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5.热轧板卷缺陷(M) (2)(M01) 结疤 (3)(M02) 气泡 (5)(M03) 表面夹杂 (7)(M04) 分层 (9)(M05) 中心线缺陷 (10)(M06) 压入氧化铁皮 (11)(M07) 辊印 (14)(M08) 轧烂 (16)(M09) 压痕(压印、压坑) (18)(M10) 塔形 (20)(M11) 松卷 (22)(M12) 扁卷 (23)(M13) 瓢曲 (24)(M14) 波浪(中浪、双边、单边浪) (26)(M15) 镰刀弯 (28)(M16) 横折 (29)(M17) 折迭 (30)(M18) 折边 (32)(M19) 边裂 (33)(M20) 划伤 (35)(M21) 刮伤 (36)(M22) 剪切断面不良 (38)(M23) 纵切交叉卷 (39)(M24) 油污 (41)(M25) 撞伤 (42)(M26) 厚度不合 (44)(M27) 宽度不合 (46)(M28) 长度不合 (47)(M29) 凸度不合 (48)(M30) 楔形 (50)(M31) 切斜 (51)(M32) 冲裂 (52)5.热轧板卷缺陷(M)本章节收录了大量的热轧板卷的缺陷照片,并对每种缺陷的特征、产生原因与危害、预防消除方法、检查方法、判定等作了简要描述。
为我们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对于常见产品质量缺陷的判定、成因分析以及治理措施的制定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M01) 结疤图5-1-1图5-1-2a)缺陷特征附着在钢带表面,形状不规则翘起的金属薄片称结疤。
呈现叶状、羽状、条状、鱼鳞状、舌端状等。
结疤分为两种,一种是与钢的本体相连结,并折合到板面上不易脱落;另一种是与钢的本体没有连结,但粘合到板面上,易于脱落,脱落后形成较光滑的凹坑。
b)产生原因及危害产生原因:①板坯表面原有的结疤、重皮等缺陷未清理干净,轧后残留在钢带表面上;②板坯表面留有火焰清理后的残渣,经轧制压入钢带表面。
危害:导致后序加工使用过程中出现金属剥离或产生孔洞。
c)预防及消除方法加强板坯质量验收,发现板坯表面存在结疤和火焰清理后残渣应清理干净。
d)检查判断用肉眼检查;不允许存在结疤缺陷,对局部结疤缺陷,允许修磨或切除带有结疤部分带钢的方法消除,如结疤已脱落,则比照压痕缺陷处理。
(M02) 气泡图5-2-1 闭合气泡图5-2-2 开口气泡图5-2-3 开口气泡a)缺陷特征钢带表面无规律分布的圆形或椭圆形凸包缺陷称气泡。
其外缘较光滑,气泡轧破后,钢带表面出现破裂或起皮。
某些气泡不凸起,经平整后,表面光亮,剪切断面呈分层状。
b)产生原因及危害产生原因:①因脱氧不良、吹氩不当等导致板坯内部聚集过多气体;②板坯在炉时间长,皮下气泡暴露或聚集长大。
危害:可能导致后序加工使用过程中产生分层或焊接不良。
c)预防及消除方法①加强板坯质量验收,不使用气泡缺陷暴露的板坯;②严格按规程加热板坯,避免板坯在炉时间过长。
d)检查判断用肉眼检查;不允许存在气泡缺陷。
(M03) 表面夹杂图5-3-1图5-3-2a)缺陷特征板坯中的夹杂或夹渣经轧制后在钢带表面暴露的块状或长条状的夹杂缺陷称表面夹杂。
其颜色一般呈棕红色、黄褐色、灰白色或灰黑色。
b)产生原因及危害产生原因:板坯皮下夹杂轧后暴露或板坯原有的表面夹杂轧后残留在带钢表面。
危害:可能导致后序加工过程中产生孔洞、开裂、分层。
c)预防及消除方法加强板坯检查验收,不使用表面存在严重夹杂或夹渣的板坯。
d)检查判断用肉眼检查;钢带表面不允许存在夹杂缺陷。
