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总结得失的好方法

总结得失的好方法

总结得失的好方法
——浅谈怎样写好物理教学后记
写教学后记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一个必要环节。

教学过程应该包括课前准备设计、课堂讲授、以及课后总结和反思等主要环节。

很多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前的准备和设计,以及课堂知识的传授,能做到课前深思熟虑、精心设计、运筹帷幄,但往往忽视课后的反思和总结。

事实上任何一位教师,即使写了一份最详尽的教案,在被付于教学实践之后,总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新问题。

因为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即兴体验总是不断变化着的,有些内容和问题在设计教案时是很难准确预料的,教学后记能及时地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地补充
在教案中。

这样既可以对本节课的教学作出正确的评价,又为下一节平行班的教学甚至下一轮的教学提供了一份感性
和理性相结合的第一手资料,还可以防止某些教学失误的重复出现。

即使某一节的教学失败了,通过课后的分析和总结,今天的教训也会变成明天的经验。

一节课结束后,当教师平心静气地来审视自己原来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评价时,必然会有新的感受和体会。

教师及时地对教学工作进行反思、检查、完善,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对于教学后记的内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课也应该有不同的后记内容。

从新课标的要求来讲,物理教学后记应该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去考虑。

一、从学生层面来考虑
1、总结学生主体的体现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紧紧围绕学生的中心地位开展教学工作。

因此,每一节课教师都应该分析本节课是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得怎样。

例如,“机械能守恒定律”一节课后我做了这样记录:设计的“铁球碰鼻”实验,将大铁球用绳子悬挂在教室天花板上,将铁球拉离平衡位臵,让铁球刚好碰到鼻子,然后释放铁球,铁球摆过去,又摆回朝学生“打”来时,学生一齐惊喊起来,被打的学生被固定住了无处可逃,也吓得叫起来,但铁球却在千钧一发之际荡回去了,学生顺利“脱险”。

这个实验把自然界的秘密(机械能守恒定律)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启发学生去揭开秘密。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气氛活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2、记录课堂中学生的有益见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会在学习中产生一些好的见解。

而这些见解会对以后的教育教学产生一定的帮助。

对这
些见解,我们可以作为教学后记记录下来,作为日后教学的有益借鉴。

例如,在讲电磁波反射问题时,有个学生提出这样的设想:红外线既然是一种电磁波,那就也会发生反射。

先把遥控器对准电视机,电视机就被打开或调换了频道,如果对着电视机以外的方向通常认为是不起作用的,但是不是可以借助于反射后的红外线来起到遥控的作用呢?他的这一问题提的非常好,给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也激发了其他同学思考的积极性,我鼓励大家回到家都做一做这个实验,当然我也做了,当下一次课的时候交流经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学们都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磁波表现的反射性有了深刻的印象,并且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究它的其它性能的热情。

课后我将其记录在教学后记中,成为日后的教学借鉴。

3、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

教师了解学生的疑难点,设法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困惑,也就突破了难点。

例如,在讲运动图象这一部分时,我做了这样的后记:给学生强调位移-时间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速度-时间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这样依据图象来判断速度和加速度是很方便的。

可是对学生来说最难的不是接受这一想法而是如何求图象的斜率,这里要着重解决的就是这一问题,需要给出直线与时间轴正向所成的角这一概念,另外
如果该角是个钝角怎样求它的正切值,如果在同一坐标系中给出两个不同的图象v-t或是s-t图象,怎样比较相应的加速度或是速度的大小,尤其是斜率为负值的情况。

掌握了这一点,以后再讲这一部分时就把重点放在教学生求斜率,尤其是钝角的斜率上,学生学会这一点也就学会了如何根据图象来判断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情况了。

4、记录学生在作业中反馈的信息
作业是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培养学习自觉性的过程。

将批改作业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写人教学后记,有利于日后备课中引起重视,并对教学加以适当的调整。

二、从教师层面来考虑
1、成功的教学经验
成功的教学经验体现了教学创造性的思维,也体现了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把握教材的能力以及恰当的方法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等。

具体包括:教学方法选择和应用合理,为培养学生的某种能力而适时变换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合理,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直接体现教学目标的实现;新课导入自然、恰当;教具准备充分,为讲解重点和突破难点而选用好的例题;能针对学生实际突破难点等。

例如,在讲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节后,我记录了这样几条: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找学生到讲台上做演示纸团下落的实验代替我
做,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更为活跃。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成功引导学生提出用打点计时器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的乐趣。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从打点计时器过渡到频闪照相,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小球自由落体时拍下的频闪照片,让学生利用前边讲过的推论“匀变速直线运动在连续相等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之差△X为一定值aT2”,自己通过计算来证明自由落体运动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并且还可以算出重力加速度g。

这样做既调动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加深了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认识,效果比直接告诉他们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明显好得多。

2、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

即使教师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熟悉教材并且精心备课,也难免会出现疏漏之处,课后往往会有不尽人意之处。

如果教师把课堂中出现的不足或一时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及时记录在教学后记中,然后进行认真的分析思考,就能促进今后的教学。

如在讲x-t图象后,我做了以下的后记:本节让学生自己先作图象,而后再来认识和理解图象,但是这两部分的衔接处处理得不太好,结果导致作图象的意义没有体现出来。

如果让学生们回想自己作图象的依据是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移,那么得出图象能反映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这个结论就很自
然了。

有了这一反思我在第二个班讲课时就调整成新的讲法,果然效果比前一个班好的多,大多数学生在画出图象后都可以自己总结出图象的物理意义。

3、记录教学中的突发灵感
如果在某节课上,教师突然想到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教师课后就应该以教学后记记录下来。

因为突发的灵感转瞬即逝,若不及时记录下来就会忘记,不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

教学后记的内容可以是教师对某一教学环节处理,可以是对某一教具或某种教学手段的应用,甚至是对某一教学点的理解,或者对某些学生反应的再认识。

它是一种对教学高水平和高层次的思考。

例如,在讲分子间的作用力时,我在教室拾起一个塑料桶,用一根细铁丝把桶悬挂在空中,向桶内慢慢注入水,使细铁丝张紧并处于临近断裂状态(但没有断),用打火机烧细铁丝到一定程度,只听“啪”一声,细铁丝断裂,塑料桶跌落。

这说明铁丝加热温度升高后,此处的铁丝内分子间距加大,分子引力减小,当分子引力不足以平衡桶内水的重力时,细铁丝断裂。

这个实验操作简单,却让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了分子间的作用力,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下课后,我立即记在教学后记中,并提醒自己在物理教学演示中尽可能多采用生活中的器具,既能变废为宝,又能体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