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文体论研究范式的转换■姚爱斌《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内容提要中国古代文体范畴的基本内涵是指具有各种特征的多层次的文章整体。
文体范畴的产生,标志着古代文章整体观的自觉和成熟;各种辨体理论的兴起,反映了古人对各种文章整体特征认识的深化和细化;有关文体发展和创作的体用论,揭示了特征各异的现实文体的生成机制。
一体多用的文章整体论克服了“体裁和风格二分论”研究范式的学理缺陷,实现了本体论与方法论的统一,揭示了中国古代文体论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彰显出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代文体论研究中,人们对“文体”(简称“体”)范畴一般有“体裁”和“风格”两种释义。
其具体做法是将文类文体论(有关诗体、赋体等的文体论)中的“文体”或“体”范畴解释为“体裁”,而将作者文体论(如“太白体”)、流派文体论(如“竟陵体”)、时代文体论(如“盛唐体”)等中的“文体”或“体”范畴解释为“风格”。
在此基础上,学界建立了“体裁论”与“风格论”二分的古代文体论研究模式,并长期普遍遵循。
该研究模式的形成既与中国古代文体论的内部构成有关,又深受西方文类学(TheoryofGenres)和语体学(Stylistics)并存互异的理论格局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直接从中国学界通常将Genre(文类)和Style(语体)译为“体裁”和“风格”、将TheoryofGenres和Stylistics译为“体裁学”和“风格学”看出来①。
这一具有西方学理背景的二分式研究模式,为中国古代文体论的现代阐释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分析工具,但其学理缺陷是,在这种分而治之的阐释视野中,中国古代文体论仅仅保持了形式上的完整,而缺少统一的本体论说明。
为了弥补“二分模式”的这一欠缺,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应该根据“文体”范畴的“体裁”和“风格”二义,重新界定中国古代文体论的范围——认为中国古代文体论应指关于“文学体裁”的常与变的理论,而那些被理解为“风格论”的文体论则应被排除在外②。
从表面上看,这种做法确乎达到了学理自洽的目的;但从更深层看,这一思路又难免简单和保守。
其简单主要表现为只是把那些理解成“风格论”的古代文体论撇开了事,其保守则体现在对古代“文体”范畴的两种流行释义完全接受,未加反思。
因此,与其说这种做法解决了问题,毋宁说更充分暴露了“二分模式”的理论危机。
有鉴于此,本文尝试以古代文体论的史料为依据,通过文献实证与逻辑分析、本体论与方法论相结合的方式,重新解读古代“文体”范畴的基本内涵,辨析二分式释义的失误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更切合中国古代文体论的新的研究范式。
一中国古代以“体”论文和“文体”一词大约产生于汉魏之际。
如汉末卢植《郦文胜诔》:“自龀末成童,著书十馀箱,文体思奥,烂有文章,箴缕百家。
”③蔡邕《独断》论“策”:“三公以罪免,亦赐策,文体如上策。
”④在稍后的魏晋六朝文论中,以“体”论文便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形成了中国古代文体论的第一个高峰。
从有关文献可知,在“文体”观念产生之前,人们已经在“文”的观念框架内对有关文章的众多问题有了相当丰富的认识;但为什么在有了“文”的观念之后还会出现“文体”观念?“文体”范畴从哪些方面发展了“文”的观念并丰富了人们对文章的认识?“文体”范畴依靠什么独特的理论内涵确立了它在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地位?这此问题构成了本文思考的基本路径。
文体范畴给人们最直接的印象是,它提出了一个关于文章之“体”的问题。
《说文解字》称:“体,总十二属也。
”段玉裁注:“十二属,许未详言。
今以人体及许书核之。
首之属有三:曰顶,曰面,曰颐:身之属有三:曰肩,曰脊,曰尻;手之属有三:曰肱,曰臂,曰手;足之属有三:曰股,曰胫,曰足。
”藉此可知“体”本指由“十二属”构成的人的完整身体。
那么,可否推测:“文体”一词也可指“文章整体”?《文心雕龙》中的诸多表述就一再明指或暗示文体具有“文章整体”这一属性。
如《附会》篇:“若统绪失宗,辞味必乱;义脉不流,则偏枯文体。
”刘勰借用“偏枯”这一中医术语,并从同为中医术语的“血脉”和“气脉”中化出的“义脉”一词,形象地说明文体应该是与人体一样的气血流通的有机生命整体。
再如《总术》篇:“况文体多术,共相弥纶,一物携贰,莫不解体。
”此句可以理解为,文体应该是由多种创作方法相互结合、相互协调共同完成的文章整体,如果这些创作方法相互背离,这一文章整体就会解散。
又如《序志》篇:“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肇悦,离本弥甚,将遂讹滥。
”此句可以理解为圣人所创造的文体是“正言”与“体要”(即雅正之言与充实的内容)的统一,但是后世“辞人”却过分追求辞藻之美,破坏了文体的形式与内容的完整性。
⑤在这些表述中,刘勰显然都是将文体作为文章整体来看待的。
如果再将这些有关文体的表述置入《文心雕龙》整体语境中作进一步参照,还会发现文章整体观乃是刘勰论文的基本观念,对文体的文章整体属性的描述不过是其文章整体观具体表现之一端。
在文体论产生之前,人们并未对文章的整体性形成自觉关注,故极少直接论及文章的整体性特征。
文体范畴的出现,表明古人已经充分认识到文章整体与人的生命整体之间的相通性和相似性,标志着古人关于文章整体观念的自觉和强化。
“文体”范畴在“文”范畴之后出现,其重要意义之一即在于将文章的整体性特征突出出来,此前潜在的文章整体观因此得以彰显。
自此,中国古代的文章整体观有了一套自觉的、贴切的理论话语。
在中国古代文体论视野中,文章不仅具有整体性,而且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
