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造字法
一、象形
象形就是用文字线条或笔画描摹示物形状或特征的一种造字法。
用这种造字法造出的字,叫象形字。
这里所说的象形,是就古汉字来说的。
现代象形字经过逐步演变,改变了原字的形体,已完全失去了象形特点。
象形这种造字方法最古老。
象形字跟图画很相似,人们一看就知道它表示什么。
如“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艸”(草的本字)是两束草。
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象形字当中,也有一些不是直接用来表示具体实物,而是用来表示与实物有关的概念。
例如:“大”字,原来是像一个正面直立的人的形状,手足展开,就表示“大”的意思了。
这种从名词推广到形容词的造字法,是后来发展出来的。
象形属于“独体造字法”。
它同图画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本质的区别。
象形字只是记录语言的一种形象符号,不同于图画,不可能也不需要画得很细致,它只需要把某一种示物的特征表现出来就行了。
象形字都是独体字,常常是构成其他非象形字的基础。
这种造字法的局限性很大。
因为宇宙间的示物无限纷繁,不可能按每一示物的特征都造一个象形字,况且,很多复杂的示物难以象形,很多抽象的概念又无形可象,即使画得出,这种依样画葫芦的造字法也太笨了。
因此在数以万计的汉字中,象形字总共只有300多个(《说文解字》里的象形字只有364个,只占全书所收9353个汉字的4%左右),而且这300多个象形字绝大部分造于远古时代,秦以后两千多年来造的象形字,只有“伞”“凸”“凹”等几个。
二、指示
指示一般是指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指示性符号或用纯符号组合来创造新字的方法。
用指示方法造的字就是指示字。
指示字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简单的符号(最常见的符号是“、”和“—”),用来指示所要说明的示物。
例如:“刃”:在刀口上加一点,指出刀刃的部位。
“本”:在木下面加一短横,指出这儿是树根。
“末”:在木上面加一短横,指出这儿是树的末梢。
“寸”:在手腕上加一短横,表示手下一寸的地方。
“甘”:在口字中加一短横,表示口中含着甜美的东西。
这类指示字都是指示示物的具体部位的,是在象形字上附加指示符号来表示词义的。
这类指示
字是指示字的主体,在所有指示字中占绝大多数。
(二)、用纯粹的符号(,即不成图形的符号,成了图形,就是象形字了)来指明或象征某种示物、某种意义。
例如:二(上)(下)“上”和“下”都是以一条长横线表示位置的界限,线上加一短横表示“上”,线下加一短横表示“下”。
其他如表示抽象的数目的“一”“二”“三”
等字都属于纯粹符号性质的指示字。
在上述两类指示字中,第二类数量极少。
指示字同象形字一样,一般都是单一的形体,不能再分为两个字,属于“独体造字法”。
它与象形字的主要分别,是指示字含有比绘画更抽象的东西----不成图形的纯粹符号。
指示字虽然可以表示某些概念,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因为只有极少数的意义才能用指示的方法表示出来,而且绝大部分指示字的基础是造字有许多局限的象形字,所以,虽然用指示方法造了一些新字,却因为基础薄弱,先天不足,数目很少。
汉字中用指示方法造出来的字最少,在《说文解字》中指示字总共只有125个。
可见指示造字法只是汉字中的一种辅助性造字法。
三、会意
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偏旁(独体字),按意义组合起来表示一个新意义的造字方法。
用会意方法造的字,就是会意字。
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开,表示分解;“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
会意字是合体字,它以两体为基本形式,三体、四体的较少,五体以上的更少。
