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八年级上册历史专项一 选择题题型专项
八年级上册历史专项一 选择题题型专项
期末复习专训
【点拨】第一步:读材料,抓住关键信息“洋务运动”“尤必富 在民生”。第二步:将材料信息与教材反映内容“挂钩”,可知 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民用企业,所以确定是创办轮船招商 局。A、B是军事工业,C发生在戊戌变法时期。 【答案】D
期末复习专训
2.2019年7月,一位老者动情地写下:“一声惊雷震九天,南
期末复习专训
【思路点拨】行医、提出改革建议不是革命活动,所以①② 与题意不符。据所学可知,改革建议遭到李鸿章拒绝后,孙 中山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 国。于是他在1894年成立兴中会,1895年策划广州武装起 义。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答案】C
期末复习专训
强化训练
7.近代以来,台湾与大陆的关系经历了“分离—回归—分离”
期末复习专训
【思路点拨】第一步:读材料,抓住关键信息“厦门、宁波、 上海准其贸易”“香港仍坚持”。第二步:将材料信息与教材反 映内容“挂钩”,可知是即将签订的《南京条约》,所以确定 是鸦片战争期间。 【答案】B
期末复习专训
强化训练 1.洋务运动时李鸿章说:“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
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下列史实能印证这一思 想的是( ) A.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B.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C.创办京师大学堂 D.创办轮船招商局
期末复习专训
典例3 漫画针砭时弊,在一定程度上能揭示历史真相。下面的漫画 反映的事件( ) A.践行“实业救国”政策 B.开启中国近代化道路 C.进行制度变革尝试 D.传播民主、科学思想
期末复习专训
【思路点拨】第一步:“看”漫画内容“有了洋枪洋炮就可以自 强了”。第二步:“联”。关联教材,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 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可知漫画反映的是洋务运动。第 三步:“思”。再思考被选项,践行“实业救国”政策是在 甲午中日战争后;进行制度变革尝试是戊戌变法;传播民 主、科学思想是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对应的是开启中国近 代化道路。 【答案】B
期末复习专训
解题方法:第一步:读材料,抓住关键信息,排除无效信 息;第二步:将材料所涉及的知识与教材反映的内容“挂 钩”,借助教材知识进行选择。
期末复习专训
典例1 如图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的大臣所下达的谕旨的部分内 容,该谕旨颁发于( ) A.虎门销烟期间 B.鸦片战争期间 C.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D.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期末复习专训
典例5
以下四部反映中国近代历史的影视作品,请你按照历史发展
进程向同学推荐观看的先后顺序( )
①《孙中山》
②《鸦片战争》
③《火烧圆明园》 ④《甲午风云》
A.③④②①
B.④②①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①
期末复习专训
【思路点拨】可采用首位判断法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最早,A、B、C、D中只有D把②排 在首位。 【答案】D
期末复习专训
题型2 数据图表型选择题 试题特征:一般以数字表格、柱状图和坐标曲线图等为载 体,反映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某种历史现象的发展变化态 势。
期末复习专训
解题方法:数据图表型选择题解题秘诀是做到“三个一”。 (1)“看一看”:看图表的表头及出处、时间、项目、数据纵横 变化并综合分析图表中的有效信息、反映的不同历史内容。 (2)“减一减”:将图表中数据相减,看数据升降等信息,得出 图表中所蕴含的变化、态势等。 (3)“联一联”:联教材、掘信息。根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 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的信息。
期末复习专训
题型4 组合型选择题 试题特征:组合型选择题是将同一类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 系进行组合的选择题。命题有以下可能:(1)小切口型。将同 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行归类组合,考 查分析理解能力。(2)大跨度型。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 进行归类,主要考查归纳和比较能力。
期末复习专训
期末复习专训
题型3 漫画型选择题 试题特征:试题中的漫画通过针砭时弊、抑恶扬善、揭露问 题、弘扬正气、展示成就等设置情景,以历史文物、人物、 事件的图片为依托,综合性地考查了多项能力,如:图片分 析能力、理解能力、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运用所学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期末复习专训
解题方法:第一步:“看”。对漫画要“三看”:一看漫画的时 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漫画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 答题方向;三看漫画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第二步: “联”。关联教材,找出漫画反映的是教材里的什么知识。第 三步:“思”。对被选项要“三思”:一思考是否符合史实;二 思考是否符合题干要求;三思考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 系。
期末复习专训
强化训练 5.下列《辛丑条约》的内容最能直接反映《扯线木偶》漫画
