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沧桑砥砺,一甲子春华秋实。
建国60年来,盐城市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迈开了公路发展的前进步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目前,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17134.8公里,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139倍。
如今,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公路,像一条条流动的血脉,让盐城这块极具发展潜力的土地充满了无限活力,孕育着勃勃生机。
60年,铭刻公路巨变轨迹盐城现代公路交通在新中国的摇篮里起步,在改革开放中飞速发展。
时间忠实地记录了这一重大变迁。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战争的摧残导致道路失修,到1949年,盐城境内可通行汽车的仅有通榆线弯弯曲曲、宽狭不一的122.9公里土路,公路桥梁全部是木质结构的临时性桥梁。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迅速医治了历史遗留下来的创伤,公路交通发生了根本变化。
到1978年底,盐城全市通车总里程达2036.7公里。
但是,当时没有一条等级公路,路面狭窄,坑坑洼洼,180个乡镇不通汽车的仍有29个。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也为盐城公路事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在政府财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盐城公路人在地方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下,采取向上争取一点,银行贷一点,社会集一点,职工借一点,施工单位垫一点等办法,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快了公路建设。
1998年,江苏省干线公路网化工程建设全面启动后,盐城市又抢抓历史机遇,积极采取措施,全力推进网化工程建设。
“九五”后期和“十五”初期,盐城制定了“基础设施快上”战略,推行“主攻公路”方针,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公路建设的政策,推动了全市公路建设蓬勃发展。
到2008年底,全市通车总里程已达17570.6公里,全社会路网密度达到103.53公里/百平方公里,基本形成南北联系畅通,东西往来便捷的交通新格局。
1998年10月10日,盐城市第一条高速公路——宁靖盐高速公路盐城段正式开工建设,2001年11月27日,这条具有战略突破意义的现代化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宁靖盐高速盐城段全长32.682公里,它实现了盐城高速公路“零”的突破。
随后,总长292公里的盐通、淮盐、连盐、宁靖盐盐城北段4条高速公路相继开工建设。
现在,盐城高速公路网趋于成熟,形成“丈”字型高速公路网主骨架网。
不断加密的高速公路网,让盐城加快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南北经济对流大通道;条条高速大动脉,使盐城在加快资源优化整合及区域分工合作中崛起。
在高速公路主骨架的基础上,盐城市通过国省干线的连接,以204国道、226省道等干线公路为主,形成了“云梯”型的干线网,将县城、港城、临港工业区和港口有机联结在一起。
这其中,纵向干线有海堤公路、226省道、204国道;横向干线有326省道、328省道、329省道、233省道、234省道、331省道、332省道、333省道。
目前,全市国省干线公路总里程达1440.4公里。
目前,盐城市区域公路建设已经具备较好基础,市域内部以及与周边县市的沟通较为顺畅,在此条件下,该市开始重点考虑沿海大开发背景下横向联系不足的问题以及纵向沿海海堤公路等级提升的问题,加快建设沿海横向干线连接通道,计划至2020年形成高速公路骨架网及“五纵十一横三联”的干线公路网。
在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公路建设也为盐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筑起了经济大动脉。
从2003年起,盐城开始大规模建设农村公路。
特别是2005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盐城各地通过加强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促进全市农村公路建设进入高速增长期,全市年均建设农村公路近2000公里,使得农村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有了明显改观,农村公路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到2008年底,全市累计完成投资37.4亿元,建设农村公路10217.9公里,改造桥梁732座。
目前,盐城9个县(市、区)138个乡镇1927个行政村已全部通达水泥路,实现了村村通四级以上等级公路的目标,600多万农民直接享受到交通发展的成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盐城路况质量明显提升。
上世纪90年代末,全市一、二级干线公路仅206公里,绝大部分干线是砂石路。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当时盐城公路的真实写照,当时全市干线公路好路率仅为66%。
73岁的周建上世纪50年代就在盐城公路系统工作,他目睹了几十年来的公路变迁,感慨地说:“盐城公路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以前盐城的路大部分是砂石路,能铺上柏油就非常不错了,那年头,100多公里的路汽车要跑大半天。
一说到搞公路的,人们的印象中就是长年累月、无休无止地填坑铺砂。
现在不同了,好多路都铺上了进口沥青。
”到2008年底,盐城市全市共有等级公路15118.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24.1公里,一级公路486.9公里二级公路2223.6公里三级公路1439.7公里四级公路10643.9公里,公路好路率达85.3%。
在公路部门已工作了30多年的盐城公路处养护科科长孙东祥亲身经历了公路养护的跳跃发展。
