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学常识必考常识包括中国古代、中国现当代、外国三类。
古代——作家姓名,朝代国别,作品出处,主要人物、名句等搞清。
重点作家有:屈原贾谊司马迁李煜王勃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杜牧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罗贯中曹雪芹等,其代表作品百考不厌。
现当代——从文学大家及名著角度入手。
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赵树理等名家及代表作,兼顾文学流派,例如白洋淀派、山药蛋派。
外国文学——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契科夫莫泊桑塞万提斯等人作品及主要人物情节。
文学体裁——古代诗歌。
体裁分诗词曲。
古体诗句式有4567言、杂言等,用韵篇幅都比较自由,诗经多四言,楚辞多六言,乐府多杂言。
律诗为近体诗,多为八句;绝句由八律中断而成,只四句——都只偶句押韵。
律诗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颈联需对仗。
二、杂谈:1、戏剧:内容性质——喜剧悲剧正剧;表演形式——话剧歌剧舞剧哑剧;容量大小——独幕剧、多幕剧。
诗歌:先秦四言、杂言、楚辞体。
(赋比兴、《楚》开创浪漫主义传统)两汉魏晋:乐府民歌,多五言诗。
(魏晋建安诗人,风格慷慨悲凉;陶潜开创田园诗)南北朝:南朝多情歌,多用双关、语言清新自然篇幅短小(代表《西洲曲》);北朝内容广泛,语言质朴,风格豪放刚健,亦五言为主,首创七言四句形式(代表《木兰诗》)。
同朝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派。
唐宋:诗歌黄金时期,诗体多种多样不拘泥于五言七言,山水田园、边塞诗都有大量优秀作品。
(李白、杜甫、白居易新乐府运动);词生于唐兴于宋,比诗歌讲究平仄音韵,风格婉约(柳永李清照)或豪放(辛弃疾苏轼),前者抒发个人怀抱词风缠绵,后者多联系自身国家,词风雄浑奔放。
元明清:元代(小令、套数),清代诗歌衰落。
三、称谓1、谦称(自己对别人)【王侯】寡人、孤、寡君(对别国人称己国君)、不善【帝王】朕、寡人【臣子】臣、老臣【普通人】仆、愚、某、小人、鄙人、不才=不肖=不佞(泞)、不敏、贱子【女子】妾、贱妾、婢子【称家人】家严=家君、家慈、舍弟(妹、兄、姊)、拙荆、贱息(子女)=弱息(也可单指女儿)、息女、犬子(对别人孩子的蔑称)2、敬称(别人对自己)【君王】陛下、庙号(帝王死后追封的名号,例世宗)、殿下(仅此君王者的尊称,本指陛(宫殿)阶之所;汉时称侯王为陛下,唐时只称太子)【臣子】足下(下称上或同辈)、执事(管事人)、阁下、左右(左右侍人)、君【师长】夫子、丈人(老年男人尊称)、老(陈老、李老)、父(读否,字后加父是对男子美称或老年人尊称;读父则指父亲或男性长辈)、亚父(王侯称尊敬的贤臣为亚父,指仅次父亲)、母(或女、姬),美称或泛指长辈,例如孟姜女、膝下=高堂(儿女称父母)、爷(父亲或尊贵者)、泰山(妻子父亲)、先考(逝去的父亲)、先妣(读比,逝去之母)【朋友同辈】先生、卿、子、公、吾子【称对方亲眷】令……,令坦(女婿)、千金【贱称】小子、竖子特定关系加从表叔伯关系,加太表上一辈,加先表逝者名、字(男二十取,女十五取)、号(为表尊重一般称人号)古代官职介绍爵——爵位,对功臣封赐。
周代有公、候、伯、子、男五爵。
丞相——官僚机构中最高官职,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事务者,通称为相国、相。
太师——1,古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来多表恩宠却不给实权;三师前加太子,表示太子老师,后演变成虚衔。
太傅——位列三公,正一品。
参与军国大事拟定决策。
少保——1,古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2为东宫三少师之一,后皆是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者,隋唐设六部以尚书、侍郎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为掌管典礼、编纂诸事的官职。
唐指翰林学士,为帝王秘书、顾问,参与机要,有“内相”之称。
明清学士一般以承旨、侍读、侍讲、编修等为任务。
上卿——周代官职。
天子诸侯皆有上中下卿,最高等称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将军的最高称号。
魏晋后则成虚衔。
明清于战时才设,战后即撤。
参知政事——简称参政。
唐始设,宋代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帝王的政务机构。
任职者无特定,一般为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等心腹兼任,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合称枢臣。
军机章京——军机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属官,被称小军机。
御史——本为史官,秦后设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之事。
枢密使——枢密院掌管。
唐时由宦官担任,宋后为大臣任,是管理军国政要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权利与宰相相当。
左徒——战国时楚国官员,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劝谏帝王,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辅佐帝王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为最高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内同不同,有时是中央机关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
