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1.什么是气象?什么是气象学?答:气象是大气各种物理、化学状态和现象的总称。
气象学是研究气象变化特征和规律的科学,是农业气象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2.农业气象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答: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形成原因,时、空分布和变化的科学。
研究内容:农业气象探测;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小气候与调节;农业气象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政策3.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答a.大气提供了农业生物的重要生存环境和物质、能量基础b.大气提供农业生产利用的气候资源c.气象条件对农业设施和农业生产活动的全过程产生影响d.大气还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宏观生态环境和其他自然资源e.农业生产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反作用第一章1.什么是大气圈?答:整个空气圈层成为大气圈(地球表层是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及岩石圈组成。
大气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的空气层)2.大气的成分答:干洁大气、水汽和气溶胶粒子3大气污染的概念、环节.。
答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直接或间接地把大气正常成分之外的一些物质和能量输入大气中,其数量和强度超出了大气净化能力,以致造成伤害生物,影响人类健康的现象。
环节:污染源排除污染物;大气的运送扩散;污染对象4.大气污染防治的方法和途径答:工业布局和减排;煤烟型污染防治;减少交通污染;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绿色植物和覆盖。
5.什么是气温,气压,风,湿度,云气温:通常就是指地面气象观测场内处于通风防辐射条件下的百叶箱中离地面1.5m处的干球温度表读数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质量。
以百帕(hPa)为单位风:空气运动产生的气流称为风湿度:表示大气干湿程度的物理量。
云:云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小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或它们的混合物组成的可见聚合体;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冰粒和雪晶,其底部不接触地面。
6.大气的垂直结构,对流层的作用答: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共五层。
(P21)对流层的特点及其作用:气温虽高度增高而降低。
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高度,气温见底的情况是不同的。
(2)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高层和低层的空气能够交换和混合。
使得近地面的热量、水汽固体杂质等向上运送。
对层云致雨有重要作用。
(3)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由于地流层受地面影响最大,而地表有海陆,地形起伏等性质差异,使对流层中温度、湿度、CO2等水平分布极不均匀。
在寒带大陆上空的空气,因受热较少和缺乏水源就显得寒冷而干燥;在热带海洋上空的空气,因受热多,水汽充沛,就比较温暖而潮湿。
温度,适度的水平差异,常引起大规模的空气水平运动。
第二章1、太阳常数、四季形成的原因。
太阳常数:在大气上界,当日地距离处于平均值,垂直于太阳入射光表面的太阳辐射时的辐射度。
各地得到的太阳辐射的差异是产生一年四季变化的原因。
2、太阳高度角、赤纬、可照时数太阳高度角: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赤纬: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的位置,以当地地理纬度来表示,称为赤纬。
赤纬的变动范围是+23.5º—-23.5º。
可照时数:从日出到日落的时间长度,称为太阳可照时数。
3、什么是地球辐射?地面发射的长波辐射称为地面辐射,大气发射的长波辐射称为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总称为地球辐射。
4、光照时间、光照时间与作物引种光照时间:光照时间是指可照时数与曙暮光时数的总和。
光照时间与作物引种(1)纬度相近地区之间,因光照时间相近,引种成功的可能性较大。
(2)对短日照作物来说,南种北引时,宜引用早熟的品种或感光性较弱的品种,北种南引时,宜选用迟熟或感光性弱的品种。
(3)对长日照作物来说,北种南引,由于日照时间短,将延迟发育与成熟,南种北引则反之。
5、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作用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超过一定的光照强度以后,光合作用便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再增加了,这种现象称为光饱和现象,这个光照强度临界点称为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在光饱和点以下,当光照强度降低时,光合作用也随之降低,当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质与呼吸作用消耗的物质相平衡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6、如何提高光能利用率?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很多,总体来说,就是要使作物既有适当的叶面积指数,尽可能长的光和时间,又使单位叶面积有高的光合生产率。
可从改革种植制度与方法、改进栽培管理措施、选育优良品种和改造自然与充分利用地区的光能资源等方面来考虑。
第三章1、热量的传递方式:①辐射②分子传导③流体热交换④潜热交换物体的热特性:①热容量(C):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单位为J/℃,分为质量热容量和容积热容量。
②热导率(λ):当物体的温度垂直梯度为1℃/m,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水平截面积的热量,也称导热率,其单位是J/(m·s·℃)。
