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主办:省教育厅教研室;策划与组织者:斯苗儿,方松;文字整理:现代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中心唐彩斌,安吉路实验学校徐莉,教育集团马珏。
本报记者:亦丰碰撞与融合—省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研讨会主题论坛纪要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3月14日下午,省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研讨会的“磨课与教师成长”主题论坛在平阳剧院举行。
在省小数会副理事长邱正平老师的主持下,来自教育集团的马冬娟校长、学军小学的汪培新校长、吴兴区教研室的教研员新林老师、实验小学的林彬老师、上城区教研室的教研员邵虹老师围绕主题,向在场的老师们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正确把握课时教学目标一一从“轴对称图形”谈起(市教育集团马冬娟)【观点背景】目标对课具有导向作用,如二年级《轴对称图形》一课,就有不同的目标。
方案一:经历观察、操作和比较的过程,学会辨析对称图形,经历多种感官多种形式的操作和参与,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提高认识水平。
经历剪、拼、画等操作,增强操作技能,体验学习的快乐。
方案二:使学生感受美、探索美的规律中,认识对称图形,知道对称轴的含义,能正确判断对称图形。
在探究生活中的对称图形中,感受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所带来的美。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初步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第一则目标中,教师在动手操作上大做文章,把操作当作目标来实现,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几乎变成了一堂“手工课”。
第二则目标中,教师太强调感受数学“美”,有点本末倒置。
【主要观点】观点一: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突出“数学味”我们应该倡导目标多元,倡导学科整合。
但是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任务要完成,数学课要有学生数学思考的增量,数学教学目标就必须先保持数学味,这是教学目标拟订时应该信守的原则。
观点二: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学会“舍弃”新课程强调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但并不意味着每节课都要在这三个纬度上平均使用力量,面面俱到。
为此,在拟定课时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学会合理分割目标,适当突出重点,才能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的精彩。
观点三: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有“弹性空间”设计教学目标不仅要根据课程标准,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来确定。
因此,教学目标设计应该具有超前性,具有一定的弹性,让学生有一定的目标选择的余地。
观点四:教学目标的达成要以环节为“抓手”课时教学目标相对于一节课而言,也还只是一个“总体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的达成必须以教学环节为抓手,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教学行为,必须找到教学过程中的目标落脚点,即把课时教学目标分解为环节的具体子目标和相应的教学策略。
结语:精彩课堂二1/3目标定位+ 1/3过程预设+ 1/3课堂把握备课需要整体把握教材(市学军小学汪培新)【观点背景】在备课时,许多教师把20%勺精力用于钻研教材、了解学情,80%g于书写教案,这表明教师在钻研教材、分析学情与书写教案的时间上存在着严重的时间倒挂。
改变上述现象最重要的就是要树立正确的数学观、教学观和教材关,掌握钻研教材的一般策略,做到真正整体把握教材。
【主要观点】观点一:整体把握教材需要科学地去理解数学知识是什么我们要准确深入把握数学知识涵,保证学生建构意义的科学性。
观点二:系统地去思考教材为什么这样编写教师钻研教材是一个不断用自己对数学教学的理解去思考编者编写意图的过程。
我们认为教师在教材钻研的过程中可以抓住对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某些名词变化加以理解。
比如:从“算术”到“数学”;从“几何”到“空间与图形”;从“米和厘米的认识”到“长度单位”,这些变化不只是名称上的改变,而是反映了数学教育价值取向上的追求。
我们强调从容目标名词发展上去整体把握教材,并不是一味否定前面,而是倡导教师从发展的眼光辨证的思考教育的发展。
观点三: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学习心理恰当把握教材知识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连接点,促进学生意义建构和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结语:整体把握教材是教师的观念,是教师对数学和数学教育的理解,是教师教学素养的充分体现,其关键词是“系统思考”。
走进真实的课堂一一让学生用“心”去合作(市吴兴区教研室新林)【观点背景】从合作学习的需要、合作学习的态度、合作学习的频率、合作学习的构成四个方面对市吴兴区小学生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1教师的合作意识很强,形式运用较多。
2、学生合作无序,得不到教师的指导,监控力度不够。
3、合作学习的时间投入与学习效率不成比例。
4、合作学习是教师指令而非自身需要,主动合作意识较弱,合作学习效率不高。
【主要观点】观点一: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一一让学生“心有所动”合作学习应该是学生“由而外”的需要。
合作学习的契机包括:学生认知冲突的时候;在学生有不同想法的时候;当学生无法独立解决的时候;当学生碰到难题的时候;当答案不确定或多解的时候等等。
观点二: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人们都有一个共识:学生是有个性,是有差异的,每个人接受知识、获取知识的方式与能力都不尽相同。
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这就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成效上存在一定的差别。
因此,教师如果用一种标准来评价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势必是不合理、不科学的。
为此,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来正确评价学生的合作学习。
我们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小组自评。