对局部夹杂缺陷允许用修磨的方法清除,但不得超过标准规定的深度和范围。
(M04) 分层图5-4-1a)缺陷特征钢带断面出现连续或断续的线条状分离的现象称分层。
b)产生原因及危害产生原因:①板坯内部聚集过多的非金属夹杂或夹渣;②板坯内部存在严重的中心裂纹或中心疏松,经多道次轧制未能焊合。
危害:导致后续加工使用过程中出现分层或焊接不良;在冷轧轧制时可能断带。
c)预防及消除方法①加强炼钢冶炼、浇铸过程控制,提高钢质纯净度;②加强板坯质量验收,不使用存在严重中心裂纹或中心疏松的板坯。
d)检查判断用肉眼检查;不允许存在分层缺陷。
(M05) 中心线缺陷图5-5-1a)缺陷特征在钢带横断面的中心部位出现明显的连续或断续的细线状缺陷称中心线缺陷。
线条较轻,断断续续,肉眼可见的中心线缺陷称中心偏析I级;明显的连续的线条状,但未完全分开的中心线缺陷称中心偏析II级;明显开口状的中心线缺陷称分层。
b)产生原因及危害产生原因:连铸流道质量控制不良或铸坯冷却不良。
危害:可能导致顾客使用过程中出现分层,影响焊接质量。
c)预防及消除方法加强连铸流道质量和铸坯冷却控制。
检查及判断用肉眼检查;中心偏析I级允许存在;有中心偏析II级的产品不能用于汽车大梁等风险产品,但可用于其他产品。
(M06) 压入氧化铁皮图5-6-1 一次(炉生)氧化铁皮(压入)图5-6-2 二次氧化铁皮(轧制过程产生)图5-6-3 二次氧化铁皮(轧辊氧化膜脱落)a)缺陷特征热轧过程中氧化铁皮压入钢带表面形成的一种表面缺陷称压入氧化铁皮。
按其产生原因不同可分为炉生(一次)氧化铁皮、轧制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氧化铁皮或轧辊氧化膜脱落压入带钢表面形成的(二次)氧化铁皮。
b)产生原因及危害产生原因:①板坯表面存在严重纵裂纹;②板坯加热工艺或加热操作不当,导致炉生铁皮难以除尽;③高压除鳞水压力低、喷嘴堵塞等导致轧制过程中产生的氧化铁皮压入带钢表面;④轧制节奏过快、轧辊冷却不良等导致轧辊表面氧化膜脱落压入带钢表面。
危害:影响钢带表面质量和涂装效果。
c)预防及消除方法①加强板坯质量验收,表面存在严重纵裂纹的板坯应清理合格后使用;②合理制订板坯加热工艺,按规程要求加热板坯;③定期检查高压除鳞水系统设备,保证除鳞水压力,避免喷嘴堵塞;④合理控制轧制节奏,确保轧辊冷却效果,防止轧辊表面氧化膜脱落。
d)检查判断用肉眼检查;不允许存在压入氧化铁皮。
(M07) 辊印图5-7-1 前机架轧辊网纹图5-7-2 轧辊网纹a)缺陷特征钢带表面呈周期分布、外观形状不规则的凸凹缺陷称辊印。
b)产生原因及危害产生原因:辊子龟裂、局部掉肉,或表面粘有异物,使局部辊面呈凹、凸状,轧制或精整加工时,压入钢带表面形成凸凹缺陷。
危害:凸辊印可能导致后序轧制过程中产生折迭缺陷;凹辊印可能导致后序轧制过程中产生孔洞。
c)预防及消除方法①定期检查轧辊表面质量,发现辊子掉肉或粘有异物时及时处理;②轧制过程中出现卡钢、甩尾、轧烂等异常情况时,及时检查辊子表面质量,防止辊面损伤或异物粘附;③检查发现轧辊网纹时,立即停机检查轧辊表面质量。
d)检查判断用肉眼检查,根据辊印周期确定责任工序;允许存在轻微辊印,但其深度或高度不得超过标准规定的范围。
(M08) 轧烂图5-8-1图5-8-2a)缺陷特征带钢表面出现多层重叠或轧穿、撕裂等现象称轧烂。
b)产生原因及危害产生原因:①辊缝调整不当或辊型与来料板型配合不良,带钢延伸不均;②板坯局部加热温度不均或轧件温度不均;③精轧侧导板开口度设定不合理;④精轧过程中秒流量不匹配。
危害:轧制过程中断带,存在轧烂缺陷的钢板无法使用。
