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护理学1-6(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X型题(总题数:50,分数:50.00)1.使用消毒灭菌药械的部门应准确掌握(分数:1.00)A.使用范围√B.方法√C.注意事项√D.掌握消毒灭菌药剂的使用浓度、配制方法、更换时间、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等√E.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予以解决√解析:2.在受锐器伤害后,应做到以下几点(分数:1.00)A.对锐器造成的伤害和危险做出最快的评估√B.进行HIV、HBV、HCV检测√C.在受伤后2h内,采取预防治疗措施√D.对受伤的工作人员进行1年的跟踪检测√E.获取与工作相关疾病的信息以明确问题所在√解析:3.采购部门应根据临床需要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对消毒灭菌药械选购的审定意见进行采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分数:1.00)A.查验必要证件B.监督进货产品的质量√C.并按有关要求进行登记√D.查验三证E.查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卫生许可证、备案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盖有红章√解析:4.小心利器刺伤的措施有(分数:1.00)A.用过的针头绝不能用双手复帽√B.也不能将针尖指向身体任何部分√C.采用单手“复帽”的技术或使用一种器械夹持住针头的鞘帽以复帽盖住针头√D.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手术刀片和其他尖锐物品装入防水耐刺穿的容器内,容器置于尽可能接近这些物品使用的区域√E.严禁处置前折弯或折断针头增加不必要的操作而增加感染几率√解析:5.外科刷手应用(分数:1.00)A.刷子接取清洁剂将指甲内污物刷净√B.洗净双手及手臂√C.擦干√D.再用手消毒剂刷手至少2min~5min √E.保留消毒剂待干√解析:6.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危害(分数:1.00)A.耐药性不断增大√B.变异形成L型菌√C.微生态失衡,二重感染√D.医院感染增加,治疗难度大√E.增加病人经济负担和社会医药费及医院药品收入比例增加病人痛苦甚至危及生命√解析:7.引起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的特点是(分数:1.00)A.多为条件致病菌√B.多为耐药菌√C.常侵犯免疫低下的宿主√D.多为强致病菌E.多为细菌、病毒、芽孢解析:8.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全球注射网络提出安全注射是指(分数:1.00)A.对接受注射的人无害√B.对护理人员没有危险√C.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D.在所有的健康护理实践中都要贯彻这个标准E.我国也应实施安全注射解析:9.接触隔离:预防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而传播的病原体常见菌有(分数:1.00)A.多重耐药菌√B.志贺痢疾杆菌√C.甲型、戊型肝炎病毒√D.轮状病毒感染以及流感病毒√E.婴儿的肠道病毒感染√解析:10.空气隔离基本要求有(分数:1.00)A.病人所处的环境应通风和按时作适当清洁消毒处理√B.医务人员和进入病人环境的人需采用呼吸道保护措施√C.戴口罩√D.门关闭√E.洗手√解析:11.卫生部耐药菌监测的主要菌株是(分数:1.00)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B.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C.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等√D.所有的耐药菌E.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解析:12.被HB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应在24h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记物检查,阴性者皮下注射(分数:1.00)A.乙肝疫苗10ug、5ug、5ug(0、1、6月间隔) √B.乙肝疫苗5ug、5ug、5ug(0、1、6月间隔)C.乙肝疫苗10ug、10ug、5ug(0、1、3月间隔)D.乙肝疫苗10ug、10ug、10ug(0、1、3月间隔)E.乙肝疫苗10ug、5ug、5ug(0、1、3月间隔)解析:13.下列哪些病人易发生医院感染(分数:1.00)A.肿瘤病人√B.糖尿病病人√C.免疫抑制剂使用的病人√D.使用抗生素的病人√E.肝硬化的病人√解析:14.预防医院感染的措施是(分数:1.00)A.消毒灭菌√B.隔离√C.无菌技术√E.监测√解析:15.下列哪些是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数:1.00)A.复杂的手术√B.各种介入治疗√C.滥用抗生素√D.危重病人增多√E.使用呼吸机√解析:16.构成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有(分数:1.00)A.各种侵入性诊疗技术√B.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C.缺少住院后的各种检查D.免疫抑制剂的使用√E.呼吸机的应用√解析:17.地面的清洁与消毒应(分数:1.00)A.