这种自评能够:使学习小组成员维持良好的工作关系;有利于合作技能的学习;使组员对自己的参与情况有所了解;为强化小组成员的积极行为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提供手段。
②组间互评。
这种互评有利于小组之间互相借鉴,不断提高本组成员合作学习的效能。
③教师点评。
教师点评应以表扬与激励为主,这种点评有利于学生享受成功的快感,体验合作的乐趣。
预习让探究学习更深入(市实验小学林彬)【观点背景】探究性学习之前,是否可以先让学生进行预习?在对市实验小学等几所学校的调查中,我发现将近80%勺教师对此持反对态度,认为预习就是阅读文本,变相灌输,容都已经读了,我探究可言。
【主要观点】观点一:预习使课堂交流更主动、更充分,使课堂探究更深入、更有效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交流是否主动和充分,取决于儿童是否有交流的欲望。
预习使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产生更多的反思和感悟。
预习后,教师的提问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和探究的时间,激发学生探究的自主性。
观点二: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背景式预习,即指导学生收集要探究容的背景材料及收集与新知识相关的容等。
如“年、月、日”的教学,可让学生收集各种年历卡,查询闰年的来历等,课中组织学生结合材料阐述自己的发现。
归纳式预习:即引导学生对授课容进行归纳和概括。
如单元复习,可让学生先对单元容进行整理复习,在课中进行展示、交流。
难点式预习:既指导学生将新课容中的难点和不理解之处列出;课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质疑、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等。
结语:预习的观念要正确、行为要有效,这样才能为探究性学习服务;预习要“与时俱进”,形式多样,承载更多深层次的容。
计算教学呼唤有价值的情境(市上城区教研室邵虹)【观点背景】时下,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过程中,倡导数学联系生活,于是教师在教学时尤为重视情境的创设,即便是传统教学背景下看来枯燥的计算教学,也不断思考:有没有合适的情境来支撑。
笔者亲历省第十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就试着以12堂计算课为载体,围绕“有价值的情境具备哪些条件?”“计算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情境创设需要冷思考”等问题进行视频案例分析。
【主要观点】观点一:有价值的情境具备哪些条件?情境具备现实性一一情境来源现实世界,贴近学生生活。
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到处都有数学现实,我们要关注学生关心的容,了解学生生活中获得的经验,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化。
情境具备趣味性一一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情境具备直观性一一情境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借助实物、教具、学具等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情境具备问题性一一情境必须蕴含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能产生疑惑,激发学生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进行较为深刻思考的数学问题。
观点二:计算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计算教学的情境包含良好的数学结构,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知识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也是学生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过程。
计算教学的情境隐含丰富的信息,为学生获取信息,并加工化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提供支撑。
计算教学的情境具有一定的开放空间,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
计算教学的情境具备较强的探究价值,能够拓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观点三: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从问题情境的思考围分析:如何处理好情境的开放多元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从问题情境的用时角度分析:如何处理好情境的探究空间与教学效率之间的关系;从问题情境的容选择分析:如何处理好情境的生活原型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从问题情境的思维程度分析:如何处理好情境的直观操作与数学思维发展之间的关系。
听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同在14日下午,在市平阳县昆阳一小四楼的会议室里,汇聚了来自各个地区的百余名代表,在省小数会副理事长任瑞申老师的主持下,就“教研组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地讨论。
其中,如何提高教研组活动的实效性成为本次论坛的焦点。
很多学校用了具体鲜活的案例,阐述了各自基于校本的教研组建设的经验与成果,具有相当的借鉴价值。
“主题沙龙”教研和教师成长(市平阳县昆阳一小吴恢銮)吴恢銮老师认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四个平台:(1)理论指导,聘请专家名师进行“引领式”的交流对话。
(2)主题教研,教研组同伴的“研讨式” 的交流对话(3)教师沙龙,全校教师之间的“互动式”的交流对话(4)网络交流,校园外多维的“论坛式”的交流对话。
在这四个平台的基础上,市平阳县昆阳一小推出了八大教研模式:青蓝同歌、主题沙龙、读书交流、专家引领、教师沙龙、教师论坛、联片教研、网络论坛等。
最具特色的是“主题沙龙”教研模式,该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要落脚点,以问题性、合作性和全程性原则指导展开,重点着眼教师在课堂中的真实表现,介入现代信息技术,让每位教师都能轻松快乐地获得专业成长。
以小课题研究为校本教研载体(上虞市鹤琴小学)卢少君校长就方式、容、价值、成果四个方面,简要阐述了如何有效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经验。
主要观点有:1、改革教研方式,营造浓厚氛围。
学校在保留原有教研组格局的基础上对教研组进行适当改造,针对不同教师群体,根据教学能力、兴趣爱好等组建小课题研究小组,对共同关心的理论热点问题,组织学习、研讨活动,提高活动的效率。
同时充分开发网络的交互功能,利用数学教学论坛,积极开展网络交流、争鸣活动。
2、变更教研容,提升教研实效。
反思教学行为,把教学中共性的、经常的、典型的、有价值的问题,形成并提炼为共同研究的小课题,并通过讨论、分析判断,共同制订问题解决的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