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文化之我见
——论俄罗斯文化的女性气质一切转瞬即逝\一切都是比喻和象征\无穷的目标\既然已经达到\这里是一切真理的禁地\永恒的女性\指引我们前进
——题记俄罗斯思想家别尔嘉耶夫在论述俄罗斯文化的特征时,曾指出:俄罗斯人犹如一个待字闺中的少女,时刻期待着一个强壮的伟男子来征服她。
俄罗斯人就其心性而言是女性化的。
这位白银时代的俄国哲人把这种特性称为“俄罗斯民族之魂的女性气质”他写道:“俄罗斯灵魂的巨大灾难......都在于向村妇性转化的隐形的消极性,在于男子气概的不足,在于向往出嫁,在于期望与另一个男人结婚。
”“俄罗斯人民并不需要感到自己是一个男人,它依然像一个新娘,在国家体制面前感到自己像一个女人,屈从于力量。
俄罗斯需要一场完全独特的世界性惨剧,需要一次日尔曼的傲慢自负引起的疯狂,促使俄罗斯认识自己,摆脱自己的消极性,在自己身上激发起男性力量和感到自己负有成就尘世伟大事业的使命”。
这话虽然偏激,但也不无道理。
从历史上来看,俄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关键点上,俄罗斯人都未曾表现出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相反,他们似乎时时处处甘于被动、受动而非施动、主动。
例如,据俄国历史学家谢索洛维约夫所说,早在基辅罗斯形成之前,苦于纷乱无主、血血亲仇杀不已的俄罗斯人,便向据说系海盗的瓦兰人求助,要求他们来“统治”和“管理”俄罗斯人。
俄罗斯人想象中的俄国文化之神是女性神祗,从19世纪到20世纪都是如此。
在俄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永恒的女性”观念的,是雅各伯麦。
他是一位善于以丰富的比喻阐释深刻神学理念的哲人。
他认为宇宙万物包括邪恶在内都是上
帝创造的。
人类应该信奉“上帝的智慧”即神智,而非“爱智慧”。
上帝是个超验的存在和万能的存在。
上帝用自己的本质创造了这个世界。
人所有的理性追求和社会驱动力都是一种思乡病,即人都想和上帝合为一体。
上帝和人都具有同样的愿望。
上帝自己也渴望和古老的东方神智索菲娅即“永恒女性”结合。
初人亚当处于与上帝完美结合状态时,即使没有性,他的精神也是完美的。
而人的另一半回归上帝,从而达到完美的雌雄同体状态。
索菲亚是神圣的超智慧的美丽迷人的永恒的处女。
后来,弗索洛维约夫进一步发展了索菲亚说,他在其绝笔之作《三次会面》中,对其索菲亚说的起源有过详尽的记述,第一次,是他年仅9岁时,当时还只是个小男孩的索洛维约夫站在教堂的拱门之下。
祈祷仪式正在进行,突然,一切都消失了。
在他眼前出现了非尘世的幻想:
你为金色的蔚蓝所弥漫
手捧着一束异国鲜花,
含着光辉的微笑,伫立在我的面前,
向我微微点头,转瞬间就消失在迷雾之中。
这是“永恒的女友”第一次向他现身。
索洛维约夫为了研究“印度诺斯替教和中世纪哲学”来到伦敦,此时,幻像第二次向他显现。
一个内心的声音对他说:“到埃及去吧”于是他匆匆结束在伦敦的工作,赶赴埃及。
他在开罗下榻于一家小旅馆。
一天晚上,他按照内心的提示,来到距开罗12俄里的沙漠里,遇到一群贝都因人。
这些人把他吓坏了,他以为见了鬼。
夜幕沉沉,野狼哀嚎。
索洛维约夫俯首在地:
我望见了一切,但这一切却凝集为一物——
一个美丽女性的影像......
