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孩子,走进幸福——关爱留守儿童暑期社会实践系部名称:民航飞行学院专业:民航运输管理年级:大一班级:******* 姓名:*** 学号:***********实践单位: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政府及小学实践时间:2010年7月5日至2010 年7月20日共15天前言:据目前数据,我国留守儿童数量达到5700万,这个时代的孤儿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里缺陷,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孩子是未来、是希望,我们每一个人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
他们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鲁迅曾发出“救救孩子”呼声,现在是该“救救”留守儿童的时候了。
为此,我们深入留守儿童问题严重地区,实践调研,通过采访、支教、“走近孩子,走进幸福”的活动、走访以及活动反馈等形式完成留守儿童课题研究,并达到以下目的:①让政府更清楚地了解留守儿童在心理、学习、生活的现状。
②让学校能够根据不同的儿童因材施教。
③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④让父母能够了解子女的真实想法和关爱的力量。
⑤让儿童更加了解父母辛勤劳动的艰辛和对他们的无私的爱。
⑥培养我们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吃苦耐劳,为以后工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⑦宣传民航知识,以扩大儿童的知识面。
正文:2010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热烈展开,我们组成了“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分队,成员9人,计划深入陕西省咸阳市农村地区,通过采访、支教、“走近孩子,走进幸福”的活动、走访以及活动反馈等形式展开留守儿童课题研究。
7月8日,我们到达活动目的地——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开始为期7天留守儿童调查行程。
在乡亲们家安顿好后,队长找来竹竿将院旗立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社会实践服务团队(民航飞行学院)向村民们介绍了团队的来意。
出乎每一位成员意料,短暂的支教活动引起了乡亲们热情的关注,他们放心地让孩子接受队员的指导。
当笑容满面的孩子们早早地端正坐在教室里,队员们感动不已。
一张张纯洁的面容,像是一幅幅无瑕的画卷,让队员们感到了肩上的责任。
为了更有效率的指导孩子们学习,团队分成八组,分别指导一至八年级的学生。
每年级七到八人——后来队员们得知,原来这所乡村小学总共仅有56名孩子。
教学开始,第一天没有准备齐全,队员们在教育中显得有些紧张。
但一天的初步指导后,他们也很快发现了情况:这群孩子们不乏性格孤僻、沉默不语的“问题学生”,而且接受的教育也多少落后于城里的孩子。
一位三年级的小朋友竟不会两位数乘除,仅仅依靠手指头计算加减法。
这些问题显得急迫而困难,队员们只有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的帮助他们学到该懂的知识,并与他们的家长耐心的交流。
第二天,学习照常进行,三个时间段——“7:00-9:30,10:30-12:30,15:00-18:30”,孩子们按时上课。
不同的是,孩子们比第一天竟多出了一倍:村里人听说大学生来支教后,纷纷让自己的孩子赶来接受辅导。
在村里人眼中,放假了的孩子是格外调皮、捣蛋的,而在学校里,孩子们才能乖乖地学习,不调皮捣蛋。
因此,团队的教学中又多了一项艰巨的任务:保障每个人的安全。
“铃……”,熟悉悦耳的声音响起,孩子们纷纷欢喜地冲进教室找好位子坐下。
这温馨的场面让每一位队员很感动,这也是他们曾经历过的。
七月的咸阳,天气灼热烤人。
而队员和孩子们毫无倦意。
对孩子们的教育需要因材施教,即便是同一年级的孩子,也是差距明显,所以一些三年级的孩子不得不被放在一年级中指导,而一些五年级的孩子则已经可以预习初中的知识。
一位性格内向的女孩儿,虽已小学三年级却还仅仅会单位数字的加减法。
如此掉队的学习热情让指导她的刘文学队员极其担心,队员们商量一下后,决定用各自的空余时间对她进行额外辅导。
乘除法不会,便从简单的加法教起,甚至用数手指的方法来让她熟悉基本的运算法则。
短暂的几天支教,也许并不会对她的学习状况有根本改变,但她脸上的笑容至少证明队员们的努力给她带去过鼓励、欢乐。
七月十一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社会实践服务团队离开了支教长达一星期的咸阳市礼泉县庄河村。
这段独特的“旅行”给队员留下了太多的回味,尤其那些可爱的孩子们留给队员深深印象的同时也提醒了每个人:“留守儿童”问题任重而道远,对孩子们的关爱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带着种种疑问和沉重的责任感,团队开始了实践调查的第二站——陕西省政府。
经过队员们提前百般预约,最终团队得到了陕西省政府人力资源部陈建强秘书长的热情接待。
两名队员在陈秘书长的带领下走进了办公室,陈秘书长打开电脑,耐心的查阅相关资料。
经过介绍,队员得知,陕西省在2005年专门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旨在对下一代儿童加强学习、心理上地辅导。
当被问到这样的一系列措施在陕西省各地的落实情况时,陈秘书长认真的说:“大量的留守儿童是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单靠政府的政策是难以解决的,更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让社会行动起来才会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他建议队调查发现员们应该继续进入基层发现问题,在大量分析基础上得出自己的一些想法或意见。
