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的大学建筑

美国的大学建筑

美国的大学建筑陈天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建筑是时刻出现在人类视觉中的基本元素,是一种带有很强人文气息的视觉艺术。

没有建筑,可以说,社会也就不成其为人类社会。

由于阅历所限,这些年来我最为关注的也就是大学中的建筑。

马克思主义思想家阿尔都塞(LouisAlthuss er)曾经把学校当作传统意识形态传承的主要媒介,宋代以下中国儒生也把书院作为儒家价值传承的基本媒介。

而建筑亦以各种形式参与了这类文化传统承接的过程。

耶鲁大学哲学教授哈里斯(KarstenHarries)的大作《建筑的伦理功能》(TheEthicalFunctionofAr chitecture)即极力鼓吹建筑所担负的社会伦理功能。

事实上,哥特式教堂高耸入云的塔尖在冷削的立面衬托下也的确常给人超凡脱俗与上帝交接之感。

而古典的柱式更让人浮想联翩。

萨姆森(JohnSummerson)在他的系列演讲“建筑的古典语言”中把建筑当作拉丁文来分析,里面提到,和米开朗基罗同时代的建筑史家谢里奥(SabastianoSerlio)干脆把五种柱式和建筑的社会隐喻直接对应起来,以为他发现了建筑的奥秘:“陶立克柱式应该用在教堂建筑,它献给出色的男性圣徒——圣保罗圣彼得,或者圣乔治,以及一般擅长军事战略的圣徒;艾立克柱式,是给品格高尚的妇女圣徒——不过分凶悍,但也不至于纤弱,同时它也可以是一个成长学习的男人;科林辛柱式是给处女的,更清楚的说是给圣母玛利亚的。

至于复合式柱式,谢里奥没有给予任何说明,而塔斯肯柱式,则适合于堡垒监狱之用。

总之,五种柱式提供了一种全音域式的建筑性格表现,它由粗糙顽强以至于轻盈纤细,一应俱全。

”故而体现建筑风格的建筑结构色彩装饰都或多或少带有某种隐喻,这种种隐喻也多多少少地蕴涵着一些文化传统。

最近十年,因为各种机缘先后走访一些大学校区,居住时间比较长的校园自然而然会互相对照留在脑海。

也许因为古典的牵念,我还是比较钟情于较具传统风格的校区。

在传统风格的校区浸淫于古往先圣的悠游和典雅中,不断体验到知识和理性的神圣,我也逐渐感触到建筑因素在学院之所成为独立社区方面所起的的独特作用。

生活于这样担承传统的建筑中多少能体验到个人在文化延续中的凝重感。

以我曾经生活过的北大校园为例。

今天的北大不仅占据了前燕京大学的校园,更向南向东扩展了很多。

虽然生活的便利随着时代的物质进展已经使新校区越来越具吸引力,但燕园校区的建筑仍然确定无疑是今天的北大最为引人注目之处。

燕园旧校区的建筑是当时建立燕大的教会请美国设计师墨非(H.K.Murph,他还设计了清华的大礼堂和图书馆)设计的。

燕园旧校区的建筑比较典型地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庙堂外观,但赋其以近代式的内部设计,飞檐斗拱下是色彩明丽的墙饰,可以说是中西合璧的佳作。

整个设计别出心裁,成为燕大的一大特色。

而五十年代建筑的南部学生宿舍区,虽然取横走直,错落有致,都是粗壮的工字形楼房,已经是当时全国范围内极为流行的款式。

这些建筑色彩上极为灰暗单调,建筑样式也甚为单一。

无论是北大还是师大、清华,这样的学生宿舍举目皆是,毫无特色可言。

大批此类以俄为师的大学建筑的涌现,也是当时建筑界极力主张的简单实用结实原则使然,而却让几代学子生活在这样极具兵营色彩的环境中变得麻木不仁,想像力丧失殆尽。

当时很多大学的校园都在大门正对处有座所谓主楼。

主楼是以党政机关集中而闻名于世的,加上位于正门之后,颇有些威严肃穆之气。

但台湾建筑学教授王秋苹却认为把行政大楼放在主轴线上作为学校最重要或最具象征意义的建物未免有些官僚味。

想想不无道理。

北京某大学的主楼每年以自杀场所成为民间的敏感话题,也许可以说是在这种人性压抑下的结果。

校内没有别的任何建筑可以在高度上规模上超越主楼,这也是一种隐喻。

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E.H.Goombrich)在《木马沉思录》中专门引用了贝文教授在《象征主义与信仰》中说的话,认为高是一种所谓“崇高的”、“杰出的”文化隐喻。