c)预防及消除方法合理配置轧辊辊型,注意辊缝调整;加强板坯加热温度控制,保证轧件温度均匀;合理设定精轧侧导板开口度;保持连轧过程中秒流量一致。
d)检查判断用肉眼检查;不允许存在轧烂缺陷。
(M09) 压痕(压印、压坑)图5-9-1a)缺陷特征钢带表面无周期性分布的凹凸印迹称压痕。
b)产生原因及危害产生原因:①异物压入,脱落后形成压坑;②卸卷小车托辊表面粘肉;③卷筒、卸卷小车部件松动;④吊运钢卷过程中机械损伤;⑤切边或剪板过程中带钢跑偏,飞边压入钢带。
危害:在后续加工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孔洞或断带。
c)预防及消除方法①防止异物压入;②加强卸卷小车托辊表面质量检查和修磨,定期更换托辊;③加强卷筒、卸卷小车点检,防止部件松动;④精心搬运钢卷,防止机械损伤;⑤防止带钢跑偏。
d)检查判断用肉眼检查;允许存在轻微压痕缺陷,但不得超过标准规定深度和范围。
(M10) 塔形图5-10-1图5-10-2 a)缺陷特征钢卷上下端不齐,外观呈塔状称塔形。
b)产生原因及危害产生原因:①助卷辊间隙调整不当;②夹送辊辊缝呈楔形;③带钢进卷取机时对中不良;④卷取张力设定不合理;⑤卷筒传动端磨损严重,回转时有较大的离心差;⑥带钢有较大的镰刀弯、楔形或板形不良。
危害:塔形严重的钢卷无法开卷使用。
c)预防及消除方法①加强助卷辊间隙调整;②保持夹送辊辊缝水平;③合理设定卷取机前侧导板,保持带钢对中;④合理设定卷取张力;⑤定期更换卷筒,防止卷筒严重磨损;⑥加强带钢板形控制。
d)检查判断用肉眼检查,用适当的工具测量塔形高度;允许存在轻微塔形,但塔形高度不得超过标准规定的范围。
图5-11-1a)缺陷特征钢卷未卷紧,层与层之间有明显间隙的现象称松卷。
b)产生原因及危害产生原因:①卷取张力设定不合理、卷取能力不足;②带钢存在严重浪形;③带钢卷取完毕,卷筒反转;④捆带未打紧、断带或卷冷钢。
危害:影响钢带包装和搬运,严重的松卷无法开卷使用。
c)预防及消除方法①合理设定卷取张力;②加强带钢板形控制,防止带钢产生严重浪形;③防止卷筒反转;④选用强度高的捆带。
d)检查判断用肉眼检查,用卷尺测量钢卷外径;允许存在轻微松卷,但钢带外径不得超过标准规定的范围。
图5-12-1a)缺陷特征钢卷呈椭圆形的现象称扁卷。
b)产生原因及危害产生原因:①钢卷在搬运过程中,承受过大的冲击;②钢卷卷取张力偏低,卧卷堆放或多层堆放钢卷。
危害:影响钢卷包装和搬运,严重的扁卷无法开卷使用。
c)预防及消除方法①精心搬运钢卷;②合理设定卷取张力,控制卧卷堆放的层数,必要时采用立卷堆放。
d)检查判断用肉眼检查,用卷尺测量钢卷内、外径;允许存在轻微扁卷,但钢卷最小内径和最大外径不得超过标准规定的范围。
图5-13-1图5-13-2a)缺陷特征钢板的纵横部分同时在同一个方向出现翘起的现象称瓢曲。
b)产生原因及危害产生原因:①带钢轧制过程变形不均;②轧制计划编排不合理,在一个轧辊周期内集中轧制窄规格带钢后又集中轧宽规格带钢;③层流冷却不均;④精整生产时,矫直机压下设定不良或压力辊、矫直辊磨损严重;⑤钢板堆放不当。
危害:影响钢板外观形象,严重时可能导致后工序无法加工使用。
c)预防及消除方法①合理配置辊型,保持带钢变形均匀;②合理编排轧制计划;③控制好层流冷却;④加强矫直机压下设定,定期更换压力辊、矫直辊;⑤钢板堆放应平直。
d)检查判断用肉眼检查,用适当工具测量钢带不平度;允许存在轻微瓢曲,但其不平度不得超过标准规定的范围。
(M14) 波浪(中浪、双边、单边浪)图5-14-1a)缺陷特征沿钢带轧制方向呈现高低起伏的波浪形弯曲现象称浪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