湿式清扫,保持清洁√B.每日常规消毒二次C.用来苏儿每日擦二次D.当有血迹、粪便、体液等污染时,应及时以含氯消毒剂消毒√E.拖洗工具使用后应先消毒、洗净、再晾干解析:18.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的管道、早产儿暖箱的湿化器等器材(分数:1.00)A.必须每日消毒√B.用毕终末消毒√C.干燥保存√D.湿化液应用灭菌水√E.湿化液必须天天更换√解析:19.感染管理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具体负责对全院消毒灭菌药械的(分数:1.00)A.购入进行监督√B.储存进行监督√D.检查和指导√E.对存在问题及时汇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解析:20.微粒隔离(又称飞沫隔离):预防各种经微粒而传播的疾病。
微粒可通过咳嗽、打喷嚏、谈话或因某些医疗操作(如行支气管镜检查、吸引等)而产生,因其颗粒直径大而传播距离近,所以不需要特殊的通风和空气清洁设置,许多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可通过微粒传播,主要有(分数:1.00)A.流感√B.脑膜炎球菌感染√C.腺病毒感染√D.百日咳√E.链球菌感染(或肺炎)、小儿猩红热√解析:21.脑脊液采集由临床医师以无菌方法收集脑脊液3ml~5ml置于无菌试管或小瓶中立即送检。
因脑膜炎奈瑟菌离体后迅速自溶,肺炎链球菌及流感嗜血杆菌也易死亡应(分数:1.00)A.注意保温√B.不用保温C.可置冰箱D.低温保存E.不可低温保存√解析:22.厌氧伤口拭子(分数:1.00)A.厌氧专用棉棒√B.玻璃棒触及深部脓汁√C.可用注射器抽吸,排去针管内空气将针头插入灭菌橡胶塞内√D.立即送检√E.送检过程中必须保持在无氧条件√解析:23.常用的高效消毒剂有(分数:1.00)A.2%戊二醛√B.过氧乙酸√C.含氯消毒剂√D.75%乙醇E.碘伏解析:24.口腔科实施标准预防的主要措施有(分数:1.00)A.及时更换和不重复使用手套√B.诊治每位病人前后洗手√C.为隔离防溅出带血液或其他体液的污染物,使用眼罩与面罩√D.防护服装和屏障技术,如有可见污染或治疗感染病人后应及时更换。
√E.小心利器刺伤√解析:25.医院自配消毒药剂,应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程序和所需浓度准确配制,并按要求登记(分数:1.00)A.配制浓度√B.配制日期√C.有效期等√D.配制人√E.保存,以备查验√解析:26.多重耐药一个时代的标志(分数:1.00)A.只要给予抗菌药物的使用足够时间,就会出现细菌耐药,耐药性是一种自然生物现象√B.耐药性是不断增强的,随着抗菌药物的应用,由低度耐药至中度耐药至高度耐药√C.对一种抗菌药物耐药的微生物可能对其他抗菌药物也耐药√D.细菌一旦获得了耐药性,其耐药性的消失过程很慢(可逆或不可逆) √E.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后容易携带耐药菌√解析:27.表面伤口拭子采集方法:仅限于皮肤与皮下组织包括手术切口,压疮溃疡、新生儿脐炎、婴儿脓疮病(分数:1.00)A.用无菌生理盐水擦去病灶表面渗液√B.用棉拭子抹及较深部的脓汁分泌物或组织送检√C.采集压疮溃疡标本时应采集压疮边缘的脓性分泌物√D.拭子放在运送培养基中立即送检√E.要采集创口表面的渗液解析:28.科室使用一次性导管等无菌医疗用品前应检查小包装有无破损、失效、产品有无不洁净等,使用时若发生热原反应、感染或其他异常情况时(分数:1.00)A.必须及时留取样本送检√B.按规定详细记录√C.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药剂科和设备采购部门√D.发现不合格产品或质量可疑产品时,应立即停止使用√E.并及时报告当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得自行作退、换货处理√解析:29.蜂窝组织炎的标本采集方法(分数:1.00)A.用无菌生理盐水或乙醇消毒皮肤√B.用细针在炎症最显著处穿刺吸引√C.抽少量灭菌生理盐水在针管内√D.注入无菌试管内√E.及时送检√解析:30.抗菌药物是细菌产生耐药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分数:1.00)A.引起医院感染的微生物的耐药性比社会感染的微生物耐药性更多见√B.医院中耐药菌株感染者使用抗感染药物比敏感株感染或定植者使用的抗菌药物更多√C.抗菌药物对自身菌群有影响并利于耐药菌生长√D.抗菌药物使用愈厉害的区域耐药性分布愈多√E.抗菌药物应用时间越长耐药菌定植的可能性越大√解析:31.医院开展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的监测应包括(分数:1.00)A.血药浓度监测√B.耐药菌监测√C.出库量√D.费用√E.使用种类等√解析:32.医院感染爆发的可能途径是(分数:1.00)A.医务人员携带特殊耐药菌√B.共用氧气湿化瓶√C.不合格的一次性无菌用品使用√D.灭菌器灭菌失败√E.食物污染√解析:33.标准预防所采用的预防措施主要是(分数:1.00)A.认真洗手:在下述情况下必须立即洗手:①摘除手套后;②接触两个病人之间;③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他人时√B.戴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黏膜、非完整性皮肤和污染物品前均应戴手套;虽属同一病人,但既需接触清洁部位又要接触污染部位时也应更换手套√C.口罩、面罩、防护服:在操作中传染性物质有可能发生喷溅时医务人员必须戴眼罩、口罩和穿防护衣√D.设备防污染并及时清洁消毒设备:被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做好清洁处理,重复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在用于别的病人前应进行清洁和适当的消毒灭菌√E.