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诊疗方法浅谈中西医之结合

从诊疗方法浅谈中西医之结合

从诊疗方法浅谈中西医之结合【摘要】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在未来中国开展的必然趋势,“中西医并重,促进中西医结合〞已成为我国当代医学开展的方向。

笔者通过多年对中医、西医理论的学习及临床实践认为,中医和西医的结合应该把重点放在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

特试述于下。

【关键词】诊疗方法;中西医;结合1在疾病的诊断方面中医诊断讲究“四诊合参〞。

“望、闻、问、切〞即为“四诊〞。

医者运用视觉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态变化为望诊[1]。

如望面色以了解脏腑气血盛衰及邪气所在。

?四诊抉微?中说“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正是此理。

凭听觉和嗅觉以区分病人的声音和气味为闻诊[1]。

中医认为各种声音和气味都是在脏腑生理和病理活动中产生的,因而能反映脏腑生理和病理变化。

仔细询问病人或陪诊者以了解疾病发生和开展的过程、现在病症及与疾病相关的情况为问诊[1]。

明代张景岳认为问诊是“诊病之要领,临证之首务〞。

?景岳全书?十问篇?中对问诊的内容及其辩证意义作了详细的阐述。

切按病人脉搏和按抚病人的脘腹、手足及其它部位为切诊[1]。

如通过诊察脉象,可判断疾病的病位、推断疾病的预后;通过按诊那么可以了解病人局部的病变情况。

将四诊所搜集的病例资料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总结,得出疾病产生的本质为“合参〞。

?医门棒喝?四诊合参与脉症从舍论?中有云“望、闻、问、切,名曰四诊,医家之规矩准绳也。

……盖望者,望面色之明晦、舌苔之有无,以辨病邪之轻重进退也。

闻者,闻声音之怯壮、语言之伦次,以辨神气之爽昧强弱也。

问者,问得病之由、痛苦之处,以辨内伤外感、脏腑经络,尤为紧要也。

切者,切脉之涪沉、迟、数、有力、无力,以辨虚实阴阳,而与外证参合逆顺吉凶也〞。

西医在诊断上推崇“一元论〞。

即将患者的病症结合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所获得的资料联系起来,尽量用一种疾病或病因来解释所观察到的临床现象[2]。

“病症〞指患病时病人主观感到的异常或不适。

如:发热、疼痛、咳嗽、咯痰等。

“体格检查〞指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眼、手、耳〕或借助于简单的检查工具〔听诊器、叩诊锤〕进行检查以发现疾病的一种手段。

又包括“视、触、叩、听、嗅〞。

其中,“视诊〞是指用视觉观察病人全身或局部表现的诊断方法[2]。

如用于观察发育、营养、意识状态、面容与表情、体位、步态等,也用于局部体诊的观察,如皮肤、黏膜、毛发、五官、头颅、四肢、肌肉、骨骼关节外形等。

“触诊〞是通过手的感觉进行判断的一种诊法[2]。

如可用于判断患者的体温、湿度、有无震颤、摩擦感、压痛以及包块等。

“叩诊〞是指用手指叩击身体外表某一部位来判断被检查部位的脏器状态、有无病变和病变程度的一种检查方法[2]。

例如通过叩击患者胸背部可以了解肺部的病变情况,假设叩诊呈过清音常提示肺气肿样改变。

“听诊〞是指直接用耳或借助听诊器来推测脏器状态的一种检查方法[2]。

“嗅诊〞是医师以嗅觉来判断发自病人的异常气味与疾病的关系的一种检查方法[2]。

另外,随着现代科学的迅猛开展,当代西医实验诊断的检查范围更加广泛,检验数据亦愈加准确。

由上可知,中医与西医在诊断疾病的方法上完全是根据两种不同的理论来指导的,在诊断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思维方式也大有不同。

但是我们也清楚的看到,其实这两种思维方式并非完全产生矛盾。

相反在某些方面,中医与西医也有相互融合之处。

如:中医的望诊与西医的视诊都是依靠医者用眼睛去观察患者的情况进而对病情进行判断;中医的“闻诊〞涵盖了西医的嗅诊和听诊的内容;而西医的触诊、叩诊又与中医的“切诊〞有着相互交融的地方;西医的“病症检查〞有很大局部是通过询问患者病情得出的,这也与中医四诊当中的“问诊〞有相同之处。

因此,笔者认为,中医与西医在诊断疾病的过程当中,所用到的方法可说是相似的,但不可否认又各自具备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中医在诊断上着重于“查外揣内〞,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内在脏腑与外在皮肤毛窍等是相联系的,内在脏腑的病变情况可以通过机体的外在表现反响出来,因而以“四诊〞作为诊断疾病的方法。

西医那么倾向于用直观的方式来对疾病进行诊断,除了通过检体诊断外,西医还通过实验室诊断来反映内在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改变。

但也正因如此,中医与西医在诊断上也具有各自的局限性。

中医着重整体故而忽略了对局部的生理病理认识,而西医从组织细胞的层面上入手了解机体的生理病理功能指导临床诊断,但在对人体的整体认识上那么稍逊一筹。

故我们在临床诊断疾病的过程中,可将这两种思维结合起来,这样可提高诊断疾病的准确性。

如用西医的诊断技术进行对疾病的诊断,另一方面那么可同时运用中医的诊断思维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诊断。

从而就为进一步进行治疗提供了全面的临床资料,也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治疗方法。

