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药简介一、蔵医基础知识以藏族为主创造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简称藏医,易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五元学说五元即土、水、火、风、空五种物质元素,这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础元素。
土元“沉、稳、坚、黏”,功能持载和固定,是万物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水元“重、寒、湿、润”,功能湿润和聚拢,能使万物滋润和聚拢成型;火元“热、轻、锐、腻”,功能温和和熟腐,能使万物产生温热和促使成熟;风元“轻、动、糙、燥”,能使万物运动和保持干燥;空元“空、虚”,能为万物运动和生长提供空间。
(二)三因学说藏医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三大因素:龙、赤巴、培根。
七大物质基础:饮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骨髓、精;三种排泄物:大、小便及汗。
三大因素支配着七大物质基础及三种排泄物的运动变化。
1、龙译成汉语是风,相当于中医理论的“气”。
它的功用是生呼吸、肢体的活动、血液循环、五官的感觉、大小便的排泄、帮助分解食物并输送饮食精微等。
龙一旦失调,就会出现心、肺、肝、胃、肠、肾、骨、胆、血液等器官机能的疾病。
因龙所在部位和功能不同,又分为下述的五种龙:(1)维持生命的龙(索增龙),索增龙,位于人体头顶部,运行的部位是咽喉部和胸部。
是维持人体生理正常活动,保持命脉正常运化的龙,它司人体的吞咽动作,呼吸运动、唾液分泌、打喷嚏、打饱嗝,使人的记忆力清醒,增强感官聪明而敏锐,还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精神状态,如索增龙失调,则引起命脉发病,精神错乱,乃至死亡。
(2)上行的龙(紧久龙),紧久龙,是主气血上行的龙,位于人体胸部,并运行于鼻部、舌头和喉管部位。
作用是司语言,增气力,使人面色红润有光泽,充满活力,精神振奋,善于思考,若失调则会出现头痛、头晕、心慌气短、口干舌燥、心悸失眠等症状,导致上半身生病。
(3)主消化的龙(麦娘姆龙),麦娘姆龙,是主消化的龙,主要位于人体胃脘部位,运行于人体内部各脏腑器官之间。
功能是人体的消化机能,负责把食物中的精华和糟粕部分分开,补偿损失,并促使血液生成和成熟起来,若失调,消化系统就会出现紊乱,导致腹中生病。
(4)主排泄的龙(吐塞龙),吐塞尤,是主排泄的龙,位于人体的肛门部位,运行于人体的下部,包括大肠、膀胱、会阴等部位以及大腿的内侧。
功能是人体精液的排除,月经和大小便等的排除,还管理忍便的控制以及妇女分娩过程等。
总之,凡人体下半身的各种机能,都由它来司理。
若失调则会引起排泄系统的紊乱,导致下半身生病。
(5)普遍存在的龙(恰不欺),普遍存在于全身的一种物质,主要位于心脏,并运行于全身,协调各种龙,功能是司人体四肢的活动,屈伸行走,还司眼睛及口唇的开合,并主管人的语言和思维活动,如错乱会生跛、挛等病。
2、赤巴译成汉语是火,相当于中医理论的“火”。
它的功用主要是产生热能并维持体温,增强胃的功能,使人知饥渴、能消化、长气色、壮胆量、生智慧。
按赤巴所在部位和功能的不同,又分为:(1)消化赤巴(赤巴觉久),位于胃部的消化和未消化的食物中,其功用是产生热能,使食物分解为精华与糟粕,并使其他各种“赤巴”的作用能正常的进行,更好地发挥生理作用。
(2)变色赤巴(赤巴同已),主要存在于肝胆,主要功能是使事物中的精微所包含的色素变成体内各种应具有的色泽,如:血液中具有的红颜色,胆汁中的黄绿色,以及肌肉的红色,粪便总深浅不同的黄褐色等。
(3)明色赤巴(赤巴多塞),存在于皮肤,使皮肤细腻润滑。
