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试题及答案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并将英文字母填入括号内,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1、将温病分为新感与伏气两大类进行辨证施治的医著是:( C )A.《温热论》B.《温病条辨》C.《温热经纬》D.《温疫论》E.《湿热病篇》2、五行相生的顺序是 ( B )A. 火、木、土、金、水B.木、火、土、金、水C. 金、火、木、土、水D. 火、木、金、水、土3、“实”的含义主要是指( D )A、阳邪中人B、阴寒内盛C、体质壮实D、邪气盛实4、以下哪一项与心有关( A )A、开窍于舌B、开窍于耳C、开窍于目D、开窍于唇5、属于阴虚症状的是( C )A、自汗B、气短C、盗汗D、水肿6、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C )A、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B、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能满C、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D、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7、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的共见证是( D )。
A、心烦 B.舌淡 C、盗汗 D、失眠8、下列哪项不属内真寒外假热证( D )A、真寒假热证B、阴盛格阳证 C.、戴阳证 D、阳盛格阴证9、藏象学说以 ( A ) 为中心A、五脏B、六腑C、脏腑D、以上都是10、七情致病,最易损伤的内脏是( D )A、心肝肾B、肺脾肾C、肝脾肾D、心肝脾11、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的是( A )A、津液B、气血C、肾精D、肝血12、“用热远热”是指( A )A、因时制宜B、因地制宜C、因人制宜D、以上都是13、具有调节女子月经、男子排精功能的两脏是( C )A、心与肺B、心与肾C、肾与肝D、肝与脾14、气血两虚证的舌象是( A )A、舌体淡瘦B、舌淡齿痕C、舌尖芒刺D、舌暗瘀点15、不属于津液范畴的是( C )A、胃液B、肠液C、血液D、泪液16、下列各项,不属“八法”范畴的是( C )A、吐法B、和法C、攻法D、温法17、下列各项中,属于母病及子的是( A )A、肺病及肾B、肝病及肾C、肺病及心D、心病及肝18、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属于( D )A、反佐药B、引经药C、佐制药D、佐助药19、人体之气的运动,称作( A )A、气机B、气化C、升降出入D、气机调畅20. 主要与正气的强弱有关的是( C )A、居住的地域条件B、工作环境C、精神状态D、以上均非21、与气的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 A )A、肺肾B、肝肾C、肺脾D、肺肝22、以下哪一项属脾的功能之一( D )A、调达情志B、促生长发育和生殖C、调节生殖机能D、主运化23、五志归属中脾主( C )A、怒B、喜C、思D、忧24、可致首如裹的邪气是:( D )A、风B、寒C、暑D、湿25、人生来就有的基本面色,称( A )A、主色B、客色C、常色D、善色26、表证与里证的区别点,错误的是( B )A、表证病程一般较短,里证病程一般较长B、表证一般恶寒为主,里证一般发热为主C、表证病情一般较轻,里证病情一般较重D、表证一般舌苔薄,里证一般舌苔多有变化27、历史上对内科比较重视,并且规定了各科人员之间比例关系的朝代是 (B )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28.创立“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B )A.薛已B.陈无择C.董汲D.葛可久29、同病异治的实质是( B )A、证同治异B、证异治异C、病同治异D、证异治同30、情志郁结不舒所致胸痛的特点是:( D )A、胸背彻痛B、胸痛喘促C、胸痛咳血D、胸痛走窜31、体倦多汗容易感冒是因为(C)A、肺阴不足B、肺气失宣C、肺气虚弱D、脾虚及肺32、元气运行的主要通道是(C)A、十二经脉B、血脉C、三焦D、肝33、大出血可导致( C )A、气虚B、气逆C、气脱D、气滞34、寒性凝滞,从而出现各种疼痛症状,其机理是( D )A、气机收敛,腠理闭塞B、耗气伤津,不能濡养C、为有行之邪,阻滞气机D、经脉气血凝结阻滞35、饮在膈上,见咳嗽气逆不得平卧,面部浮肿,称为( D )。
A、溢饮B、痰饮C、悬饮D、支饮36、淡白舌不会见于下列哪项( C )A、大失血后B、久病C、瘀血阻滞D、水湿内停37、舌质嫩红,少苔或无苔多为( A )A、阴虚内热B、心脾两虚C、气血不足D、肝胆湿热38、下列哪一种脉象不属于浮脉类( A )A、弱脉B、濡脉C、散脉D、洪脉39、证见午后潮热,盗汗,颧红,咽干,手足心热,小便短黄,舌红少苔,脉细数,属( B )A、血虚证B、阴虚证C、热证D、津液不足证40、下列哪项治则体现了中医学的预防思想:( B )A、治病求本B、治疗未病C、扶正祛邪D、调整阴阳41、药物无味中“甘”具有的作用下列哪一项除外( C )A、补益B、调和C、收敛D、缓急42、下列哪一味药与乌头相反( D )A、细辛B、芫花C、丁香D、半夏43、患者见心烦失眠,心悸健忘,头晕耳鸣,咽干,腰膝酸软,多梦遗精,潮热盗汗,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证属( A )A、心肾不交B、心肾阳虚C、心脾两虚D、肝肾阴虚44、骨度分寸法最早见于:( A )A、《内经》B、《难经》C、《甲乙经》D、《千金方》45.大椎的取穴法为:( D )A、活动标志取穴法B、肌性标志取穴法C、骨度折量取穴法D、骨性标志取穴法46、针灸学的理论基础是:( D )A、阴阳学说B、五行学说C、脏象学说D、经络学说47、十二经循行中,阴经与阴经的交接部位是:( A )A胸部 B、腹部 C、头面部 D、四肢末端48、与脏腑无连属关系,与足少阴肾经并而上行,称“十二经之海”的经脉的是(C )A、任脉B、督脉C、冲脉D、阴跷脉49、颈后皮肤初起如粟米样丘疹,继而增大坚硬,肿胀作痛,脓头多个,状如蜂窝,诊断应为(C )A、疔B、痈C、有头疽D、发50、肿疡溃后脓水稀少,坚肿不消,身热乏力,面色少华,脉数乏力,治宜( D)A、内托法B、补法C、透脓法D、补托法《中医学基础》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A.