寓意的是:清政府( ) A.拆毁大沽炮台 B.赔偿白银4.5亿两 C.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D.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期末复习专训
【点拨】第一步:“看”。漫画的关键信息是“扯线木偶”,题 干的关键信息是“《辛丑条约》的内容”。第二步:“联”。关 联教材,1901年,清政府与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条 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表明清政府已经 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成为西方列强随意操 控的木偶,成为“洋人的朝廷”。第三步:“思”。再思考被选 项,“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符合题意。 【答案】C
④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向最后的胜利,向全国
的解放
A.②③①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期末复习专训
题型5 排序型选择题 试题特征:排序型选择题是把打乱了顺序的事件按一定的要 求(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排列出正确的顺序。最常见的是 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期末复习专训
解题方法:(1)首位判断法,即找出最早发生的一件史实,然 后看选项中以这一史实序号为首的选项,就可以迅速地选出 答案。(2)首尾结合法,按时空延展顺序找出最早发生的一件 史实和最晚发生的一件史实,根据其序号即可选定正确答 案。(3)中间判断法,如果首尾相同,按中间的先后顺序去判 断,也能很快确定正确选项。
期末复习专训
6.近代中国的探索之路充满曲折,如图①处所示道路对应的 历史事件是( )
A.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D.辛亥革命
期末复习专训
【点拨】一看漫画,漫画关键信息是“资产阶级”,排除农民阶 级领导的义和团运动和封建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二看题 干“近代中国的探索之路充满曲折”和漫画“改良之路不通”,关 联教材,戊戌变法失败说明资产阶级的改良不能救中国。因此 资产阶级只能推翻清政府,进行民主革命,所以应选“辛亥革 命”。 【答案】D
人教版 八年级上
期末复习专训
专项训练 专项一 选择ຫໍສະໝຸດ 题型专项期末复习专训题型1 文字材料型选择题 试题特征:一般是在选择题的题干中引入一些文字材料,包 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诗词等。通过材料中的时 间、地点、人物或可判断的历史事件来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 的准确记忆和全面理解。这类题会根据材料创设情境,并根 据材料设置备选项。
期末复习专训
4.下图中,①所示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期末复习专训
A.北伐战争的胜利 B.井冈山革命道路的开创 C.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 D.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期末复习专训
【点拨】(1)“看一看”:看图表的内容“中国共产党人数变化” “ 1928年—1934年”可知是国共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数变 化情况;(2)“减一减”:将图表中“1934年”与“1928年”对应人 数相减,得出中国共产党人数大大增加;(3)“联一联”:联教 材“国共对立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建 立革命根据地。”可知答案选B。 【答案】B
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下列哪些历史事件直接有关( )
①《马关条约》的签订 ②戊戌变法的失败
③中国的抗战胜利 ④国共第二次内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期末复习专训
【点拨】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把 台湾割让给了日本,从此,台湾和祖国大陆分离;1945年, 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台湾又重新回到了祖国的 怀抱;从1946年起,国共两党爆发了内战,最终国民党战败 逃往台湾,台湾与大陆再一次分离。所以①③④符合题意, ②无关,排除。 【答案】C
期末复习专训
强化训练 3.下图是1902年、1912年中国报刊数量统计图。其呈现的变
化反映出( )
期末复习专训
A.戊戌变法产生巨大影响 B.北洋军阀鼓励创办报刊 C.革命过程注重舆论宣传 D.临时政府提倡言论自由
期末复习专训
【点拨】看题干中的时间“1902年、1912年”可知不是戊戌变 法时期(1898年),不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年—1928年), 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过程是非常快 的,主要是军事斗争,舆论宣传并不是非常突出,排除C; 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言论 自由,大大促进了报刊事业的发展,故D符合题意。 【答案】D
期末复习专训
8.为纪念周恩来总理,某班历史小组要创办一期历史板报,
在“烽火中的周恩来”版面中,能选用的素材有( )
①南昌起义
②秋收起义
③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④重庆谈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③
期末复习专训
【点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周恩来领导了南昌起 义,1936年周恩来参与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1945年周恩 来陪同毛泽东去重庆进行了重庆谈判。秋收起义与周恩来无 关,排除。 【答案】C
期末复习专训
典例2
引发如表所示列强在华设厂总数变化的原因是清政府被迫签
订了( )
时间
1894年前
列强在华设厂总数 80家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