(4)能作赤巴(赤巴朱谢),存在于心脏,支配意识,主心壮胆,生谋划,主要功能是产生自豪,智慧的欲望,上进心与勤奋,心胸开阔等。
(5)明视赤巴(赤巴同己),存在于眼目,主要功能是司视觉,使人能看到体外周围的物体,并与辨别其颜色有关。
3、培根译成汉语是水和土,相当于中医理论的“津液”。
它的功用主要是磨碎食物,增加胃液,使食物易于消化吸收;司味觉,供人以营养和输送体液、保持水份;长肌肉、润皮肤、调节人的胖瘦;使睡眠正常、性情温和等。
由于培根所在的部位和功用的不同,又分为:(1)保持水分的培根(培根登及),存在于胸部,是其他四种“培根”的基础,可协调其他四种培根发挥正常机能,尤其当人体内的体液水分产生异常,即过多或过少时,能起调节作用,使其恢复正常。
(2)磨碎食物的培根(培根疟及),存在于胃部,位于胃未消化的食物中,主要是磨碎食物,有利于分解,这一机能还需与其他两种因素,即“消化赤巴”、“消化龙”来共同完成。
(3)品味的培根(培根娘及),主司味觉,位于舌头的部位,其主要功能是司味觉,主管人体尝味的机能以辨别食物中的各种不同味道。
(4)使人知"满足"的培根(培根寸及),主司感觉,位于头部,主要功能是司六识,在外界刺激作用下,它能使人体产生精神情绪,如喜、怒、哀、伤、知足满意等。
(5)润滑关节的培根(培根局尔及),存在于关节,司人体全身的关节部位,其功能是使关节,即骨骼与骨骼相结合的部位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负责关节的屈曲和伸张,使它们能灵活地活动。
龙的特性包括:粗、轻、寒、微、硬、动6种。
粗,其表现特点是性情急噪,舌苔明显,厚而粗,皮肤粗糙;轻,指人体喜欢避寒就温,喜欢晒太阳、烤火、饮食也喜热食,不喜凉食;微,其表现是随处可到,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硬,指在体骨有坚硬的性质,成形的硬块,在胸腹部常表现坚硬而不柔软,一般称为痞块或痞气;动,在性情方面,表现为情志容易变动,爱激动,人喜欢活动,到处流动。
它与微、轻这两种特性也密切相关。
赤巴的特性包括:腻、锐、热、轻、臭、泻、湿7种。
腻:指使人有油和腻的外观,如面部、皮肤,都出较多的油质,光亮润泽;锐,主要指人的性情敏捷,也较暴躁,患病时多为急病,如疖肿,也较易化胧;热,指人体喜冷而恶热,喜在凉处而怕热,饮水也爱凉饮;轻,指身体轻盈,在患病时,也都比较轻而易治;臭,指它使人体分泌的汗液具有一些微臭,而尿液也都具有明显的腥臭味等;泻,指它使人食的食物中难消化之成分排泄,发生腹泻;湿;指它使人体保持较多的水液,痰湿,体表也较湿,还常使人排泄。
培根的特性包括:腻、凉、重、钝、稳、柔、粘7种。
腻:与“赤巴”的腻性相近,即带有油腻的性质,逢有舌苔时,也多粘腻。
但这种粘腻多为白色,与赤巴的黄色粘腻舌苔不同,其排泄物,如粪便、汗液、尿液等也多粘腻;凉,指身体多凉,喜欢呆在温暖的地方,平时则喜热的饮食;重,指身体多重坠,动作笨重不轻便,行动也懒慢,不喜活动,病情也较稳,不易产生突然的变化;柔:指它的性质柔软,嫩薄,如表现在舌苔上,也较轻而薄,如有疼痛,也是轻微的;粘:指分泌物多而粘而厚,如吐泻出来的排泄物,常带最多粘液。
七大物质基础中以饮食精微为最重要,因为其他六种物质均由它转变而成。
血能滋润身体并维持生命。
肉似围墙,能保护身体。
脂肪能柔润身体,悦气色。
骨为支架,骨髓能生精,而精的功用是生殖。
至于大、小便及汗三种排泄物均系排除体内废物。
汗则尚有温润皮肤的作用。
龙、赤巴、培根虽各有其功能,但并非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协调统一地进行活动。
例如,人的消化功能,先由培根疟及磨碎食物,继则由赤巴觉久将被磨碎的食物加以腐熟分解,麦娘姆龙负责"过滤",分别清浊,使糟粕移入大肠,精微则被人体吸收。
在正常人体内,三大因素、七大物质基础及三种排泄物之间保持相对平衡。
一旦内外环境变化,平衡破坏,将会引起疾病。
特别是龙、赤巴、培根中某一种因素的功能亢进、低下或互不协调,不仅可引起龙病、赤巴病、培根病,而且还是造成其他疾病发生的原因。
