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城市道路立交
立体交叉的其他设计
收费站和收费广场 境观设计要点
互通式立交境观设计的目的是使立交造型美 观、视认性好,起到引导司机视线、保证行 车安全以及可观赏性的作用。
辅助设计要点
立交范围的排水设计 立交范围的照明设计 交通标志和标线
收费站
收费道路上立交的布置
一座立交以设一座收费站为宜。 在连接线上设收费站,连接线可设在任一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概述 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 立体交叉的形式选择 立体交叉主要组成部分的设计 立体交叉的其他设计
概述
立交---指两条道路(道路与道路、道路 与铁路、道路与其它通道)在不同高度 上相互交叉的连接方式。
立交是城市快速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建造立交的必要性及方案优化 立交的基本组成 立交的分类
投资情况,主管及有关部门的意见,设计、施工单 位技术条件等。
立交形式选择的步骤
确定立交的基本形式
首先选择立交的总体布局
如上跨或下穿式,完全互通或交织、部分互通,二、三 或四层,机动车、非机动车分行或混行,是否为收费道 路,是否考虑行人交通等等。
立交几何形状及结构的选择
在基本形式确定的基础上,通过仔细研究,对立 交的总体结构进行安排和匝道布置。
一般要求:
桥下净空要求:5.0、4.5、2.7、2.2、通航、泻洪。 桥面净空要求: 桥型结构应结合地形、材料供应、施工、使用经
济等条件综合考虑。 跨线土连续板、空心板、肋式板、连续梁桥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连续板、简支梁桥 斜腿式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
建造立交的必要性及方案优化
必要性:政治、工程(技术、经济)。
方案优化:
综合评定法
对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运筹学的层次分析法或模 糊数学的方法或二者的结合使用,通过各影响因素权重 的计算和综合分析比较,以寻求整体最优或较优的立交 方案,作为决策的依据。
技术经济比较法
直接计算各立交方案的经济、技术及使用指标值,逐项 进行对比分析,选出最佳立交方案。
立交的基本组成
立交的范围一般是指各相交道路出入口变 速渐变段顶点以内的正线和匝道的全部区域。 跨线桥(或地道):分上跨式、下穿式两种。 主(正)线:指两条相交道路的直行线。 匝道 出、入口 变速车道
立交的分类
按相交路线的跨越方式划分:
上跨式、下穿式、半上跨半下穿式
按交通功能划分:
变速车道的横断面:
由行车道、(路肩)路缘带组成。
变速车道的长度:
为加速或减速车道长度与渐变段长度之和
辅助车道设计
基本车道数: 车道平衡原则:
NC ≥ NF + NE – 1
NC--- 分流前或合流后的正线车道数; NF---分流后或合流前的正线车道数; NE---匝线车道数;
辅助车道
设计车速、舒适和安全性
与路段相同
线形标准:
因构造物对行车及视觉的影响,故应比路段更高。
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应保证有较好的行车视距条件,使司机能够 在足够远距离内判断立交的位置。
力求与路线正交且在直线段相交。 力求用较缓的纵坡。 注意主线的排水。 保证相交道路净空的要求。
跨线桥设计
一般应选择在地势平坦开阔、地质良好、拆迁较 少以及相交道路具有较高的平、纵线形指标处。
立交的间距:
应考虑能均匀地分散交通、能满足交织路段长度 的要求、满足交通标志和信号布置的需要及司机 操作顺适的要求等。
立体交叉的形式选择
选择的目的:
行车效率高、安全舒适 适应设计交通量和计算行车速度 满足车辆的转弯需要 与环境相协调
匝道的通行能力
主要受出入口处通行能力的控制,并受主线通行能 力、车道数、设计交通量等影响。
交织段的通行能力
主要与交织段的长度、行车速度、设计交通量有关。
匝道端部设计
出、入口设计
一般情况下设在主线行车道右侧,且主线与匝道路 面边缘用弧线连接,并用路面标线引导行驶方向。
变速车道设计 辅助车道设计
匝道设计
匝道的基本形式
左转匝道:环形匝道、定向式匝道、迂回式 匝道。
右转匝道:
匝道的设计依据 匝道的设计要点
匝道的横断面及超高 匝道平面线形设计 匝道纵断面线形设计 匝道平、纵面组合设计
匝道的设计依据
立交的等级
一、二、三级。
计算行车速度
宜接近临界车速。
设计交通量 通行能力
如路线结构物的布置,出入口的位置,匝道布置的象限, 内外匝道用整体或分离式,匝道的平、纵、横几何形状 及尺寸等
立体交叉主要组成部分的设计
主线线形 跨线桥 匝道设计 匝道端部设计
匝道端部是指匝道两端分别与正线相连接 的道口,它包括出入口、变速车道及辅助 车道。
主线线形设计
主线线形标准
在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城市快速道路的全长或较 长的路段内,必须保持一定基本车道数。同时在正 线与匝道的分、合流处必须保持车道数目的平衡, 二者之间是通过辅助车道来协调的。
变速车道设计
变速车道形式:
直接式---线形与行车道轨迹吻合,但起点不易 识别。
平行式---行车容易辨认,但车辆行驶轨迹呈反 向曲线,对行车不利。
选择时考虑的因素: 选择的步骤:
立交形式选择时考虑的因素
自然条件
地形、地质、水文、气候资料等。
环境条件
用地规划、土地利用与建筑设施现状、文物等。
交通条件
交通量及交通组成、设计通行能力、交通网现状及 规划、交通发展预测等。
道路条件
相交道路性质、等级、计算行车速度,收费体系等。
其他
禁止栽植区:
在立交合流点处,为保证司机的视线通畅,安全 合流,不能种树的区域。
缓冲栽植:
采用灌木,设在桥台和分流的地方。用来缩小视 野,间接引到司机降低车速或在车辆因分流不及 而失控时,缓和冲击、减少事故损失的栽植
诱导栽植:
采用小乔木,设在曲线的外侧。用来告知司机道 路线形的变化,引导司机视线的栽植。
象限,主要取决于地形、地物的限制,同 时考虑交通量的大小。
收费站
路障式是设在主线上;另一种是设在匝道 上。
收费站车道数依据交通量、服务时间和服 务水平确定。
收费广场
收费岛:
收费岛间车道宽度为3.0-4.0米之间; 收费岛宽度为2.0-2.2米; 收费岛长度为20-25米。
平面布置: 线形标准:
分离式、互通式(部分互通式、完全互通式)
按交通流线划分:
完全互通型、交织型、平交型
按收费方式划分:
收费式、不收费式
按交叉道路条数得分类:
三条、四条、多条
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
立交位置的选择:
在保证主线畅通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立交对地区 交通的分散和吸引作用、立交的设置条件、技术 上的合理性、经济上的可行性以及拟选立交的形 式等。
同主线(或同匝道连接线)
境观设计方法
坡面修饰(公路)
将匝道包围区域路堤边坡修饰成规则、圆滑和 接近于自然地形的形状。
绿化栽植(城市道路)
指示栽植: 缓冲栽植: 诱导栽植: 禁止栽植区: 其它空地可种花植草,城市立交也可按设计图
案摆放不同种类的盆花。
指示栽植:
采用乔木,设在环道和三角地带。用来为司机指 示位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