在文体论及其周围,汇聚了中国古代有关文章生命整体性的最丰富的描述。
如《文心雕龙·附会》篇云:“夫才童学文,宜正体制: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
”《颜氏家训·文章》云:“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
”二者都以人的生命整体喻文章整体。
其他如“体气”、“体格”、“体调”、“体韵”、“体趣”、“风貌”、“风格”、“气格”、“气脉”、“骨鲠”、“风骨”、“骨髓”、“骨劲”等诸多描述文章生命整体结构或特征的术语,也与古代文体观念关系密切。
钱钟书先生曾在《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一文中指出中国传统文论具有“把文章通盘的人化或生命化”的特点⑥,堪为的论。
中国古代文体论中的文章生命整体观并非一个孤立的文论现象,而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思想的生命整体观在文体论中的体现,蕴涵着深厚广大的生命整体意识。
这种生命整体意识滥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流布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分支和层面,渗透在传统文化的诸多重要观念中。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周易·系辞下》)是这一生命整体观的思维方式基础,其基本特点是将思维着的主体——人——的生命形式和结构扩展到所有或有生或无生、或天然或人为的事物,其结果便是万物与人同体,天地与人同体,宇宙与人同体。
方东美先生曾指出:“中国哲学上一切思想观点,无不以此类通贯的整体为其基本核心,故可藉机体主义之观点而阐释之。
”他又将这一思想称为“机体主义”:“机体主义旨在:统摄万有,包举万象,而一以贯之;当其观照万物也,无不自其丰富性与充实性之全貌着眼,故能‘统之有宗、会之有元’,而不落于抽象与空疏。
宇宙万象,赜然纷呈,然克就吾人体验所得,发现处处皆有机体统—之迹象可寻,诸如本体之统一、存在之统一,乃至价值之统一等等。
进而言之,此类纷披杂陈之统一体系,抑又感应交织,重重无尽,如光之相网,如水之浸润,相与洽而俱化,形成一在本质上彼是相因、交融互摄、旁通统贯之广大和谐系统。
”⑦这里所说的“机体主义”也即“生命主义”,以此理念观照中国古代文体论,当会有更深的领悟。
二我们还应注意到,中国古代文体论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辨体”理论。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曾根据不同标准将“辨体”分为五类,以此为基础,并综合其他文论著作中的辨体论,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种:其一可称为文类文体的辨析。
这类辨体所得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各种文章类别,古人常常称之为“诗体”、“赋体”、“词体”等。
其中一些文类文体还可作更细的划分,如诗体又可分为古体和近体,古体又可再分为四言古体、五言古体等,近体又可再分为五言律体、七言律体等。
这种辨体论中的“文体”(或“体”)范畴,学界一般解释为“体裁”。
其二是严羽所谓的“以时而论”的辨体形式,如建安体、太康体、元嘉体、永明体等。
其三是严羽所谓的“以人而论”的辨体形式,如苏李体、徐庾体、少陵体、山谷体等。
其四可称为“以派而论”的辨体形式,如元白体、西崑体、太学体等。
其五可称为“以品而论”的辨体形式,如形似体、质气体、情理体、飞动体、婉转体等(见《文镜秘府论》“十体”)。
其六是以写作技巧为标准的辨体,如五韵体、五平体、五仄体、失粘体等(见明杨良弼《作诗体要》)。
在这几种较大的辨体论之外,还有效汉武帝与群臣所赋之诗的“柏梁体”,效《文选》所选之诗的“选体”,效南朝徐陵编《玉台集》之诗的“玉台体”,效韩艳情诗而有“香奁体”,效梁简文帝诗而有“宫体”,等等。
这些辨体论中的“文体”或“体”范畴,学界一般解释为“风格”。
但问题是:第一,“体裁”与“风格”这一流行的二分释义是否准确反映了各种辨体论中的“体”范畴的基本内涵?倘若不是,这些“体”范畴的内涵是否具有某种统一性?是否具有“文章整体”这一基本规定性?第二,除了“文章整体”这一基本规定性之外,辨体论还反映了文体的哪些属性?这些属性与“文章整体”这一属性之间又是什么关系?首先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各种形式辨体中“体”范畴的涵义并不适合作截然两分的解释。
从逻辑上看,这些不同形式的“辨体”,实为从不同角度、根据不同标准对文体所作的分类;而在作为所有文体总称的“体”概念与作为各类文体名称的“XX体”概念之间,乃是一种“属概念”和“种概念”的关系。
显然,在众多表示各类文体的“XX体”等种概念中,作为属概念的“体”本身并无差异,不同的只是对“体”的限定和修饰。
那么,上述各种形式“辨体”中的“体”范畴是否都含有“文章整体”之义呢?首先,古代文体范畴最基本的内涵乃是指文章的整体存在,在上述各种形式的“辨体”中,“体”范畴所表示的对象并未因为辨体标准的不同而改变,因此其中的“体”理应仍然具有“文章整体”这一基本规定性。
其次,就文类文体的辨析来说,其分类所得即为一系列具体的文章类型,每一种文章类型,无论所含文章数量是多是少,都应该是一个整体存在。
古人在辨析文类文体时,始终着眼于各类文章整体的特征和构成,这一点可以从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刘勰的《文心雕龙》、吴讷的《文章辨体序说》等著作中看出来。
尽管这些论著在描述每种文类文体时各有侧重,但从整体上看则论及了包括文章内容和形式在内的各种因素⑧。
第三,尤需指出的是,学界将上述第二种以下的各种“辨体”中的“体”范畴解释为“风格”并不准确,不仅与上文的逻辑分析不合,更重要的是与古代文体论的文献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