尽管燕京大学是教会大学,可是燕大的建筑师显然对于大学校园的整体建筑有自己的独特思路,并把它视作是中国人生活的一个理想社区。

这样才可能吸引更多的人来燕大生活学习。

所以大学建筑以中国特色建成传统书院型就不太令人惊讶了。

同时我们可以比较的是旧北平辅仁大学,位于北海和什刹海之间,是天主教会在华活动的产物,整个校区是前堂后园:前面是一个带两个院子的大型复合式建筑物,中国传统殿宇特点还是很鲜明,至少四周的箭楼、垛墙与紫禁城是很相像的。

大门更是典型的殿堂结构,我至今仍然怀念每次进门时跨过门槛推开布满乳钉的大门时那份回家的欣喜。

然而内部结构完全为适应近代教育而近代化了。

辅仁的后面是个小巧玲珑的袖珍花园,据说是满清恭亲王奕忻王府的一部分。

花园中很有些假山和亭台楼阁,尤其是还有环绕四周的长廊。

花草很盛的时候,清早拿本书坐在长廊上闲坐有些飘飘欲仙!有时若干好友也在小径上指着旁边的老树争论树缠藤还是藤缠树的问题。

这才是大学!很多生活在那里的人对校区设计者心怀感激!然而对于师大北太平庄校区的建筑却不能留下深刻印象。

似乎建筑师只是提供给人们一个能遮风挡雨之所,不知道这是施舍还是怜悯,总之最后收获的是悲哀。

北大学生宿舍的感觉亦是如此。

人的生活远不止于此!中国大学的历史是很短的,加上人祸频仍,没有真正形成过自己真正的价值认同,这也表现在建筑了。

且不说欧洲的大学,美国的大学似乎有很强的“学区认同”。

尽管不是说每所大学的建筑都极具特色,但美国的名校一般都有自己一套独特的建筑体系。

弗吉尼亚大学是按照当时创立者托马斯·杰弗逊(曾担任美国总统)的理念建立的,当时杰氏的大学建筑设计要求就是建立一个幽雅的学术社区(academiccom munity)。

所以今天弗大建筑已经成为独具特色的学术社区典范。

我想举些较为熟悉的一些北美校区来阐释所谓校区建筑理念。

如果说中国大学校区是以主楼为中心的建筑特色,那么北美的校区似乎可以归结为以教堂为中心的建筑特色。

我所走访的校区以及通过各种渠道得到信息的校区都无一例外有自己的教堂建筑。

有些学校的教堂建筑则名目繁多,随处可见,比如耶鲁大学和芝加哥大学。

有些大学在校区中心位置建有自己一个主要的大学教堂,如哈佛、普林斯顿、康奈尔以及斯坦福。

甚至像明德大学(MiddleburyCollege)这样的小型文理学院也是在校区最中心的位置建着自己的米德纪念教堂(MeadMemorialChapel)。

对面则是图书馆,左首坐落着教学楼和电教中心,右首是学生综合服务中心。

可以说这是全校成员最经常活动的范围。

芝加哥大学的教堂很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仍然是其纪念教堂:名为洛克菲勒纪念教堂(RockefellerMemorialChapel)。

这所教堂落成于1928年,以芝大的创立者浸礼会牧师约翰·洛克菲勒(JohnD.Roc chefeller)名字命名。

这是一所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当时的设计刻意为了符合洛氏的理念即融合信仰与学识而使教堂成为校园的中心支配性标志(centralanddominantfeatureofcampus)。