锐利的器具和针头要小心处置,以防刺伤,无菌操作:医务人员在进行各项医疗、护理操作,以及环境(包括病床及床边仪器)的清洁、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解析:34.最常用的手消毒剂是(分数:1.00)A.0.5%氯已定醇√B.0.5%碘伏√C.0.1%苯扎溴铵D.0.5%含氯消毒剂E.70%乙醇√解析:35.洗手指证(分数:1.00)A.接触有破损的皮肤,黏膜和侵入性操作前后√B.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后√C.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D.脱手套后√E.手污染后可能污染外环境时√解析:36.用于诊断金黄色葡萄球菌爆发时的鼻带菌者的舞拭子采集方法(分数:1.00)A.用湿的无菌生理盐水拭子√B.需插两个鼻孔√C.深入3.3cm左右,转动4次~5次√D.深入3.3cm左右,转动1次~2次E.无菌方法放回无菌生理盐水中,及时送检√解析:37.医院应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对感染病人采取(分数:1.00)A.空气预防√B.飞沫预防√C.接触预防√D.肠道预防E.血液/体液预防解析:38.医院保管部门专人负责建立登记账册,记录(分数:1.00)A.每次订货与到货的时间√B.生产厂家√C.供货单位√D.产品名称、数量、规格、单价、产品批号、消毒或灭菌日期、失效期、出厂日期、卫生许可证号√E.供需双方经办人姓名等√解析:39.空气隔离:预防通过空气(空气中的微粒核和/或飘浮的尘埃)而传播的疾病,常见有(分数:1.00)A.水痘√B.麻疹√C.结核√D.铜绿假单孢菌E.金黄色葡萄球菌解析:40.母婴同室、新生儿病房不得检出(分数:1.00)A.沙门氏菌√B.铜绿假单孢菌C.金黄色葡萄球菌√D.枯草杆菌E.任何微生物解析:41.获得性耐药的细菌耐药质粒在细菌之间通过(分数:1.00)A.转化√B.转导√C.接合√D.易位√E.转座等方式进行转移√解析:42.手消毒指证(分数:1.00)A.在实施侵入性医疗护理前√B.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C.接触特殊感染病原体后√D.脱手套后或无洗手设备时√E.护理免疫功能低下病人前√解析:43.不宜做厌氧菌培养的有(分数:1.00)A.痰√B.喉拭子、鼻咽拭子、齿龈拭子√C.直肠、阴道和宫颈拭子√D.回肠、结肠造瘘术的流出物√E.胃、小肠、及大肠内容物√解析:44.粪便收集方法:选取脓血、黏液粪便2g~3g,液体粪便取絮状物,盛于灭菌瓶中或蜡纸盒中及时送检,须注意事项有(分数:1.00)A.标本要采集新鲜的,陈旧标本影响阳性检出率√B.切忌粪尿混合√C.若分离阿米巴,标本要立即送检并注意保温√D.分离难辨梭菌时须选不成形或水样便√E.霍乱弧菌,大肠杆菌感染的腹泻便则为水样便或血性便√解析:45.组织标本采集方法是(分数:1.00)A.活体组织采取的微量标本,可直接接种在培养基内√B.表浅组织可直接用棉拭子擦拭、小刀刮取√C.较大组织块的表面可采用烧灼或浸入沸水中5秒钟~10秒钟,然后用灭菌剪刀切开,取其中的脓汁√D.深部组织标本可经皮肤穿刺或手术切取送检√E.组织标本不可用福尔马林固定√解析:46.医院采购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必须从取得省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分数:1.00)A.《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的经营企业购进合格产品√B.《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经营企业购进合格产品√C.《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的经营企业购进合格产品√D.卫生行政部门颁发卫生许可批件的生产企业购进合格产品√E.取得《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的经营企业购进合格产品√解析:47.不能接受的痰标本有(分数:1.00)A.唾液√B.24h留的痰√C.拭子√D.肺吸出物E.肺活检解析:48.使用化学消毒剂必须了解消毒的(分数:1.00)A.性能、作用√B.使用方法√C.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D.配制时注意有效浓度√E.并按规定定期监测√解析:49.怀疑菌血症应尽早采集血液标本,对已经使用抗菌药物,而又不能停药者,应(分数:1.00)A.在下次用药前采血√B.可在静脉输注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取血标本C.不能从静脉导管及动脉插管中取血√D.培养基与血液之比以10:1为宜,以稀释血液中的抗生素、抗体等杀菌物质√E.采血后立即送检,如不能立即送检可置室温,而不能置冰箱√解析:50.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的原则是(分数:1.00)A.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使用的适应证、禁忌证、密切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B.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指证√C.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注意剂量、疗程和合理的给药方法、间隔时间、途径√D.密切观察病人有无菌群失调,及时调整抗感染药物的应用√E.注重药物经济学,降低病人抗感染药物费用支出√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