龙、赤巴、培根既用来解释人的正常生理活动、某些疾病发生的原因,还用来区分人的类型。
《四部医典》中记载,龙、赤巴、培根引起人的体形及性格等的区别有7种,即,单一的龙型,单一的赤巴型、单一的培根型,龙和赤巴混合型,培根和赤巴混合型,龙、赤巴及培根三者汇集型。
三大因素在人体内的应用极为广泛。
它们的特性不仅表现在身体的各种生理、结构方面,以及患病时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它还广泛应用于人体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类型,其生理构造的区别是:以龙为重要成分的人,其体形驼背、干瘦、体格矮小,容颜灰黄色、活泼多语,喜唱歌嬉笑,爱争吵,不能忍受寒冷,行走时关节做响,财运不佳,寿短,睡眠不实,嗜甜、酸、苦、辣的食物。
以赤巴为主要成分的人易渴、不耐饥,头发和身体的肤色发黄,极其聪明而傲慢,多汗,身臭,寿长,体高,财运均为中等,酷嗜甜、苦、涩,以及凉性的食物。
以培根为主要成分的人,其体温低、怕冷,骨骼关节不显露、肌肉丰满,身体的肤色为白色,体形端直,耐饥渴,抗烦恼,肥胖,长寿,多财,嗜睡,外柔内刚,性情善良,酷嗜辣、酸、涩、粗糙的食物。
龙和赤巴混合身体较小,培根和龙混合者身材中等,汇集型者,由于汇集了上述各方面的特点,发育圆满,疾病较少,具备了上等才能。
(三)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发生的原因分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隆、赤巴、培根三元素失调;外因包括气候变化、起居不适、饮食不节、外伤等。
内因方面关系较大的是人的类型和年龄。
龙型的人和老年人易患龙病。
赤巴型的人和青年人易患赤巴病。
培根型的人和小孩易患培根病。
外因则主要为季节气候,地区环境及饮食起居等的变化。
培根病多发生于春季,龙病多发生于夏季,赤巴病多发生于秋季。
寒冷易发龙病,干燥炎热易发赤巴病,潮湿易发培根病。
在饮食方面,过饥、过他、过度劳累、思虑过多等等,均可引起体内龙、赤巴、培根的紊乱和功能失调,在外因与内因共同作用下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疾病侵入人体的途径:一般由表人里,经皮肤→肉→血→骨→五脏六腑。
龙、赤巴、培根三类疾病在人体中并不是始终固定不变的,如治疗不当,受体内因素或外界环境影响,可以互相转化。
单一的病可引起另一种病的发生,这叫做转化或变症。
如龙病用苦寒药物治疗,龙病不愈,反而引起赤巴病或培根病的发生。
同样,赤巴病和培根病亦可转变为其他疾病。
龙、赤巴、培根三类病的变种共分十二种。
此外,龙、赤巴、培根三大因素既可单独致病,亦可二者或三者混合致病。
尽管疾病多种多样,但是均可归纳为寒热两大类。
龙病、培根病、漫怀病属于寒性病;而赤巴病、血病、急性病均属于热性病。
藏医记载的疾病有404种。
其中101种不治自愈,101种可治愈,101种治而不愈,101种不可治。
(四)其他藏医诊断方法与中医大致相同,但藏医的尿诊更有其特色。
藏医治疗疾病的方法非常丰富。
内治法以饮食及药物为主,强调根据季节调整饮食和起居。
外治法包括针刺放血、按摩、外擦、火灸、拔罐、药薰、敷烫、药水浴、穿刺等。
藏医所用的药物中,矿物药和动物药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藏医的治病原则是采用与疾病性质相反的药物,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二、蔵药基础知识目前有药用记录的藏药达2294种。
常用300多种,其中植物类200余种,占70%;动物类40余种,占12%;矿物类40余种,占14%。
常用藏药中有三分之一用药与中药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