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一、名词解释1、社会利益和谐论: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利益和谐,是相对而言的,它并非指各主体的利益分毫不差的完全一致,而是指它们在追求各自利益的过程中,利益取向具有一致性,各自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能够并行不悖,某一主体实现自我利益的行为并不干扰或阻碍其它主体利益的实现。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托马斯·阿奎那、亚当·斯密、巴师夏。
2、教会税:又称为宗教税,是对教会成员征收的一种税。
由于与宗教有着密切联系,在各国的税法体系中往往显得很独特,目前主要存在于部分欧洲基督教新教国家,如德国、瑞士及瑞典、芬兰等北欧国家。
在德国、瑞士、奥地利,由于政府与天主教和新教教会签的条约有教会税。
教会税是所得税的百分之九左右。
而且,在弥撒可以捐款。
别教会的会员通常自愿地付款。
别的欧洲国没有教会税。
例如,因为法国没有教会税,法国人只自愿地捐款,所以法国的教会很贫穷的。
3、政治自由:指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自由地发表意见、表达政治意愿的自由。
它通常表现为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但都必须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自由要受法律的制约,自由只能做法律允许的事情,超越法律许可的范围,就是违法行为,就要受到法律的限制或制裁。
4、排他性利益:是指一种利益只能被某一特定的主体来占有或消费。
排他性利益通常与对抗性(rivalry)联系在一起,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或团体来享有或消费这一利益时就会发生零和性的对抗,一方所得即为另一方所失,某一民族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是建立在排斥其它民族利益的基础上的。
排他性利益最典型的例子是国际关系领域国家主权属下的自然资源,根据国际法的原则,它只能由当事国来开发、管辖,其他国家不能干预。
5、应然:人们在追求世界的理性时,根据一定的标准来评判事物,探究事物应该如何,从而使人的主观努力趋向于某种特定的价值目标,即“求善”。
应然的意蕴是阐述事物依据其自身的特性应该是什么或者应该怎样,使人们基于理性对事物本身满足人类的客观需求的应有状态的判断。
6、实然:人们在追求世界的理性时,追求的是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探究事物是什么,即“求真”。
实然的意蕴是描述事物性征的各种现实表现以及事物的实际存在状态,是关于事实的判断。
7、宗教信仰自由: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即有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它是全面完整的政策。
8、三自教会:三自教会又称为三自爱国教会,特指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及其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不受国外教会的管理和干预的自治、自养、自传的中国基督教教会。
三自教会接受国家宗教事务管理局的管辖,中国的教会不再从属于罗马教庭和国外的基督教教,是中国唯一合法的基督信仰教会,其他任何形式的基督教会都是违法的。
目前全国性的三自爱国教会组织,基督新教有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以及中国基督教协会(通常合成“全国两会”);天主教有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中国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和中国天主教主教团(即“两会一团”)。
9、三自原则: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政府成立以后,中国的天主教和基督新教组织在中国共产党政府的影响下,改造旧教会,新的教会以“独立自主、自办教会”为方针,也可称作“三自”原则。
三自,即“自治、自养、自传”。
自治:指教会内部事务独立于国外宗教团体之外,同意接受本国宗教事务管理局的管辖自养:指教会的经济事务独立于国外政府财政和国外宗教团体之外自传:指完全由本国教会的传道人传教和本国教会的传道人负责解释教义10、拉斯特法里教:伊斯兰教神秘主义派别或组织的统称。
因坚持俭朴、虔敬的宗教生活而形成。
是20世纪30年代起自牙买加兴起的一个黑人基督教宗教运动。
该运动信徒相信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是上帝在现代的转世,是圣经中预言的弥赛亚重临人间。
其教义体现了中美洲牙买加黑人在摆脱身体的束缚后,自我意识觉醒,开始摆脱精神上的枷锁,其信徒用黑人至高无上来瓦解白人至高无上,用极端对抗极端,用不平等来诉求不平等,以多元神学颠覆西方人所强加的殖民学说。
11、相对剥夺:在社会的动态发展变迁过程中,当个体或群体将自身的处境与其参照的其他个体或群体比较并发现自己处于劣势地位时,就会感到自身受到了剥夺,这种剥夺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即使个体或群体本身的处境相对于以前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如果这种改善的程度等于或是小于被参照的其他的个体或群体的改善程度,相对剥削感也会产生。
这种相对剥削感会影响个体或群体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可能会导致自卑、压抑、排斥、抵触甚至暴力行为。
二、辨析题1、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辩:这句话是片面、不全面的。
析:(1)马克思关于宗教有一句名言——宗教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苦难的抗议,宗教是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状态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列宁是如实转述了“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句话的,可是中文版的《列宁全集》却把这句话译为“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而之后又在竞相摘引中加入了“烟”,几字之差,却把马克思的原意给修改了,许多年来对于宗教的性质、功能,看法上偏颇也产生了。
“鸦片论”的适用范围主要是指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条件下的宗教,而不应指一切社会条件的宗教。
