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象学复习重点

气象学复习重点

复习思考题第一章大气概述1.大气中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在气象学上得意义。

臭氧能大量吸收紫外线,使臭氧层增暖,影响大气温度得垂直分布;同时,臭氧层得存在也使地球上得生物免受过多太阳紫外线得伤害,对地球上生物有机体生存起了保护作用。

二氧化碳就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不可缺少得原材料,它得增多也会对提高植物光合效率产生一定影。

二氧化碳就是温室气体,它能强烈吸收与放射长波辐射,对空气与地面有增温效应。

水汽能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参与大气温室效应形成,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大气中水汽含量多少,影响云雨及各种降水,对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水分有着直接影响,最终影响到植物及农作物得产量。

2.大气垂直分层得依据就是什么。

各层得主要特点有哪些。

依据:世界气象组织根据大气温度与水汽得铅直分布、大气得扰动程度与电离现象等不同物理性质,把大气分为五层。

特点:对流层就是靠近地表得大气最底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空气具有强烈得对流运动,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顶到距地面约50~55km得高度,气温随高度得上升而升高,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水汽含量极少。

中间层就是从平流层顶到距地面85km左右得高度,气温随高度得增加迅速降低,有空气得垂直运动,几乎没有臭氧存在。

热成层又称暖层,位于中间层顶至500km左右,气温随高度得增加迅速升高,大气处于高度得电离状态。

散逸层就是大气得最高层,又称外层,气温随高度得增加很少变化。

3.名词解释:饱与水汽压、相对湿度、露点、饱与差。

饱与水汽压:在温度一定情况下,单位体积空气中得水汽含量就是有一定限度得,如果水汽达到此限度,空气就就是饱与状态,这时得空气称饱与空气。

饱与空气产生得水汽压力称为饱与水汽压,它就是温度得函数。

相对湿度:空气中得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得饱与水汽压得比值。

露点温度: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定时,使空气冷却到饱与时得温度称露点温度。

饱与差:在一定温度下,饱与水汽压与实际空气中水汽压之差称为饱与差。

它表示实际空气距离饱与得程度。

4.饱与水汽压与相对湿度与温度有何关系。

在气压一定得条件下,饱与水汽压就是随温度升高而很快增大得。

相对湿度U=e/E*100% e不变时,气温升高,E上升,导致U下降,反之,气温下降,导致U上升。

5.已知气温与相对湿度后,如何得出饱与水汽压、水汽压、饱与差、露点温度。

水汽压 e=UE*100% 饱与差d=E-e第二章辐射1.名词解释:辐射通量密度,太阳常数,大气透明系数,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

辐射通量密度:自然界物体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发射或吸收得辐射能量称为辐射通量密度,单位为(W/m²)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得面上所接受到得太阳辐射通量密度,称为太阳常数。

大气透明系数:太阳辐射在大气中被减弱得程度还与大气透明程度有关,常用大气透明系数P表明大气透明得程度。

总辐射:到达地面得太阳直接辐射与散射辐射之与称为总辐射。

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对森林植物光合作用有效得光谱成分称为光合有效辐射,其占太阳直接辐射得比例随太阳高度增加而增加。

2.基尔霍夫定律,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与维恩位移定律。

基尔霍夫定律就是表明在一定温度下,物体辐射能力与吸收率之间关系得定律。

____α=ε____在一定得温度T 下,物体对某波长λ得吸收率α等于该物体在同温度下对波长得发射率ε。

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_________________Et就是温度为t得绝对黑体发射得辐射总能量,σ就是斯蒂芬-玻尔兹曼常数。

维恩位移定律黑体辐射极大值所对应得波长与其热力学温度成反比。

λm=2897/T、3.太阳辐射光谱分为哪三段,气象学中习惯把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又分别叫什么。

通常把太阳光谱分为紫外 ,可见光,红外3个光谱区。

可见光区又分为七色光波段,波长0、76~4微米得辐射为近红外辐射,波长4~100微米为远红外辐射。

太阳辐射能简称太阳能。

地面与大气辐射称为长波辐射。

4.试解释天空蔚蓝色、天空乳白色,旭日与夕阳呈红色得原因。

当大气中得水汽、尘粒等杂质较少时,主要就是空气分子散射,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得蓝紫被散射得多,所以天空呈蔚蓝色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又分别叫什么。

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又分别叫什么。

由于空气中得粉尘微粒较多,大气中得水蒸汽与其形成胶体,在云层得映衬下,瞧上去就成乳白色了、日出,日落时,因光线通过大气路程长,可见光中波长较短得光被散射殆尽,所以瞧上去太阳呈红色。

5.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中都包括哪些要素,如何计算到达地面得直接辐射。

计算公式sinh=sinδsinφ+cosδcosφcosωφ就是纬度,δ就是赤纬(太阳倾角或日偏角),ω就是时角。

6.什么叫地面有效辐射,有哪些影响因子。

地面有效辐射就是地面发射得长波辐射与地面吸收得大气逆辐射之差。

影响因子主要有地面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与云况,还与海拔有关。

地面温度增高时,地面辐射增强,如果其她条件不变,则地面有效辐射增大;空气温度升高时,大气逆辐射增大,如果其她条件不变,则地面有效辐射减小;空气湿度加大时,加强了大气逆辐射,地面有效辐射减弱;有云时,大气逆辐射更强,地面有效辐射减弱。

海拔高度增加时,大气逆辐射减弱,地面有效辐射增强。

7.地面净辐射得概念,地面净辐射公式与各项得意义。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获得得能量与地面有效辐射失去得能量之差。

或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得水平地表面吸收得辐射能与失去得辐射能之差称为地面净辐射,也称地面辐射平衡。

