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税收参考答案(整理版)国家税收》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部分参考答案、名词解释1、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活动。
2、税收原则:税制原则即税制建立的原则,是一个国家在设计税收制度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判断税收制度是否合理的标准,制定科学的税收原则,始终是设计税收制度的核心问题。
3、公平原则:是指国家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个纳税人之间的税负水平保持均衡。
4、税收成本:税收成本是指征纳双方在征税和纳税过程(该过程开始于税收政策的制定,结束于税款的全额入库)中所付出的一切代价(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的总和,具体包括征税成本、纳税成本及课税负效应三个部分。
5、资源配置职能: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
6、税负转嫁:税负转嫁是纳税人将缴纳的税款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转由他人负担的过程。
7、税源:税源即税收收入的来源,即各种税收收入的最终出处。
8、税基:税基是指税法规定的应纳税额计算的基础,也称计税依据。
一是指某种税的经济基础。
二是指计算交纳税额的依据或标准,即计税依据或计税标准。
它包括实物量与价值量两类。
9、税率:是对征税对象的征收比例或征收额度。
税率是计算税额的尺度,中国现行的税率主要有比例税率、超额累进税率、定额税率、超率累进税率。
10、比例税率:比例税率是指税额与征税对象按同一比例增长的税率。
11、速算扣除数:速算扣除数是按照全额累进计算的税额减去按照超额累进计算的税额之后的差额。
它是在采用超额累进税率计税时,简化计算应纳税额的一个常数。
12、累进税率:是指按征税对象数额的大小,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
是随着课税对象数额增加而递增的税率。
13、全额累进税率:全额累进税率是以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为基础计征税款的累进税率。
在课税对象数额提高一个级距时,对课税对象全额都按提高一级的税率征税。
14、超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是把征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分成若干等级,每一等级规定一个税率,税率依次提高,但每一纳税人的征税对象则依其所属等级,同时适用几个税率分别计算。
并且,每一次计算仅以征税对象数额超过前级的部分作为计算基数,然后将计算结果相加得出应纳税款数额。
15、税收效应:是指政府通过税收政策及其手段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的影响。
16、增值税:是对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有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取得的货物或应税劳务的销售额,以及进口货物的金额计算税额,并实行税款抵扣的一种流转税。
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允许从其销售产品的销项税额中抵扣。
只允许抵扣当期计入产品成本的折旧部分进项税的,称为收入型增值税。
准许全部抵扣当期购进的用于生产应税产品的固定资产进项税的,称为消费型20、进项额:是指企业购入原材料、燃料动力等及应税劳务时按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增值税额21、销项额:是指纳税人销售货物或应税劳务,按照销售额和规定的税率计算并向购买方收取增值税额。
22、消费税:消费税是对特定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在特定环节征收的一种间接税。
23、从量定额:以商品的重量、长度、容量、面积等计量单位为计税依据,按固定的单位应税额进行计征的计税方法。
24、预定定价:纳税人与税收部门之间进行商量,以某一商品销售价格作为计税依据,缴纳税款,以保证税收的收入。
到一纳税期限,再按实际的商品销售价格计税后调整,多退少补。
25、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是对我国内资企业和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26、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personal income tax )是调整征税机关与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人)之间在个人所得税的征纳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7、资源税:资源税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采应税资源的矿产品或者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28、房产税:房产税是以房屋为征税对象,按房屋的计税价值或租金收入为计税依据,向产权所有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
17、生产型增值税 18、收入型增值税 19、消费型增值税增值税。
29、土地增值税:土地增值税是对有偿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的建筑物及其附着物而就其增值部分征收的一种税。
30、税收管理体制:是划分中央与地方税收管理权限的制度,是国家税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财政管理体制的一种重要内容。
第二部分问答题1、如何理解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税收的分配形式的不同?(1)计划经济条件下存在的经济组织以公有经济为主,税收主要以流转税为主参与分配;(2 )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的各种经济组织,税收主要以流转税、所得税为主参与分配;2、简述税种选择和经济效率的关系。
税收的经济效率使从征税过程对纳税人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正负效应方面判断税收是否有效。
要使纳税人支付的税款以外的从属费用以及额外负担最小化。
在税种的选择上就考虑如何运用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宏观经济宵夜,从而增加税收的经济收益。
税种的选择有可能导致经济成本的增加,破坏经济效率;也可能对经济效率产生积极影响。