(2)马克思是生活在19世纪的欧洲的,鸦片本是一种比较昂贵的镇痛剂,而他对宗教的比喻也正是说宗教是一种镇痛剂,类似鸦片酊、止痛片等,但这种镇痛剂多是对症不对因的,治标不治本,马克思对鸦片的态度并不是全盘的否定,而是一种全面态度。
但人们把宗教翻译成麻醉人民的鸦片或是鸦片烟,它就成了毒品,等同于老百姓心目中的大烟土,对鸦片进行了全盘的否定(3)宗教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当然是错误的,但问题不在于人们信教的表象,而在于为什么信教的本质,即宗教是人们面对一时无法或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侵袭干扰时,为摆脱身体或是精神上的痛苦困惑而使用的一种“代价昂贵的镇痛剂”。
(4)宗教具有群众性、复杂性、长期性、民族性和国际性的特点,我们应当对宗教持一种全面的发展的观点,要认识到宗教对于不同的时代、对于不同的群体和个人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意义。
在承认宗教对人民的反抗意识起着麻痹作用的同时,也要承认其积极作用的存在。
如宗教在阶级社会的历史上比较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统治,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但对于历史上被压迫的人民和进步阶层则更多的起着消极作用。
要认识到,在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阶级对抗社会中,宗教主要表现为剥削阶级麻痹人民的鸦片;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则直接表现为信教群众的世界观问题。
当今的中国,应当坚持继续实行有力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最大程度上的发挥宗教人士的积极作用和宗教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的积极促进作用。
2、马克思主义与马列主义辩:马克思主义不等于马列主义,马列主义是列宁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
析:(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是总的思想大纲。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它包含了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一词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总称在马克思在世时已经出现。
(2)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简称马列主义或马列,严格地说是指由列宁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
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是一种思想体系,与之相似的还有我国的毛泽东思想等。
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制定了关于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
他总结了苏维埃俄国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
许多不同的政治团体都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词汇,并宣称以此作为理论体系的支撑,绝大多数共产党仍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尊为基本的意识形态。
(3)这些理论只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所提出来的理论;各个国家必须要结合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之;这些主义只是纲领性的指导理论而绝不是教条;并且它也必将根据时间的推移、环境的改变等等因素需要及时的发展、补充与继续进一步的完善。
三、简答题1、越南、古巴社会主义政党处理宗教问题的政策越南:(1)政策历程:1945——1975年南北统一前,越共实行积极的宗教政策,尽力吸收宗教人士进入其阵营;1975年——1986年同意后革新前,越共实行反宗教运动;1986年革新开放后,越共实行解冻和渐趋积极地宗教政策。
(2)革新开放后,A、越共认为宗教是长期存在的事务,信仰和宗教是一部分人民的精神需要,宗教提倡的道德与新社会的建设有许多共同点;B、要克服对宗教信徒的狭隘态度、偏见和歧视,要禁止和制止破坏民族独立和团结的宗教活动,也要反对对宗教信仰自由的任何侵犯,要反对对宗教信徒行使公民权利的阻碍;越南共产党提倡无神论,但并不排斥党员信教。
越南共产党员可以自C、由参加各种宗教活动,越南人在申请加入越共时无须放弃自己的宗教信仰,前提是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和《党章》各项规定。
此外,越共也积极在宗教信徒、专职僧侣和教会人士中发展共产党员。
古巴:(1)坚持无神论,坚决实行强烈的无神论,驱逐教徒、关闭天主教学校、废除圣诞节等,但这引起了古巴政教关系持续紧张了数十年。
(2)然而在现实层面,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宗教对古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都具有重大印象。
宗教的社会影响广泛,很大部分古巴人受过天主教的洗礼;部分教徒在国家革命和建设中发挥过积极作用;20世纪60年代以来,古巴天主教也开始改变对古共政府的态度,表示拥护政府,谴责美对古巴的封锁和造成的国家困境,此后古巴政府和天主教会的关系逐渐缓和。
各国共产党处理宗教问题的一些经验启示:(1)通过“依法治教”,消除社会和谐的隐患。
(2)以宗教扩大执政党的社会基础,增强社会团结和凝聚力。
(3)以党的思想观念与宗教教义感化大众,促进社会和谐。
(4)以宗教抵御外部的和平演变,促进国内的社会稳定。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需要与时俱进,结合中国国情全面准确地看待“鸦片论”。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一论断是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对欧洲宗教的分析和批判,表明了马克思对宗教的基本态度和看法,揭示了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的一般特点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