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仅供参考!请同学们自行修改!雷同者一律0分!课堂作业一、翻译题1.请将《论语·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待坐》,翻译成白话文。
答:原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日:“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日:“非日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日:“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日:“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日:“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日:“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日:“夫三子者之方何如?”子日:“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日:“夫子何哂由也?”日:“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候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侍老师闲坐。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不不说了。
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子路轻率而急忙地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国家,夹在几个大国之间,有别的国家军队来侵略他,接连下来又有饥荒。
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裕起来。
至于他们的礼乐教化,我自己的能力是不足的,只好等待修养更高的人来推行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是愿意学习。
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候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的司仪。
”“曾皙,你怎么样?”这时,曾皙弹琴的声音逐渐稀疏了,铿的一声,放下琴起身,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所说的不一样。
”孔子说:“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暮春时节,穿上已经做好的春服,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水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一路喝着歌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皙啊!”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都出去了,曾皙走在后面,曾皙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问:“您为什么笑子路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用礼,可是他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了呢?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国家大家吗?宗庙祭祀,诸候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候国间的大事,那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候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事呢?”2.《伯夷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
该篇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
请把司马迁《伯夷叔齐列传》翻译为白话文。
答:原文: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蹠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
“同明相照,同类相求”。
“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靓”。
“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
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
巖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译文:有学问的人,阅览的书籍极为广博,但仍然要从“六艺”中查考可信的依据。
《诗经》、《尚书》虽残缺不全,然而有关虞、夏史事的记载还是可以看到的。
唐尧将要退位的时候,决定禅让给虞舜。
而虞舜以及后来的夏禹,四岳九牧都一致推荐,才试任官职管理政事几十年。
待到他们的功绩已经建立,然后才把帝位传给他们。
这表明,天下是最珍贵的宝器,帝王是最大的继统,传交帝位是这样的难啊!但是,有的人却说:尧要将帝位让给许由,许由不肯接受,并以此为耻而逃避隐居起来。
到了夏代,又有卞随、务光两个人不肯接受帝位,双双投水而死。
这些,又怎么说起呢?太史公说:我曾经登上箕山,那上面居然有许由的墓呢。
孔子排列论述古代的仁人、圣人和贤能之人,象吴太伯、伯夷一类,记载十分详尽。
我所听说韵许由、务光,他们的德义是极高的,而有关他们的文字经书里记载得很少,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旧仇,因此很少怨言。
”又说,他们“追求仁而得到了仁,又为什么怨恨呢?”我悲怜伯夷的心意,读到他们留下的逸诗而感到事实是令人奇怪的。
他们的传记里写道: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父亲想立叔齐为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又让位给长兄伯夷。
伯夷说:“这是父亲的意愿。
”于是就逃开了。
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避了。
国中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
正当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他为文王,正向东进发,讨伐纣王。
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动起干戈来,能说得上是孝吗?以臣子的身份而杀害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是两位义士啊!”扶起他们,送走了。
武王平定殷乱以后,天下都归顺于周朝,而伯夷、叔齐以此为耻,坚持大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于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
待到饿到快要死了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首阳山,采薇来就餐,残暴代残暴,不知错无边?神农虞夏死,我欲归附难!可叹死期近,生命已衰残!”就这样饿死在首阳山。
从这种情况看,伯夷、叔齐是怨呢?还是不怨呢?有人说:“上天待人的准则是没有偏私的,它总是向着为善之人。
”那么,象伯夷、叔齐,可以叫做善人呢,还是不算善人呢?他们聚积仁德、修洁品行达到这般地步,而终致饿死!再说在七十个弟子中间,孔子仅仅称举颜渊是好学的人,但颜渊永远穷困潦倒,连糟糠都难得饱足,终于过早地夭亡了。
那种认为上天总是报答、恩赐善人的说法,又怎么样呢?盗蹠每天都杀害无辜的人,吃人的心肝,凶横残暴,聚集党徒数千人横行于天下,竟然活到高龄而死。
他是遵行什么道德呢?这都是些特别重大而且明白显著的例子。
如果说到近世,有些人操行不规矩,专门违犯法律,而终身享受安逸和快乐。
子孙都保有丰厚的产业。
那选好了道路才举步,看准了时机才说话,从不走邪道,不是公平正当的事决不奋力去做,反而遭受祸殃的人,是多得没法数的。
我是非常怀疑的,如果说这便是天道,那这天道究竟合理呢?还是不合理呢?孔子说过,“道德见解不同是不能共同谋划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
所以他说,“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
如果不能追求,还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
”岁月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
整个世道都浑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显现出来。
难道是因为他们把道德看得太重,或将富贵看得太轻吗?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最怕的是死后名声不被传扬。
”贾谊说:“贪婪的人为财而丢命,壮烈之士为名而献身,自命不凡者为权势而死,普通老百姓爱惜自己的性命。
”《易经·乾卦》说:“同样明亮的东西就互相辉映,同样种类的事物则互相应求”。
“云跟从龙而生,风伴随虎而起,圣人出现,万物也因之而引人注目。
”伯夷、叔齐虽是贤人,不过因为孔子的赞扬而声名更为昭著。
颜渊虽然专心好学,也不过因为追随于孔于之后而德行越发显露。
巖穴隐居之士,取舍是如此有规范,这些人名声淹没而不被称道,实在是可悲的事情!民间的普通人,想磨砺德行,建立名声,如果不依附那名望、地位极高的人,哪能留名于后世呢?二、诗歌鉴赏《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等五首诗,请阅读这首诗,完成3-4题。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群何能尔,心远地自编。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秋菊象征高洁,表达了诗人对未经世俗的自然人性的追求,相关诗句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闲采菊,抬头见山,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
菊寓高洁,采菊更突出了作者追求和向往;归鸟象征退隐,表达诗人对无拘无束的自在人生的向往。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沐浴着夕阳的余辉,禽鸟结伴飞回自家之巢,给山的幽静增添了活力的动感,生机盎然,也暗示着诗人回归田园的怡然自得;4.这首诗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感受最深的一点。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
诗中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
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
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三、简答题5.请简要阐述苏轼《前赤壁赋》的艺术特色。
答:①主客问答,主与客之间的一难一解、相互辩驳,实则代表了作者内心矛盾斗争的两方面;借客之口宣泄政治失意、人生无常的苦闷;借主之口表达薄酒超脱、返归自然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