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正手拉前冲弧圈球的不同流派 随着乒乓球技术的发展

关于正手拉前冲弧圈球的不同流派 随着乒乓球技术的发展

关于正手拉前冲弧圈球的不同流派随着乒乓球技术的发展,现在正手拉前冲弧圈球的技术动作出现了不少的分化,同样的技术动作,各省市队的技术特点都略有不同。

我到湖北市体工大队去打球。

发现他们的拉球方法,已与乒乓球教学书籍讲述的拉法有所创新,我们传统的弧圈球拉法是:上臂带动前臂,站位在中台前后,手臂伸展接近直线,手腕微屈,引拍到身体右后方在来球的高点期,拍面前倾稍大,球拍面对出球方向,击球中上部,腰髋左转,在上臂带动下,前臂加速向前,并略带向上发力。

(摘自打好乒乓球教学片)刘国正就是这种拉法的典型代表。

第二种分化拉法是像孔令辉一样的,手腕稍内收,站位在中台,击球的中上部略右侧上方,磨擦得更薄,手臂的发力柔合。

增大了转腰带动下的前臂的内收摆动发力,减少了上臂的摆动。

这种拉法的优点是回球稳定性高,动作小摆速快,将小臂挥摆方向略作改变,即可回球到对方很大角度,且右方大角度来球,靠手腕的内勾,很容易让球回到对方左边线大角度。

缺点是暴冲不太好。

因为发力都是以前臂为主,上臂用得少。

所以快而转,但球不太冲,力量速度出不来。

第三种是高个选手使用的。

典型代表王励勤。

这种拉法将两脚站位间距更开,蹲得更深,重心更低,将上臂与身体的角度,前臂与上臂的角度全部打开。

离球点在身体右侧方更远。

以两腿蹬地,上臂带动前臂向前大力挥摆发力为主。

这种拉法优点是即有速度又有旋转,力量大,适合中远台的连续对拉及近台出台球的暴冲。

缺点是对台内球及急下旋球的处理上易下网,不好掌握。

第四种拉法就是我看到目前湖北省队使用的拉法,以前臂向后伸展引拍,引拍要略高一些,手腕外展,以两腿蹬地转动跨部,手腕放松,前臂用暴发力向前摆动发力为主,在身体右侧更靠前的点来触球的上升前期,遇强烈下旋球,将手腕外展的角度略小一些。

加些摩擦,球就可起来,遇不转或上旋,可稍作变化改为攻球动作,动作基本与这种拉的动作一样,只将手腕外展角度调整到垂直于球网,这样击打非常有力。

这样拉法的优点是速度非常快。

是速度与旋转的,拉与打的结合体。

动作小速度快,力量暴。

(这方面技术是请教了oc-wrb朋友,在此表示感谢)它附合现在乒乓球发展趋势--高速与高旋转。

拉球的方法虽说也是因各人的身体条件,技术风格而异。

但一种先进的技术总有可借鉴之处,我们可借鉴它的优点来完善改进自己的技术动作。

记得中国在几十年前直板快攻是凌烈无比的。

但中国还是借鉴了日本人的弧圈球来发展成为中国式的弧快打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才得以保持中国乒乓球的常盛不衰。

[/color]。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