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信息化视域中研究性学习教师角色定位研究

教育信息化视域中研究性学习教师角色定位研究

教育信息化视域中研究性学习教师角色定
位研究
【摘要】随着三通两平台的普及,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育教学活动后,信息化教学革新了传统教学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颠覆了教师在传统教学领域中知识权威的形象,使教师传统意义上所扮演角色的局限性日益凸显。

新时期教师要打破传统教育封闭状态,合理利用教育信息资源,突破教育时空界限,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重构教师角色定位,组织信息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自主优势,以更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研究性学习;教师角色;定位研究
一、教育信息化概念的界定
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国内迄今为止尚无统一标准的定义。

南国农先生认为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李克东教授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黎加厚教授认为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
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

教育信息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而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二、教育信息化视域中研究性学习教师角色定位
(一)教师是权威信息所有者、课程资源使用者,文化科学知识传播者,研究性学习引导者
传统教学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却不能把书教活、读活。

虽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但教师处于“高高在上、唯我独尊”地位,不能细心观察和发现每个学生独特之处。

传统课堂教学中课程资源十分狭窄,教师和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唯一来源,教师是单向文化知识传授者和权威信息所有者,强化了教师地位的权威性,限制了知识传播数量、质量与速度。

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教学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从“讲坛上先知先觉圣人”身份走下讲坛,从纯粹传统教学知识传授者角色束缚中解脱出来[1],师生建立起真正合作关系。

教师职责也不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仍是知识信息权威者但非惟一传播者,教师职能由“教”转变为“导”,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重点是指引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促进学习水平和能力提高。

(二)教师是课堂教学组织者,研究性学习进程领路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需要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本教参和几本工具书,即可组织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组织者。

目前许多教师仍然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将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容器,认为只要将容器灌满,就算完成教学任务,忽视知识的容量和质量。

在信息社会中,教师角色不能仅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应发挥信息技术工具的直观快捷优势,从信息化视域来重新确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教育信息素质,这是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需要借助信息化教育手段,创设丰富教学环境,建立一个接纳性、支持性、宽容度均较高的课堂教学氛围,指导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帮助寻找适当学习目标和达成目标的最佳途径。

二是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丰富学科知识、扩大知识视野、增加知识内存、完善知识结构。

三是要有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兼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四是教授学生学科知识同时,要指导学生去发现研究掌握和运用知识,既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

(三)教师是学习资源导航者、信息海洋中引航员、人生航路上灯塔
教育信息资源的全球化,使得知识来源渠道多种多样,无论在“质”或“量”,各种媒体和网络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了不便和考验。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有现代教育理念,需要不断充电,在汲取本专业最新知识同时,还要关注相近相关学科前沿知识体系,保持知识结构新颖性、前沿性、科学性、完整性,寻找引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最佳方法,承载教书育人光荣职业使命,教师要把自己在传统教学中信息资源垄断者,转变并定位为学生获取学习资源指导者,成为信息海洋中的学习引航员。

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路明灯,人生航程上的灯塔,指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辨别不良信息,防止学生走不必要歪路,避免误入歧途,教师通过学习和人生感悟将个人知识经验,成功喜悦及失败教训传授给学生,可以使学生站在教师肩膀上快捷轻便摘取成功桂冠,使学生顺利到达胜利彼岸。

(四)教师是信息化教学设计者、多媒体课件优化组合者,多媒体系统使用者
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要教师由“传授知识”型转变为“教会学习”的学习型教师,而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可实现土壤。

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传统教学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但相当部分教师缺乏信息教育理念,信息素养不足,缺
少教育信息技能,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和与课程整合的热情,教育技能滞后反过来又制约着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易形成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

因此良好信息意识和较强信息素养,是现代教师和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身学习能力和信息技术操作使用能力,加强教学软件、教学课件开发和使用以及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对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组织与协调,研究和改进信息化课堂教学方法,形成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

徐州工程学院高教研究课题《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定位的研究》(YGJ1422)。

作者简介:齐钦(1981-),男,籍贯:江苏徐州,单位:徐州工程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单位所在的省市:江苏省徐州市,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职称:实验师,学历:硕士。

参考文献:
[1]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
[2]李克东.教育信息化与基础教育改革[J].广西教育,2004,(1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