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
1977年第30届世界卫生大会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Health for All by the Year 2000,HFA)”的战略目标;
1978年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联合召开会议明确提出:“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PHC)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基本策略和途径;
1988年41届世界卫生大会再次声明,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将作为2000年以前及以后年代的一项永久性目标。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基本含义
①人们在工作和生活场所都能保持健康;
②人们将运用更有效的办法去预防疾病,减轻疾病或伤残带来的痛苦,并且通过更好的途径进入成年、老年,最后安乐地死去;
③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均匀地分配一切卫生资源;
④所有个人和家庭,通过自身充分地参与,将享受到初级卫生保健;
⑤人们将懂得自己有力量摆脱可以避免的疾病,赢得健康,并且明白疾病不是不可避免的。

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
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是应用切实可行、学术可靠又受社会欢迎的方法和技术,并通过社区的个人和家庭积极参与而达到普及,其费用也是社区和国家依靠自力更生原则精神能够负担的一种基本的卫生保健形式。

疾病的三级预防
21世纪我国以控制传染病为主的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以控制慢性病为主的第二次卫生革命提前到来,面临着防制传染病和慢性病防治的双重任务。

一、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又称病因预防,主要是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采取措施,也是预防疾病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WHO提出的人类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是一级预防的基本原则,它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是通过创造促进健康的环境使人们避免或减少对致病因子的暴露,改变机体的易感性,保护健康人免于发病。

可采取以下形式达到健康促进的目的。

1.健康教育健康教育(health ducation)是一项通过传播媒介和行为干预,促使人们自愿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避免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达到促进健康目的。

2.自我保健自我保健是指个人在发病前就进行干预以促进健康,增强机体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一般说,自我保健是个人为其本人或家庭利益所采取的大量有利于健康的行为。

此外,不性乱、远离毒品等也很重要。

3.环境保护和监测环境保护是健康促进的重要措施,旨在保证人们生活和生产环境的空气、水、土壤不受“工业三废”即废气、废水、废渣和“生活三废”即粪便、污水、垃圾,以及农药、化肥等的污染。

避免环境污染和职业暴露对健康造成的危害。

(二)健康保护
健康保护是对有明确病因(危险因素)或具备特异预防手段的疾病所采取的措施,在预防和消除病因上起主要作用。

一、一级预防
开展一级预防常采用双向策略(two pronged strategy),即把对整个人群的普遍预防和对高危
人群的重点预防结合起来,二者相互补充,可以提高效率。

前者称为全人群策略(population strategy)旨在降低整个人群对疾病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它是通过健康促进实现的;后者称为高危策略(high risk strategy)旨在消除具有某些疾病的危险因素人群的特殊暴露,它是通过健康保护实现的。

二、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三、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又称临床预防。

三级预防可以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

主要是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措施。

疾病监测
疾病监测(surveillance of disease)是公共卫生监测(public health surveillance)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疾病监测的概念
疾病监测是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上报和反馈,传达给所有应当知道的人,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二)疾病监测的几个概念
1.被动监测与主动监测
下级单位常规上报监测数据和资料,而上级单位被动接收,称为被动监测(passive surveillance)。

根据特殊需要,上级单位亲自调查收集或者要求下级单位严格按照规定收集资料,称为主动监测(active surveillance)。

2.常规报告与哨点监测
常规报告指国家和地方的常规报告系统,如我国的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其漏报率高和监测质量低是不可避免的。

3.实际病例与监测病例
在大规模的疾病监测中,要确定一个统一的、可操作性强的临床诊断标准来观察疾病的动态分布,这样确定的病例称为监测病例。

4.直接指标与间接指标
监测得到的发病数、死亡数、发病率、死亡率等称为监测的直接指标。

个别情况下,监测的直接指标不易获得,如对每一个流感病例都给以确诊常很困难,而且流感死亡与肺炎死亡有时难以分清,美国长期以来用“流感和肺炎的死亡”作为监测流感疫情的间接指标。

5.静态人群与动态人群
静态人群(fixed population)是指在研究过程中无人口迁出和迁入的人群。

在疾病监测工作中,一个人口迁出迁入不多时,仍可视为静态人群;如果有频繁迁出、迁入,则称为动态人群(dynamic population)。

计算疾病频率指标时,静态人群采用平均人口数作分母,动态人群采用人时数做分母。

(三)疾病监测的种类
1.传染病监测
2.非传染病监测
3.其他公共卫生监测
疾病监测的内容和方法
1.信息资料的收集
2.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3.监测信息的交流及其反馈
我国的疾病监测系统
1.以人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
此类系统以人群为现场开展工作,如我国的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综合疾病监测网。

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的作用是从宏观上监测主要传染病病种的动态变化,并有传染病防治法作保障,是我国最基本、最主要的传染病监测系统。

2.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系统
该系统以医院为现场开展工作,主要是对医院内感染和病原菌耐药进行监测的系统以及出生缺陷监测系统。

我国有组织的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始于1986年,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牵头。

3.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
此类系统主要利用实验室方法对病原体或其它致病因素开展监测,例如,我国的流行性感冒监测系统,它不但开展常规的流感病毒的分离工作,而且有信息的上报、流通和反馈制度。

4.国家法定报告的传染病监测系统
这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传染病监测系统,主要从宏观上监测主要传染病的动态变化,并有法律或强制性的制度做保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