一切一切都融进了这已影像里——
在我面前,在我心中——
只有一个你。
索洛维约夫的索菲亚学是一曲东方式的女性美的赞歌。
高雅,圣洁的女性,成为引导人类走出迷途的引路神。
象征创世纪的神智的索菲娅女神,是真善美的统一。
俄国人历来就有把美本体化,把真善美视为一体的倾向。
俄国历史上的费特、丘特切夫、以及“俄罗斯人中的俄罗斯人”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曾提出过“美拯救世界”的命题。
欧洲文学史上的但丁、歌德也否有过类似的主题。
在世界精神文化史上,始终存在着“日耳曼—浪漫主义的男性西方”和“斯拉夫—俄罗斯的女性东方”之间的斗争。
而在俄罗斯文化中,也有永恒女性的发展线索,它从莱蒙托夫到屠格涅夫直线发展而来。
莱蒙托夫是“天国之处女母亲”的歌手;丘特切夫是“大地恋人的歌手”;涅克拉索夫是“大地母亲的歌手”;屠格涅夫是“全世界永
恒女性的歌手”。
在俄国哲学家心目中,永恒女性既具有彼岸的神圣本质,也具有此案的属“现象”的本质。
索洛维约夫之后,以勃洛克和别雷为代表的象征派诗人奉索洛维约夫为自己的鼻祖和思想上的先驱,从而将“永恒女性”的思想引入诗歌领域,女性,以其优美的体态,纯洁的心灵,一再给才华横溢的俄国诗人以灵感,犹如但丁笔下的贝雅特丽齐,引导使人进入天国,与上天交通往来,互通声息。
真个白银时代的诗坛,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以“永恒女性”为标志的。
在苏联时期,“永恒女性”这一俄国文化母题,犹如一种民族文化基因,继续发挥着它无所不在的影响力。
大诗人帕斯捷尔纳克的代表作《日瓦戈医生》是一部诗体史诗,它通篇通过充满诗意的、泛着诗的灵光的诗学手法写成,总体布局就充满着诗意的象征性。
那么,它的象征究竟意有何指呢?美国文化名人埃德蒙威尔逊认为,小说主人公拉拉是俄国文化女神的象征,而三个主要男性日瓦格、帕沙、科马洛夫斯基为争夺这位文化女神的归属权而进行的历史冲突,就构成了全书的“枢纽”。
全书象征着俄国诗人对祖国文化的形象思维图腾。
拉拉即“大地—母亲”俄罗斯人的文化女神、精神家园的象征。
那么,俄国文化女神最终哪里去了呢?威尔逊认为是被“活埋了”。
书中说过,拉拉曾梦见自己被埋在土里,“左肋、右肩和右脚露出,左乳上长出一丛青草”。
日瓦格同女巫对话后也产生幻觉,看见利剑劈开拉拉的肩胛,“从她敞开的胸膛里一下子抖出了城市、街道、住宅和大地”。
这些隐喻着“凤凰涅槃”。
只要日瓦格的诗还在俄国人民
当中流传,拉拉也就永远活着。
它告诉人们:转眼即是几百年,
同样的云彩同样的山,
同样的溪流河水边,
悠悠岁月依然。
选择题:
1.东斯拉夫人。
2. 留里克王朝和罗曼诺夫王朝。
3.基里尔和梅福季兄弟。
4.1707.54。
5.237。
6.尤里〃多尔戈鲁基。
7.拿破仑。
8.14,7600多。
9.壮士歌。
10.无名氏,《伊戈尔远征记》。
11.10世纪
12.沙皇尼古拉二世。
13.普希金。
14.1917年11月
15.1961年,尤里〃加加林
16.69
17.1949年10月
18.罗蒙诺索夫,质量守恒定律。
19.《叶甫盖尼·奥涅金》,多余人。
20.多神教。
21.5月9日。
22.果戈里《钦差大臣》
23.联邦总统。
24.特列季亚科夫
25.《复活》
26. 圣诞节、复活节。
27.朱可夫
28.圣彼得堡,波罗的海
29.《贵族之家》、《父与子》、《前夜》、《处女地》。
30.金色翘翅双头鹰标志。
31.伏特加。
32.戈尔巴乔夫
33.契科夫
34.埃米塔什
35.面包和盐
36.2003年是300周年纪念。
37.黄金,批判现实主义。
38.1935年。
39. 15世纪末
40.1861年
41.共和制的民主联邦法制。
42.1941年6月22日
43.格林卡,《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44.套娃(玛特廖什卡)、霍赫洛姆工艺画等。
45.6月12日。
46.贝加尔。
47.第一位。
48.双数。
49.柴可夫斯基,《天鹅湖》、《叶甫盖尼·奥涅金》、《罗密欧与朱丽叶》
50.谢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