2在疾病的治疗方面中医治疗疾病注重“辨证施治〞、“治病求本〞。

即将“四诊〞收集的病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疾病的证型,再用中医理论指导处方与用药。

比方同是感冒〔西医指上呼吸道感染〕,中医可分为风寒与风热,那么这两种感冒的治疗方法那么有所不同。

前者治当辛温解表,后者那么为辛凉解表。

方药分别予荆防达表汤、银翘散治疗[3]。

此在中医被称为“同病异治〞。

而不同的疾病在一定的病因及病机作用下,亦可表现为相同的证型。

治疗上那么可予相同的治法。

如归脾汤既可治疗不寐〔西医病为失眠〕,也可用于治疗郁证〔西医称为抑郁症〕。

中医认为,虽然此为两种不同的疾病,但如果是同一病因作用或因为两者的发病机理是相同的,那么就可以用同一种治疗原那么和方法处理。

虽为两病,但证机均属心脾两虚,故均予归脾汤主之。

除了根据疾病的根本病机,针对证型进行治疗而外,中医治病还根据“三因治宜〞〔即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来指导临床用药。

再者,中医在用药的同时还注重配合饮食、起居等生活方式进行综合防治。

西医在对疾病的治疗上多为“对症治疗〞,着重于辨病,并针对病因来指导临床治疗。

如上呼吸道感染,临床上可表现为发热、头痛、喷嚏、鼻塞、鼻涕、咳嗽、咽喉肿痛等病症,查体可有体温相对升高,咽部充血或有滤泡增生,扁桃体肿大等,实验室检查可出现血象改变等现象。

西医认为,上感发病是因为病毒或细菌引起的。

故在治疗上,一方面对症处理,予解热镇痛药进行治疗,同时还针对病因予抗病毒药及抗菌药物治疗[4]。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疾病产生原因的进一步认识,西医逐渐开始重视以预防为主来防治疾玻如坚持合理、规律的体育运动,平衡膳食等在对疾病的防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对糖尿并高血压的防治当中饮食和生活习惯已成为主要的治疗原那么之一。

另外对传染病进行有效的隔离也是一种重要的防治手段。

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加之西医对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的认识,进一步促进了西医外科手术的开展,使外科手术的适应证、手术范围和方法等均得到了巨大扩展。

笔者认为,中医和西医在治疗上的“结合〞可看做是有选择性的运用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来治疗疾病,中医与西医并用,以其中某一个为主,另一个为辅。

从这种理解可以分为两种“结合〞。

首先,针对不同的疾病来讲,西医在治疗上的优势表达于对危重并急性病及可以进行手术治疗的疾病上。

如病人出现呼吸、循环衰竭的情况,此时应运用西医的急救处理方法,予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扩充血容量,给予呼吸兴奋剂、升压药等,吸氧并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心肺复苏术或气管切开插管等治疗[4]。

此时假设用中医辨证予汤药治之虽然有效但显效较慢,但可予中药注射剂如参附、生脉等配合西医治疗。

再如外伤的病人,西医的清创缝合技术可以迅速起到止血、修复和保护创面的作用。

与此同时可配合活血化瘀、收敛止血、生肌收口等中药治疗以提高疗效。

中医在治疗上的优势在于对慢性疾病及疑难杂病的治疗上。

如肿瘤的病人虽然在有手术指征的情况下应予西医手术治疗,但到了疾病的晚期,西医往往采用姑息治疗,予对症、营养支持等处理,此时那么可用中医的思维方法进行整体治疗,尽可能改善患者的饮食、睡眠,调整机体的功能,从而起到提高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命的作用。

而在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予中药减轻放化疗副作用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疑难杂证方面,如患者仅仅表现为背心发凉等病症,那么不适合用西医的某个疾病来解释,而中医主要着眼于对整体机能的调理,在治疗这类疾病当中那么占有优势。

某些功能失常性的疾病,如出现失眠、烦躁等症,也可选择中医治疗,以恢复机体的动态平衡。

其次,中西医的“结合〞可以是针对某种疾病的不同阶段来进行治疗方法上的选择。

例如脑卒中〔脑血管意外〕的治疗,急性发作期可选择“急那么治其标〞的治疗原那么,予西药脱水、降颅内高压、控制血压、营养神经等治疗为主,同时配合中药辨证治疗。

当急性期过后,患者已逐渐脱离危险,此时需进行功能锻炼,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但临床上患者往往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肌力。

在这个阶段就可以运用中医的针灸和推拿等方法促进肌力的恢复。

当肌力到达一定的水平,患者可以下床练习行走的时候就可以用西医的康复锻炼方法给予恢复治疗。

后遗症阶段,尤其应该注意对患者血压的控制,防止二次卒中发生。

西药在控制血压方面虽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临床上患者血压的上下与自身的病症有时并不是平行的。

在西药降压的同时配合中药改善患者的自觉病症是很好的选择。

目前许多临床报道也已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疗效优于单纯用中医或西医治疗。

3结论中医与西医并非是矛盾的,两者完全可以有效的结合,而结合点在于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

只要掌握了各自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有选择的结合并运用,那么可起到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1〕邓铁涛,郭振球.中医诊断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9,42,46,60〔2〕叶传蕙.诊断学基床〕.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44-48〔3〕周仲瑛.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66-67〔4〕孟庆义.急诊内科诊疗精要〔〕.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6.94-97,155-1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