在市场机制不健全的国家,通过课税机制引导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宏观经济效益。
在投资不足的国家则运用鼓励投资的税收政策。
总之,使税种的选择和设计可以边人们的五效率的选择为有效率的选择。
3、为什么要执行普遍征税的原则?税收普遍原则首先是作为公平原则的一个方面被西方经济学家所提出来的。
它的中心思想是:取消某个阶级或阶层免税的特权,对公私经济一视同仁,对一切个人和企业无论是来自国内还是国外的收入都应征税。
对指导税收工作,开辟税源,保证税收收入有广泛的和可靠的基础,即应是税收的一个重要原则。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遍征税原则的意义就更为明显。
4、简述税收的作用。
税收的主要作用有以下4个方面:(1)税收的筹集资金职能。
税收的筹集资金职能是税收所具有的从社会成员处强制性取得一部分收入,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满足公共需求的功能。
(2)税收的资源配置职能。
税收的资源配置职能是税收所具有的,通过一定的税收政策、制度,影响个人、企业经济活动,从而使社会经济资源得以重新组合、安排的功能。
它主要是平衡产销供求,合理经济结构有效利用资源提供公共物品。
(3)税收的收入分配职能。
税收调节、改变了收入者原有的收入。
(4)税收的宏观调控职能a)控制需求总量b)调节供给结构。
调整税收政策、税种、税率。
公平税负、平等竞争,按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进行税收调节,以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化。
c)稳定经济。
税收作为内在稳定器是调节经济的手段,有利于经济均衡发展。
5、影响税收负担的主要因素是什么?(1)国家政府的职能国家政府职能的范围:共同需求(文教、卫生防疫、国防等)市;公共建设(市政建设、农村城化)。
(2)国民经济发展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产业结构、社会剩余产品价值的总量以及人均国民收入水平。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的阶段,影响税收负担程度。
(3)经济管理体制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股份公司的建立等。
(4)财政管理体制财政收入的结构;国家集中财力的比例。
国家处于不同发展时期,由于经济条件的不同,政府的服务职能存在较大的差异。
政府利用税收寄予国民收入的分配以满足国家职能的实现上存在较大的差别。
6、分析税收转嫁的条件。
(1)商品经济的存在: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出现商品的市场交易,多环节多层次的流通过程为税负的转嫁提供可能。
(2)自由的价格体制:市场经济集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和自由开放的价格体制于一身,为税负转嫁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7、区分法定归宿与经济归宿。
(1)法定归宿:税收立法机构在税收法律规范中所规定的税负归宿点,纳税人承担纳税义务视为税负法定归宿。
(2 )经济归宿:税收负担随着经济运动和不断转嫁以后的税负归宿点,我们把赋税人承担的负税视为税负经济归宿。
税负经济归宿是从经济运行分析税负的依据。
(3)税负转嫁是导致税负的法定归宿和经济归宿发生差异的唯一原因,如没有税负转嫁,法定归宿和经济归宿就是一致的。
8为什么要实行增值税?一、增值税的前身,产品税、营业税采用道道征税,造成重复征税问题。
二、增值税自身的优点1、有利于生产经营结构合理。
2、有利于专业化协作生产的发展。
3、适应各种生产组织结构的建立。
4、有利于扩大国际贸易往来(增值税有利于鼓励出口、出口退税)。
5、在进口商品方面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保护国内产品的生产。
9、如何区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一、小规模纳税人的标准:1、①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在100万元以下的;②从事货物批发或零售的纳税人,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在180万元以下的;2、没有健全的财务制度、专职的财会人员;3、不能按时报送财务有关资料;4、进项税不能抵扣;5、不能使用增值税的专用发票。
二、一般纳税人1、可以使用增值税的专用发票;2、按有关规定进项税可以抵扣。
10、委托加工的应税消费品如何征收消费税?由受托方在向委托方交货时代收代缴,计税依据按同类商品的价格,如没有的情况下按照组成价格计算税款。
委托方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所纳税款按规定抵扣。
11、如何理解分类征税制?分类征税制是将各类所得,分别不同的来源,课以不同的所得税。
分类征税制的优点是课征简便;易于按各类所得的不同性质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税率;能够控制税源,防止偷漏税款。
但是,不利于实行累进税率,不能按纳税人的能力课征,不能体现合理负担的原则。
12、简述加强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的必要性。
一、存在问题(1)企业所得税是国家税收主要来源;(2)税源监控不够严谨。
存在一定程度的偷、逃税款;(3)税收管理缺乏科学性。
管理手段比较落后。
不能进一步对可能存在问题的纳税人进行针对性的检查。
(4)企业所得税信息化水平不高。
由于近年来随着所得税新政策的不断出台,导致软件模块功能与所得税政策规定不同步、不衔接,无法真正实现管理与信息化同轨发展。
二、必要性(1)加强税治,有效防止税款流失。
(2)强化评估,进一步提高征管水平。
(3)完善汇缴,切实提高申报质量,严格执法,依率计征。
4)加强政策执行检查力度。
13、简述个人所得税立法的原则。
一、调节收入分配,体现社会公平。
在保证人们基本生活费用支出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本着高收入者多纳税,中等收入者少纳税,低收入者不纳税的原则,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来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的矛盾,有利于在不损害效率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
二、增强纳税意识,树立义务观念。
通过建立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申报、源泉扣缴制度,强化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和对违反税法行为的处罚措施,可以逐步培养、普及全民履行纳税义务的观念,有利于提高全体人民的公民意识和法制意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