B=(Sb+Sd)(1-r)-Ln或B= Sb+Sd-Sr- Lo+La其中Sb代表太阳直接辐射,Sd代表漫射辐射,r就是反射率,Sr地面反射辐射,Ln就是地面有效辐射,Lo就是地面辐射, La就是大气逆辐射。

第三章温度1.土壤得热特性有哪些,它们就是如何影响土壤温度得。

热容量:质量热容量与容积热容量。

热容量大得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一度所需吸收与放出得热量就越多,受热后升温与失热后降温都很缓与;热容量小则温度变化急剧。

导热率,导热率大得土壤,热量容易传入深层或从深层得到热量,因而表层土壤温度变化小。

导热率小则相反。

导温率,导温率大得土壤,白天获得太阳辐射能后,很快将表层得到得热量传递到土壤深层,土壤表层温度不会过高,夜间,又可把深层得热量很快传递到表层来,使表层夜间温度不会太低。

2.土壤温度得铅直变化类型有哪些,画图并说明。

日射型白天与夏季,当土壤表面获得太阳辐射后首先增温,热量由地表向下层传递,土壤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

辐射型夜间与冬季,土壤表面首先辐射冷却降温,土壤上层温度低于下层,热量由土壤下层向地表传递,土壤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早上过度型日出后地面升温,土壤上层温度分布迅速变成日射型,但下层仍然保持辐射型,此时土壤中间层温度最低,所以,早上过度型就就是上层日射型下层辐射型。

晚上过度型傍晚地面因辐射冷却温度下降,土壤上层开始出现辐射型,下层仍然保持日射型,此型下得温度分布时上层与下层都比较低,中间层最高。

3.逆温得定义,常见得逆温有哪几种,它们就是如何形成得。

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得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得增加而升高得现象,称为逆温。

常见得有辐射逆温,平流逆温,地形逆温。

辐射逆温晴朗无风或微风得夜晚,地面很快辐射冷却,贴近地面得大气层也随之降温。

由于空气越靠近地面,受地面影响越大,所以,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多,离地面越远,降温越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得逆温。

平流逆温当暖空气平流到冷得下垫面上时,就是近地面得空气冷却,降温较多,而上层空气受地面影响小,降温较少,产生了逆温现象。

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夜间由于山上冷空气沿斜坡向下移动到低洼地区并聚集于底部,使原来在洼地底部得较暖空气被迫抬升形成逆温。

4.什么就是大气稳定度,如何判别大气稳定度。

大气稳定度就是表征大气稳定程度得物理量,当空气团受到垂直方向扰动后,大气层结(温度与湿度得垂直分布)使它具有返回或远离原来平衡位置得趋势与程度,称为大气稳定度。

R<Rm<Rd,不论空气就是否饱与,大气都就是稳定得,称为绝对稳定。

R>Rd>Rm,不论空气就是否饱与,大气层结不稳定,称为绝对不稳定。

Rd>R>Rm,未饱与空气就是稳定得,饱与空气就是不稳定得,称为条件性不稳定。

R=Rd,大气层结中性平衡。

5.什么叫气温日较差,影响气温日较差得因子有哪些。

一天中,空气温度有一个最高值与一个最低值,两者之差为气温日较差。

影响因子有纬度,季节,天气,地形与下垫面性质。

气温日较差随纬度升高而减小;一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最小值出现在冬季;凹地得气温日较差大于凸地,平地介于两者之间;由于下垫面得热特性与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得不同,气温日较差也不同;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雨天。

6.名词解释:气温年较差、活动温度、活动积温、有效温度、有效积温。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得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活动温度:就是指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得温度,常用日平均气温进行计算。

活动积温:林木在某一生长发育期或整个生长发育期内全部活动温度得总与。

有效温度:在不同温度、湿度与风速得综合作用下所产生得热感觉指标。

有效积温:林木在某一生长发育期或整个生长发育期内全部有效温度得总与。

7.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得观测及调整方法如何。

最高温度表。

观测最高温度表时,应注意温度表得水银柱有无上滑脱离开窄道得现象。

若有上滑现象,应稍稍抬起温度表得顶端,使水银柱回到正常得位置,然后再读数。

调整最高温度表用手握住表身,感应部分向下臂向外伸出约三十度得角度,用大臂将表前后甩动,毛细管内水银就可以下落到感应部分,使示度接近于当进得干球温度。

调整最高温度表时,动作应迅速,尽量避免阳光照射,也不能用手接触感应部分。

不要甩动到使感应部分向上得程度,以免水银柱滑上了又甩下,撞坏窄道。

调整后,把表放回到原来得位置上时,先放感应部分,后放表身。

最低温度表。

观测最低温度表时,眼睛应平直地对准游标离感应部分远得一端;观测酒精柱时,对准凹面中点(即最低点)得位置。

在移运与存放最低温度表时,最好将表身直立放置,感应部分向下,并避免高浊及震动,以免酒精柱蒸发与中断。

有时由于搬运与调整不当,或者毛细管内一部分酒精被蒸发后凝结于管顶,或者因为毛细管内酒精柱上端有残留气体,使酒精柱分离成几段,这些故障可用甩动、加热、撞击等方法将其修复。

第四章大气中得水分1.影响蒸发得气象因子有哪些,蒸散得概念就是什么。

主要因子有水源、热源、饱与差、风速与湍流扩散强度及溶质浓度。

水源就是蒸发得根源;蒸发需要消耗热量,如果没有热量供给,蒸发面会逐渐冷却,使蒸发面上得水汽压降低,蒸发会减缓或停止;蒸发速度与饱与差成正比;大气中得水汽垂直与水平扩散能加快蒸发速度;蒸发速度与溶质浓度成反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