走了几步”,是想躲开目光,怕他认出自己来:“瞪着眼睛看女儿、女婿,是怕他们察觉这个秘密”。
这一系列行为描写,加上表情的描写,层次分明写出人物紧张、恐慌以至失魂落魄的心理状态。
又如:菲利普夫人听丈夫说那个卖牡蛎的穷水手好像是于勒时的表现:她怕起来,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她亲自看清楚那买牡蛎的果真是于勒时,她暴怒起来。
综合起来,这些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是菲利普夫妇对弟弟于勒满怀希望而又避之唯恐不及的心声,最能揭示他们的内心世界,揭示小说的主题,推动情节发展,增强小说的讽刺效果蓄势,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在教学中国值得细细体会,反复品读,领会其深沉意蕴。
以上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的该篇文章赏
析的全部内容,看完之后希望在对大家把握文章中心思想有帮助的同时,还可以调动我们自学、探讨文学作品的积极性以及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祝大家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