他说,从砂石路面养护的铺砂回砂,到后来采用机械化操作摊铺、修补路面,道路的养护技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别是近几年来的资金投入和技术革新,养护工人再也不是“手拿簸箕肩挑砂”的原始型作业,综合养护车、洒水车、装载机、压路机,公路养护队伍早已是“机械化部队”了。
60年来,盐城市的公路养护工作经历了一个由弱到强,由粗到精的历史过程。
盐城公路人创造的公路养护精细化管理的经验,即行车舒适化、路面清洁化、路肩草坪化、道口标准化、路田分隔化、边坡线条化、养护机械化和管理信息化的“八化”标准,不仅得到了省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还得到了交通部的肯定和推广。
如今行驶在盐城的公路上,路面平整畅捷,两侧风景如画,安全设施齐全醒目,宛如一条条彩带在城乡间飘荡。
60年,跨越发展惠及民生建国60年来,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全面推进,盐城市公路建设飞速发展,公路路网不断完善,加快了商品经济的流通,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
盐城公路管理处党委书记、主任葛春宽说,千般变化一路牵,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公路的通达深度密不可分。
正是有了等级公路的不断延伸,城乡的交流融合才有了更加迅捷的通道。
盐城公路的跨越发展,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在盐城市区一家旅行社工作的肖艳体会很深。
她说:“刚进旅行社的时候,盐城还没有高速公路,到省内兄弟市转转也要坐十多个小时的车,旅游不是享受而是受罪。
高速公路建成后,我们的旅游大巴可以快捷地前往全省的大部分景点,这着实让我们旅行社高兴了很久。
”盐城四通八达的城乡公路为地方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在盐城,随着沿海开发号角的吹响,一条条通海大动脉陆续打通,沉睡的荒滩苏醒了,寂静的海港沸腾了,绵延582公里的海岸线成了投资商追逐的“热土”。
盐城要振兴,沿海要开发,基础设施必须先行。
打通通港公路是沿海开发的生命线工程。
“十一五”以来,盐城很多公路重点工程项目都围绕着沿海展开。
盐城市沿海五县(市)一些原有通港公路等级不高,不能适应沿海开发的要求。
根据新形势的要求,该市兴建7条通海一级公路。
目前,除大丰332省道、滨海327省道建成通车外,市区331、东台333省道已开工,有望年底通车,射阳在已有一条通往射阳港区329二级公路的基础上,又兴建了一条一级公路;响水在326省道直通海边的基础上,也开工兴建了一条更加便捷的连接线;大丰市规划再建一条大丰港区疏港高速。
打通出海通道,彻底改变了盐城沿海地处交通“末梢”的现状,使沿海走向开放的前沿,更带动了广阔的腹地经济。
农村公路发展也为人民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宽敞的水泥路一直通到家门口,不仅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出行,还让科学技术和信息走进了千家万户,更好地方便了农副产品运输,让农民群众搭上了“车轮经济”的快车!大丰市大中镇恒北村果农陆红富回忆说,2003年10月,他装了一卡车柿子准备去上海销售,没想到还没出村,就因为道路狭窄颠簸,一车柿子大部分侧翻到河中,原本几天内可到手的3万多元收入瞬间付诸东流。
大中镇是全国最大的早酥梨生产基地,早酥梨种植面积3万多亩,亩效益超过4000元。
但在2006年农村公路通达之前,果品销售大多靠果农自己艰难运出或小商小贩低价上门收购,全镇的高效农业一直难成规模。
大中镇镇长李实业介绍说,近年来,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实现村村通,全镇高效种植面积已占总耕地面积75%以上,今年还将因势利导新增设施栽培和高效立体种植面积1万亩,继续做大做优公路两边高效农业产业带。
农村公路实现“村村通”后,农民在改变着生产方式的同时,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
建湖县沿河镇向阳村是一个普通的小村落。
村民代表王勤说,自从村里通上公路,很多农民都购买了大型农机具,现在大家伙儿种地主要靠机器,因为呆在地里的时间少了,光组里就有22户人家到城里买了房子,农忙时才回来干活;村里家家户户都买了电瓶车或摩托车,不少人家都骑着车到附近的工厂打工,地里、厂里两头拿钱,如今闲在家里的“专职”农民越来越少了!在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同时,盐城大力推进农村客运班车通达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客运班车通达深度,方便农民出行。
目前,全市已通等级公路行政村符合通车条件的客运班车通达率达100%,已通班车的乡镇和行政村客运候车亭和招呼站牌全部安装到位,群众出行更加便捷。
盐城市还积极实施“安保工程”,为公路系上一条“安全带”。
以前,盐城公路大多是“裸体”路,安保设施奇缺,很容易出现车毁人伤的事故。
2004年,交通部提出用3年时间在全国国省干线公路实施以“消除隐患、珍视生命”为主题的公路安全保障工程,盐城市抢抓机遇,投入3000余万元,在全市10条干线公路的急弯、陡坡、视距不良、路侧险要路段安装防撞护栏和醒目警示标志。
“安保工程”实施后,一些曾经事故高发的路段事故降幅达75%,公路行车安全性明显提高,得到了沿线干部群众及广大司乘人员的高度评价和普遍欢迎。
60年,不断演绎文明乐章建设和谐公路,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战斗,更是一次迈向文明的征程。
60年来,盐城公路人不仅修起了“金光大道”,更铸就了“文明丰碑”。
盐城公路,文明永恒。
长期以来,盐城公路建设者始终身体力行着“文明”两字。
为了塑造服务无止境,奉献无终点,文明到永远的公路品牌形象,盐城公路部门坚持以一流的公路工程拓展文明、以一流的路容路貌展示文明、以一流的服务窗口延伸文明、以一流的职工队伍塑造文明。
在一流目标指导下,盐城公路人创造了一流的文明成果。
到去年底,全系统79个单位(部门)已有78个连续多次获省交通厅文明单位称号;在省、市级文明行业(单位)创建中,全系统14个单位全部获市级文明单位称号,5个单位创建成省级文明单位;全系统连续6年被命名为“江苏省文明行业”。
盐城公路系统各单位还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各具特色的创建活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