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镜下钛夹配合高频电凝电切法治疗大肠息肉

内镜下钛夹配合高频电凝电切法治疗大肠息肉

内镜下钛夹配合高频电凝电切法治疗大肠息肉目的:探讨在内镜下钛夹配合高频电凝电切法治疗大肠息肉的应用价值。

方法:内镜下采用钛夹钳夹配合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大肠息肉患者54例。

结果:内镜下大肠息肉切除仅有2例患者出现少许出血,均经内镜下治疗止血成功。

所有息肉成功切除,无大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

结论:内镜下钛夹配合高频电凝电切法治疗大肠息肉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标签:大肠息肉;内镜;钛夹;高频电凝电切
大肠息肉是一种临床常见病,从病理上可分为: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错构性瘤、增生性息肉,后三种息肉统称为非肿瘤性息肉,几乎不发生癌变。

其中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绒毛状及管状绒毛状腺瘤,此种息肉发生癌变的概率最大,尤以绒毛状为著,被称为癌前期病变[1]。

因此对于大肠息肉进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能促进大肠癌三级预防体系的建立,对控制大肠癌的发病率有及其重要的意义[2]。

近年来,内镜下电凝电切术已成为治疗大肠息肉的首选方法,但其出血发生率较高,特别是粗大息肉切除时易发生出血或穿孔[3]。

为此笔者所在医院采取了钛夹配合高频电凝电切的治疗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本文就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采用内镜下钛夹钳夹配合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大肠息肉患者54例,其疗效确切,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2月-2012年9月内镜下钛夹配合高频电凝电切治疗大肠息肉54例患者(息肉共73颗),其中男33例,女21例,年龄(47.6±5.6)岁;单发38例,多发16例;所有息肉均有蒂。

息肉大小:1.2~2.0 cm的41颗,2.0~3.0 cm的28颗,>3.0 cm的4颗;蒂的直径:0.5~1.2 cm。

1.2 方法
应用Olympus CF-H260AI电子结肠镜,Olympus PSD-40高频电发生器、Olympus HX-5LR-1型内镜金属夹持放推送器及MD850型金属钛夹。

术前行血常规、凝血常规、血糖、心电图等检查。

并于术前1 d行流质饮食,手术当天禁食,术前6 h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行肠道准备。

将钛夹安装在推送器中,进镜找到病灶息肉部位,经内镜钳道将推送器送出内镜前端,伸出已安装好的钛夹,张开钳夹口至最大开口,通过推送器上的旋转装置调整方向,使张开的钳叉与息肉蒂部垂直,对准息肉病灶近基底部的蒂柄,按压上钳叉后收紧钛夹,听到“咔嗒”声,说明钛夹已完全合拢。

钛夹夹住蒂部并与推送器断离,退出推送器。

一般息肉蒂部使用一枚钛夹,对于较粗的蒂可对称使用2枚或2枚以上钛夹。

直至钳夹结扎有效为止(可见息肉颜色逐渐变紫,表明蒂柄内血管血流已被阻断)。

然后用圈套器套住息肉蒂部,并与钛夹保持5~8 mm距离,此时即可予以高频
电凝电切术,电凝功率选择30~35 W,电切功率选择30~35 W,每次电凝通电2~3 s,电切通电1 s,先“凝”后“切”交替使用,边通电边收紧圈套丝,直至息肉全部切下。

术后应用网篮回收病变组织作病理学检查。

金属钛夹经1~2周局部肉芽肿形成后自行脱落,排出消化道。

术后处理:(1)息肉切除后注意观察残蒂创面有无渗血,如有,可用去甲肾上腺素1 mg,稀释数10 ml经插入塑料管喷于创面以止血或用热活检钳电凝止血。

(2)术后卧床2 d,给以抗生素控制感染,并观察腹部及便血情况,进半流质饮食3天,3周内避免剧烈活动。

2 结果
采用内镜下钛夹配合高频电凝电切治疗仅有2例患者在电切后残蒂创面有少许出血,给予稀释去甲肾上腺素喷于创面,并用热活检钳电凝后成功止血。

所有息肉成功切除,未发生穿孔、大出血及其他并发症。

术后随访1~3个月,未发生出血。

1例直肠息肉切除前活检提示绒毛状腺瘤伴轻~中度异型增生,全瘤切除送检,病理提示腺癌,追加外科手术根治。

3 讨论
大肠息肉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

我国肠癌协作组织从病理学上将大肠息肉分为肿瘤性既腺瘤和非肿瘤性,前者有相当比例癌变。

大肠腺瘤变化为大肠癌要经历10~15年的时间,腺瘤2.0 cm时为27.8%~58.1%,超过4.0 cm则为100%癌变。

因此早期对腺瘤性息肉进行治疗,不仅有早期诊断的重要性,而且有早期治疗的作用[4]。

随着电子结肠镜的广泛开展,大肠息肉的检出率明显提高,这对于大肠癌的三级预防体系的建立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内镜下高频凝电切摘除息肉术已成为治疗大肠息肉的首选方法。

该方法并发症发生率低,因有效、安全、痛苦少等优点几乎取代外科剖腹手术治疗。

采用电子结肠内窥镜摘除息肉时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方法,对于息肉较小、有蒂的,可选用单纯高频电凝电切;而对于较大、宽蒂的息肉,应选用钛夹配合高频电凝电切,钛夹夹闭创面亦可防止穿孔及出血,极大的减少术后出血率[5]。

本组病例均为粗大息肉,通过钛夹配合电凝电切,均成功切除,无穿孔和大出血,疗效满意。

作者体会,如果需2枚或2枚以上金属钛夹粗蒂息肉,置放时要与首枚钛夹呈交叉而毗邻;夹子所夹部位应尽可能选择在息肉的基底处,以留下电凝电切蒂部的长度,以防再出血时重新置放金属夹或电凝止血;切割点与金属钛夹之间应有一定距离,以免金属钛夹过早脱落引起术后大出血。

综上所述,在内镜下结肠息肉的治疗中,钛夹配合高频电凝电切起到迅速止血和预防再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益农,陆星华.消化内镜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331.
[2]王奇璐.胃肠癌诊断治疗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81-183.
[3]管廷勇,张天奇.金属止血夹在消化道息肉内镜切除中的应用[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7,24(6):462-463.
[4]徐斌.内镜下钛夹配合高频电凝电切治疗大肠息肉[J].中国医疗前沿,2008,3(12):64.
[5]赵保民,姜慧玲,赵曙光,等.内镜下微创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癌前病变[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12(1):239-24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