手厥阴经B.足少阳经C.足厥阴经D.手少阴经2.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A.寒与热B.上与下C.动与静D.邪与正3.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误的? ()A.木为水之子B.水为火之所不胜C.火为土之母D.金为木之所胜4.《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A.五脏B.六腑C.奇恒之腑D.脏腑5.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肺主气,司呼吸B.肺主升清C.肺主通调水道D.肺主治节6.脾统血的含义是()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B.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量的作用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D.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7.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要是()A.心阳B.肺气C.脾气D.肾阳8.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A.脉B.筋C.髓D.骨9.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 ()A.风邪B.寒邪C.暑邪D.燥邪10.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A.阴盛慎用寒药B.阳虚慎用寒药C.冬季慎用寒药D.假寒慎用寒药11.能产生天癸的物质是()A.水谷精微B.肾精C.冲任气血D.命门之火12.五行中土的特性是()A.生发、柔和B.阳热、上炎C.长养、化育D.清静、收杀13.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A.肝的疏泄作用B.肺的宣发肃降作用C.膀胱的气化作用D.肾的气化作用14.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A.气滞B.气逆C.气不降D.气脱15.分布于面颊部的经脉是()A.足阳明胃经B.足少阳胆经C.手少阳三焦经D.手太阳小肠经16.湿邪致病往往缠绵难愈,是由于()A.湿为阴邪B.湿性重浊C.湿性粘滞D.湿性趋下17.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其中最清稀的是()A.痰B.饮C.水D.湿18.对津液不具有直接固摄作用的是()A.肝B.肺C.脾D.肾19.孙络是指()A.十五别络B.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C.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D.十二皮部的络脉20.由于暑性升散,故致病可见()A.易伤人体上部及肌表B.易生风动血C.易耗气伤津D.易为阳热症状21.能调节十二经气血,主生殖功能的经脉是()A.督脉B.带脉C.任脉D.冲脉22.心悸不安,精神涣散,多由下列何种因素引起? ()A.喜伤心B.怒伤肝C.思伤脾D.悲伤肺23.形成阴疽流注的病因多为()A.暑邪B.热邪C.痰饮D.瘀血24.脾病面色黄,见何种脉时为逆()A.浮脉B.洪脉C.弦脉D.缓脉25.肺的生理特性是()A.喜润恶燥B.不耐寒热C.体阴用阳D.喜燥恶湿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是。
2.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3.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以为主宰,为中心的整体;同时认为人和以及有密切联系,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4.人身之“三宝”中,精为 ,气为 ,神为。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7分)1.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概括。
()2.中医认识治疗疾病,着眼于辨证而不辨病。
()3.个人社会地位的改变对健康造成的影响也属于整体观念的范畴。
()4.中医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首先着眼于整体。
()5.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说。
()6.秦医医和提出了“六气病源说”。
()7.人身之“三宝”即精、气、神。
()四、名词术语解(每题2分,共10分)1.中医学2.整体观念3.因人制宜4. 辨证论治5. 同病异治五、简答题(每题7分,共14分)1.何谓中医学理论体系?其特征是什么?2. 简述辨证的具体内容。
六、论述题(9分)病、症、证的含义有何不同?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中医基础理论(专科)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D3.D4.A5.B6.C7.D8.B9.D10.C11.B12.C13.D14.B15.D16.C17.C18.A19.C20.C21.D22.A23.C24.C25.B二、填空题1.《脉经》2.整体观念辨证论治3. 心五脏自然界社会环境4. 基础动力主宰三、判断题1.×2.×3.√4.√5.√6.√7.√四.名词解释1.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2.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整体观念又叫统一整体观,即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3.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叫“因人制宜”。
4. 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论治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