会意字有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偏旁组合起来的,叫同体会意字。
例如:从:两人前后相随,表示跟从。
晶:三日重叠,表示光亮。
也有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偏旁组合起来的,叫异体会意字。
这类会意字较多,例如:休:人靠着树,表示休息。
看:手搭在眼上,表示观看。
又如:人言为“信”,小土为“尘”,日月为“明”,不正为“歪”,不好为“孬”,山石为“岩”,合手为“拿”,两手中分为“掰”,等等。
会意法造出的新字,是用已有的象形字或指示字作构成材料的,这样不仅提高了象形字和指示字的使用率,充分发挥了旧有文字的作用,而且用原来人们就熟悉的符号构成新字,容易为社会接受,有利于人们学习掌握,因此也就容易流传、推广。
会意字的结构方式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偏旁的组合,其组合方式灵活多样。
例如“看”字,由上、下两个偏旁组合而成;“初”字,由左、右两个偏旁组合而成;“匠”字,由内、外两个偏旁组合而成;“晶”字,由上、下、下三个偏旁组合而成;“解”字,由左、右上、右下三个偏旁组合而成;“寒”字,由上、中上、中下、下四个偏旁组合而成,等等。
在《说文解字》里,会意字有1167多个。
我们今天简化汉字,有时也还在使用会意方法,例如“笔”“体”“泪”“阳”“阴”等等。
但会意字也有严重缺点:会意字的表意是造字人主观规定的,缺少客观标准。
比如“休”字,表示人在树旁休息的意思,可是人休息不一定在树旁,在树旁也不一定就是休息;又如两“人”在“土”上为什么一定是“坐”呢?不可以是“蹲”或是“站”吗?更主要的是,会意同象形、指示一样,还是只能纯粹地表意,造字的局限性仍然很大。
因此,现行汉字中象形、指示、会意这三类字加起来只占10%左右。
四、形声
形声是一种半意半音的造字法。
既把表示声音的声旁和表示意义的形旁搭配起来表示新意义的造字方法。
表示意义的部分叫“形旁”或“意符”,其作用是指出字的意义类属;表示声音的部分叫“声旁”或“声符”,其作用是标明字的读音。
利用形旁和声旁组成的字就是形声字。
例如“柑”便是一个形声字,“木”是形旁,表示“柑”字字义所属的类别;“甘”是声旁,表示“柑”字读“甘”的音。
形声字同会意字一样,都是合体字。
但形声和会意的组合方式大不一样,组合部分的作用也不相同。
会意字里每一个偏旁都是表意成分,它是会合两个意思来形成一个新的意思;形声字里一般只有一个偏旁是表意成分,另一个偏旁是表音成分。
会意字里表意成分的意义同该字字义关系直接,是新字字义的有机组成部分;形声字里只是形旁跟字的意义有一定的联系,起提示新字字义范围和类属的作用,而声旁与字义无关。
形声字中形旁和声旁的组合方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左形右声:如校、哼、蝗、城、爬、胸、河、犷。
2右形左声:如功、期、剃、顶、欣、鸠、领、切。
3上形下声:如草、笆、景、骂、宇、窥、崇、零。
4下形上声:如盒、盲、煎、恩、梨、毙、裂、堡。
5外形内声:如固、近、府、厦、衷、裹、阁、病。
6内形外声:如闻、闷、问、闽、辨、辩、辫、哀。
据统计,在殷周的甲骨文和金文里,形声字只占20%左右,到了东汉,《说文解字》里的形声字已有近7700个,占82%强,而在现行汉字中,形声字已占90%以上。
形声字大量增加,成为汉字发展的主流。
形声造字法是一种比象形、指示、会意三种纯粹表意的造字法更优越更先进的造字方法。
形声字是表意汉字向着表音方向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进步因素。
但是,形声字也有严重的缺陷和较大的局限性。
从现代汉字的实际来看,一方面,不少形旁由于字义的演变使其表意作用逐渐减弱了。
例如“物”字以“牛”作形旁,“骗”字以“马”作形旁,等等。
类似这样的形声字,它们的意义,已经不能完全甚至完全不能根据形旁来确定了,它们的形旁基本上已失去了表意作用。
另一方面,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等原因,声旁的有效表音率也逐渐降低了。
例如“河”“海”二字,“河”与声旁“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