康奈尔大学的圣贤教堂(SageChapel)也位于校园的相对中心位置,成为教授以及学生常常活动的场所。

附近是康奈尔著名的象征性建筑——钟塔。

这个钟塔似乎被日本早稻田大学也仿造了一个,成为早大的象征,就譬如是北大的博雅塔。

哈佛的中心建筑同样是它的教堂。

哈佛现存比较古老的建筑是哥尔堂(GoreHall),建成于1841年,当时是用作大学的图书馆,但以后半个多世纪一直成为哈佛大学的象征。

其建筑样式完全是英格兰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教堂的翻版,也是哥特式建筑。

今天它的地位已经被纪念教堂(MemorialChurch)取代了。

今天的纪念教堂位于新哈佛园的中心,常常以高耸云间的白色塔尖成为哈佛的象征。

普林斯顿大学的教堂号称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学教堂之一。

它是整个大学建筑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落成于1928年,花费了250万美元。

当时的设计者是波士顿的建筑师克莱姆(RalphAdamsCram),他当时负责设计整个大学的哥特式建筑群。

尽管普大系长老会建立,随着教会色彩的淡化和教育的开放,学校基于宗教信仰自由教徒平等的原则,开放教堂供各种信仰依附各个教派的教徒使用。

每周都有风琴演奏。

大学的一些重大活动如开学毕业典礼等都在此处举行。

普林斯顿城居民的婚葬礼仪也常常出现在这一教堂。

可以说每个普大学生的生活都和教堂离不开,而普城民众的生死轮回也离不开教堂的中介。

教堂是大学的灵魂!教堂之所以成为大学的灵魂,是有其深刻的传统文化渊源的。

西欧一直是存在世俗和精神二分的权威。

大学从教会分离,使得思想学术逐渐世俗化而独立,并由于世俗政权给予特许状得到自治的自由,从而从法律上保证了研究教学的自由。

但是大学本身在发展过程中保持了传统教会精神上独立于世俗社会的一面,大学的建构始终以超越现实的理想主义为旨归,这受到教会传统的深刻影响,其中强调灵性生活更是大学的重要特色。

虽然大学教育起源于教会修道院教育,大学的基本科目早先主要是神学、法律和医学,但当时大学本身并没有自己单独的建筑,主要教学活动仍然是在教堂中举行。

科利希(MarciaL.Colish)在他的《西方思想传统之中古基础:400—1400年(MedievalFounationsoftheWesternIntellectualTradition:400-1400)》中就特别谈到巴黎大学的早期发展。

此后,大学逐渐建立自己的一系列建筑物,但教堂始终是大学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其说是大学成员聚会的场所,不如说是思想学术必须和世俗社会保持一定距离维持自己独立地位的象征。

西方传统大学最初是12世纪发展起来的,建筑上也受到了当时日益繁荣的哥特式教会建筑的熏陶。

许多大学的建筑都是哥特式建筑,而美国的一些大学也明显地从西欧抄袭了建筑样式。

美国的大学建筑风格比较明显的有三种风格:殖民地式(Colonial)、哥特式(Gothic)、罗马式(Romanesque)。

新英格兰地区早期是英国殖民地,在建筑上殖民地式风格比较普遍,像以红色砖料为主建筑起来的哈佛校园就是一个典型代表,给人以清新亮丽之感。

位于佛蒙特州的明德也是殖民地式建筑风格。

而普林斯顿、康奈尔以及后来的杜克则是典型的灰色调的哥特式建筑风格,看上去古朴凝重。

普林斯顿的样式很多来自英格兰的剑桥大学。

而斯坦福则是罗马式建筑风格的校园,由19世纪罗马式建筑设计大师理查德森(HenryH.Richardson)设计完成。

罗马式风格流行于中世纪的法国和西班牙等天主教盛行的地方。

斯坦福校园的中心就有一个罗马式的纪念凯旋门(MemorialArch),后面紧挨一个纪念方庭,方庭之后跨过一个内院,就是纪念教堂(MemorialChurch)。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