③热扩散系数(K):在一定的热量得失情况下,物体温度变化快慢的一个物理量,其大小与物体的热导率成正比,与物体的容积热容量成反比,单位是m²/s。
(K=λ/C)2、①干绝热变化: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团在绝热上升或下沉过程中的绝热变化。
其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称干绝热直减率,用Υd表示。
②湿绝热变化:饱和湿空气团在绝热上升或下沉过程中的绝热变化。
其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称湿绝热直减率,用Υm表示。
3、大气静力稳定度:当气团开始垂直方向运动后,大气层结使它具有返回或远离原来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判断依据:(Υ表示周围大气层中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大气是否稳定取决于Υ与Υd和Υm的对比关系)①Υ>Υd的气层,绝对不稳定②Υ<Υm的气层,绝对稳定③Υ=Υd的气层,做干绝热升降运动的空气团,大气是中性的;做湿绝热升降运动的空气团,大气是不稳定的。
④Υ=Υm的气层,做湿绝热升降运动的空气团,大气是中性的;干空气,大气是稳定的。
⑤Υm<Υ<Υd的气层,干空气与未饱和空气,大气是稳定的;饱和空气,大气是不稳定的,该种气层称为条件性不稳定的层结。
4、★逆温:在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增高而升高的现象。
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①纬度②季节③地形④下垫面性质⑤天气5、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①日射型:土壤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的类型。
②辐射型:土壤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的类型。
③过渡型:在昼夜转换和季节交替时,土壤上下层的温度垂直变化分别呈现日射型和辐射型的特征。
土壤温度对植物的影响:a.土温影响植物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b土温植物块根。
块茎的形成 c.土温影响种子发育出苗d土温影响昆虫的发生6、影响土壤表面温度日较差的主要因子:①太阳高度角②土壤热特性③土壤颜色④地形⑤天气7、影响水层温度变化的因子:①太阳辐射(主要因子)②水体具有一定的透明度③水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小于地面水体热量向深处传递主要方式为对流和风的机械混合作用。
④水体的密度不同。
(产生对流运动)⑤风力的大小、水体的形态、水体的面积和水体上下层温度的不同。
(风的机械混合作用)⑥水的热容量比土壤大。
8、三基点温度:①最适温度:作物生长发育迅速而良好②最高温度(生育最高温度)→作物停止生长发育,但仍维持生命③最低温度(生育最低温度)↗受害致死温度:④最高致死温度:气温高于生育最高温度,作物开始不同程度受伤害直至死亡⑤最低致死温度:气温低于生育最低温度,作物开始不同程度受伤害直至死亡9、农业界限温度:标志某些重要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开始、终止和转折的温度,简称界限温度。
农业界限温度意义:①稳定通过某界限温度日期的早晚,以比较其冷暖的早晚及对作物的影响。
②稳定通过相邻两界限温度之间的间隔日数,以比较升温或降温的快慢缓急,分析对作物的利与弊。
③春季到秋季稳定通过某界限温度日期的持续日数。
10、积温在农业中的应用:①积温是作物与品种特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在种子鉴定书上标明该作物从播种到开花、成熟所需的积温,可以为引种与品种推广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避免引种与推广的盲目性。
②积温是物候期预报、收获期预报、病虫害发生发展时期预报等的重要依据,可以利用积温来推算适宜播种期。
③积温是热量资源的主要标志之一,可以根据积温确定作物在某地能否成熟,并预计能否高产优质。
第四章.水分1.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
答:表示空气湿度的物理量主要有以下几个:⑴水汽压:大气压力中水汽部分所产生的分压称水汽压。
单位是百帕(hPa)或帕(Pa)。
①饱和水汽压:一定体积的空气能容纳水汽的数量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容纳水汽的能力越高。
如果温度不变,它的容纳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
水汽达到最大限度,空气就会呈饱和状态,饱和状态下的水汽压称饱和水汽压,用es表示。
饱和水汽压是空气温度的函数,两者之间的关系可用泰登公式表示为:es=610.78式中,气温t的单位为℃;饱和水汽压的单位为Pa。
饱和水汽压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蒸发面状态、表面形状和液体浓度等因素有关。
②实际水汽压:当空气的温度不变,水汽未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水汽压称为实际水汽压,用es表示。
实际水汽压的大小不仅与温度有关,还与空气中水汽的多少有关。
地面气象观测中常通过百叶箱内干湿球温度来查算实际水汽压。
实际水汽压的计算公式为:式中,esw是湿球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tw是湿球温度;p是当时的气压;A是测湿系数,℃-1。
A的计算公式为:A=常把Ap合称为湿度常数,用γ表示,即γ=66Pa/℃。
则上述公式可简写为ea=esw-γ﹙ta-tw﹚2.水汽压的日变化、年变化。
由于影响蒸发的诸多因子均随时间变化,近地层大气的水汽压也有明显的日、年变化。
其日变化有单峰型和双峰型两种。
单峰型在海洋上、沿海地区和陆地上湍流交换不强的秋冬季节较常见。
水汽压的大小直接取决于当地蒸发量,由于白天温度高,蒸发量多,水汽压也大;夜间温度低,蒸发量少,水汽压也小。
一天中最高值出现在午后,最低值出现在清晨。
双峰型主要在夏季湍流交换较强的陆地上,水汽压的日变化出现二高和二低的极值,最高值出现在9~10时和21~22时,最低值出现在清晨温度最低时和午后湍流最强时。
这是由于水汽压要受蒸发量和湍流垂直交换的双重影响。
日出后地面增温,蒸发加快,使水汽压逐渐增大;同时由于地表增温,湍流交换加强,近地面层的水汽被输送到上层空间,使低层水汽压减小。
所以在午后湍流最强时出现次低值,而湍流充分发展之前的9~10时出现次高值。
下午湍流减弱,低层水汽又逐渐增大,到21~22时以后,地面辐射冷却蒸发减弱,甚至有凝结现象发生,所以21~22时出现最大值,清晨出现最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