两个小时的访谈,让队员们切身体会了政府对待留守儿童的问题上作出的巨大努力;而此时此刻,队员仍旧感到肩上的重担,责任在催促着每一位同学马不停蹄地工作。
面对即将结束的行程,每一位成员心情仍旧沉重。
就在团队刚刚到达西安的第二天,报纸上便出现了一则惨痛的新闻:陕西丹凤县五名儿童相约自杀。
而经过了解,其中三名是因为缺少关爱的留守儿童。
如此的重担摆在眼前,即便是出现很久的留守儿童的问题,在如今进步的社会里仍旧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团队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将会继续追踪问题的深层细节,得出最终的分析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行程结束,队员们搜集了一个星期的支教中所相积累的资料以及之后的采访调查报告。
在查阅相关数据的基础上积极的分析留守儿童问题,我的调查结果如下:一: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1.心理问题在我们支教礼泉县小学中,一个三年级的女孩子总和周围同学相处不融洽,整日沉默不语,性格孤僻。
经过多方了解,我们得知她并不存在语言沟通上的困难,可能是家长的疏忽及周围的同学冷淡的态度导致她怪异的性格。
长期的不合理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象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孩子的动向。
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也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社会都经常出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常常造成不良后果。
2.学习问题在这所小学里,家长对孩子成绩普遍的关注。
然而却很少有能够帮助孩子学习的。
一方面,农务繁重,家长抽不出时间监督;另一方面,家长本身文盲,无法给予孩子知识上的辅导,也没有清楚的认识到知识对于孩子未来的重要性。
我们在最后一天的孩子家长会上,将这一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并讲将每一位孩子的学习情况与家长沟通,提出孩子在学习上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法。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
加上监护人本身意识问题,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这种现象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
3.生活问题我们所接触的大多数孩子,并没有城里孩子那般阔气。
儿童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城市儿童,是备受父母及亲友呵护的,而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
这些儿童在生病的时候,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的、传统的方法治疗。
二: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建议为了保证属于“留守儿童”的学生的健康成长,我结合陕西省留守儿童问题政策及礼泉县(活动实践地)政府政策措施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学校加强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对“留守儿童”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
2、学校各科老师,主要行政人员和班主任对学生加强心理教育,及时对“留守儿童”进行疏导教育,达到减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目的。
3、大力开展校园活动。
这几年,每年学校都要开展大规模的校运会、广播体操比赛、庆祝六·一等活动。
这些活动的开展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对“留守儿童”也是有吸引力的,缓解他们的厌学情绪。
4、实施制度化的家访,逐步建立起了学校与“留守儿童”照管者共同支持的教育模式。
总结:幸福,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这样的一群孩子,本身并没有任何缺陷,真正缺少的是社会给予的优良教育和心理指导;他们缺少的是社会本应带给他们的快乐。
十几天的支教活动,走近了孩子,也走进了幸福。
与孩子的相处,让我深深的体会到孩子们内心质朴的对于快乐的渴望,让我情不自禁的想带给他们充实的生活。
这也许就是经历的责任感,也带给了我久违的幸福。
他当队员们用简单的计算方法解答了他们沉思已久的问题,每一位孩子都会激动不已,拿起一小截儿铅笔在纸上努力的演算。
他们渴望得到知识,渴望有人给他们讲解心中早有的疑问。
他们是快乐、懂事的孩子,却都没有注意到被社会的忽视,没有对自己人生理想的一点塑造,也没有对前途隐隐的担心。
为什么当孩子们的父母去外地辛辛苦苦的打工为社会奉献大量的劳力和时间,而孩子们却得不到本因属于自己的教育和关爱?这是社会的缺陷,是社会的忽视。
农村地区原本落后的生产力会在如此循环往复的体制中愈发落后,而进步的社会如果能回过头拉住他们,便会改变这一现状。
让孩子们真正快乐,就给予他们应有的教育和关爱,让社会关注起来。
当孩子们一切安好,社会本身也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