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宏观经济学实验报告

宏观经济学实验报告

实验数据:
年份
地区
生产
第一
第二
第三
消费价格指数p
总值y
产业l1
产业l2
产业l3
(1978=100)
L
1978
108.8
5.6
77.4
25.8
100.0
103.2
1979
120.1
5.2
85.2
29.7
101.8
114.9
1980
139.1
6.1
95.8
37.2
107.9
133.0
1981
139.2
6.6
92.5
40.1
109.3
132.6
1982
154.9
10.3
99.8
44.8
111.3
144.6
1983
183.1
12.8
112.7
57.6
111.8
170.3
1984
216.6
14.8
130.7
71.1
114.3
201.8
1985
257.1
17.8
153.7
85.6
134.4
239.3
1986
284.9
失业的种类
自然失业
周期性失业
隐性失业
3.奥肯定律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根据美国数据,提出失业与产出变动之间的经验关系,即奥肯定律。
内容: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一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两个百分点。奥肯定律揭示产品市场与劳动力市场之间极为重要的联系。它描述了实际GDP的短期变动与失业率变动的联系。
其中,L为就业量,Y为产出量,P为物价总水平。这里我们选取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来表示就业量;用GDP来表示产出量。在价格方面采用消费物价指数表示物价总水平。
第二步:数据收集
1.北京市1978---2007年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量的数据;
2.北京市1978---2007年GDP的数据;
3.北京市1978---2007年消费物价指数的数据
19.1
165.8
100.0
143.5
265.8
1987
326.8
24.3
182.6
119.9
155.8
302.5
1988
410.2
37.1
221.3
151.8
187.6
373.1
1989
456.0
38.5
252.2
165.3
219.9
417.5
1990
500.8
43.9
262.4
194.5
231.8
《宏观经济学》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北京市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实验
【实验目的】1、掌握GDP增长、就业的相关理论知识。
2、学习和了解相关的计量分析方法和软件.
【理论基础】
1.经济增长理论
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增长。
给居民提供日益繁多的产品能力的长期上升,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库兹涅茨)。
4923.1
2004
6033.2
87.4
1853.6
4092.2
638.2
5945.8
2005
6969.5
88.7
2026.5
4854.3
647.8
6880.8
2006
8117.8
88.8
2191.4
5837.6
653.6
8029.0
2007
9846.8
101.3
2509.4
7236.1
669.3
9745.5
4.菲利普斯曲线
1958年,菲利普斯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替代关系的曲线。
下图中,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即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
以萨缪尔森为代表新古典综合派把菲利浦斯曲线改造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实验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GDP增长、就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和了解相关的计量分析方法和软件。
第三步:相关系数分析
运用Eviews软件对1978---2007年我国的就业量、产出量和物价总水平的数据进行处理,并计算出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
结果如下表:
Y
P
L1
L2
L3
Y
1.000000
0.814067
0.801595
456.9
1991
598.9
45.8
291.5
261.6
259.4
553.1
1992
709.1
49.1
345.9
314.1
285.1
660.0
1993
886.2
53.7
419.6
412.9
339.3
832.5
1994
1145.3
67.5
517.6
560.2
423.8
1077.8
1995
1507.7
73.5
∗提供产品的能力的长期上升;
∗先进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或者说是必要条件;
∗制度和意识的调整是技术得以发挥作用的充分条件。
丹尼森的七类因素:
生产要素供给量增长:
劳动要素:就业人数及其年龄性别构成;
工人工时数(全日制和非全日制);
就业人员的教育年限。
资本要素:资本存量大小。
生产要素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
【实验基本步骤与主要内容】
第一步:模型设定
由奥肯定律与菲利普斯曲线可知,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是影响失业或就业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没有良好的市场失业率统计,分析就业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分别构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回归模型。
模型初步设定为以下形式
lnL = C +α· lnY +β· lnP + u
6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5.8
788.4
497.1
1434.2
1996
1789.2
75.0
714.7
999.5
554.8
1714.2
1997
2077.1
77.2
781.8
1218.1
584.2
1999.9
1998
2377.2
77.9
840.6
1458.7
598.2
2299.3
1999
2678.8
78.4
907.3
1693.1
y =ƒ( N )
潜在总供给:充分就业的产量,在现有资本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生产的产量。即:
yf =ƒ( Nf )
2.失业与就业相关理论
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且正在寻找工作的状态。(一般性界定)
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社会现象。(国际劳工组织的界定)
601.8
2600.4
2000
3161.7
79.3
1033.3
2049.1
622.9
3082.4
2001
3708.0
80.8
1142.4
2484.8
642.2
3627.2
2002
4315.0
82.4
1250.0
2982.6
630.6
4232.6
2003
5007.2
84.1
1487.2
3435.9
631.9
资源配置效率(低效率使用的劳动力比重减少);
规模的节约,以市场的扩大来衡量,即规模经济;
知识的进展。
萨缪尔森经济增长的四个轮子:
∗人力资源(劳动力的供给、教育、纪律、激励)
∗自然资源(土地、矿产、燃料、环境质量)
∗资本(机器、工厂、道路)
∗技术(科学、工程、管理、企业家才能)
实际总供给与潜在总供给
实际总供给:在现有资本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经济社会当前实际生产出来的产量。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