士大夫——官吏中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
秦汉后设太史令,执掌范围和地位逐渐变低。
长使——秦时为丞相属官,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后为尚书属官。
唐时以侍郎为三省各部长官副职。
侍中——原是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
因侍从帝王身侧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
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
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一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
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
晋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参谋,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战国时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丞相。
明清指县长。
尹——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副手有左尹、右尹,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
又是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同。
战国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
隋唐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位于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来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世称“藩镇”。
经略使——简称经略。
唐宋时为边防事务长官,与都督并置。
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时会设经略,职位高于总督。
刺史——原是巡查官名,东汉成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也称太守。
太守——又称郡守。
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都督——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巡抚——明代指京官巡查的地方,清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台、抚军。
校尉——两汉时次于将军的职位。
教头——宋代教练武艺的军官。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主掌训练军队缉捕盗贼。
从事——中央或地方官自己任用的僚属,亦称从事员。
知府——即是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乡官,一里之长。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六部:中书——管理决策;长官:中书令、中书侍郎、中书舍人门下——管理审议;长官:侍中、门下侍郎、给事尚书——负责执行;长官:尚书令、左右仆射礼部——官吏任免和考核,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理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兵部——管军事,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长官称尚书、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2、官职变动【授予官职】察(先察后荐)、举、荐(地方官推举)、辟(公开征集,向上举荐)、征(君王征求社会知名人士担任官职)、拜、除(任命)、授、起(起用谁任官)、拔(提拔)、赏(赐官职)、封(赐爵位)【提升官职】迁、升、加(原有官位加封)【罢官免职】谪、迁、罢、免、废、黜、贬、放【调动官职】转、调、徒、补、出(离开京城外调)、改【辞官】乞骸骨、告老、乞身、移病、致仕(退休)四、宗法礼俗1、法【子】嫡子、宗子(嫡长子)、庶子、众子(嫡长子外的儿子)【六亲】父、子、兄、弟、夫、妇《老子》;父母兄弟妻子《汉书》【三党】父党母党妻党【五常】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仁义礼智信【七出】无子、淫荡、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俗【五礼】祭祀,吉、冠婚,嘉、宾客,宾、军旅,军、丧葬,凶【六礼】(嫁娶礼节)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成人】男子加冠,未成年束发不带冠,年龄20或19;女子及笄,盘发插笄(簪)【合卺(紧)】把葫芦分成两卺,婚礼上新人以酒漱口的仪式。
【七七】人死后每隔七天祭祀一次,直到过了七七四十九日。
【坟墓】高出地面的土堆为坟,地面相平的场所为墓。
墓志为死者传记,置于墓内;墓旁立歌颂功德的石碑为墓表。
【坐】两膝着地,屁股贴脚跟。
【跪】表有急事或谢罪时直身,两腿离开脚跟的动作。
五、节日人日。
正月初七三元。
正月十五,又名上元。
元夜张灯为戏,又名灯节。
社日。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祭祀土地神。
花朝。
二月十五。
百花生日,祭祀花神。
寒食。
清明前二日,需禁火三日。
端午。
五月五日。
初七、下九。
七月七,每月十九。
前者牛郎织女,后者妇女欢聚。
腊日。
十二月初八,腊八粥。
六、刑法黥(情),亦名墨刑。
用刀刺犯人脸部,再于伤处涂墨刖(月)刑,砍掉脚。
膑刑,剔去膝盖骨。
宫刑,阉割。
车裂,即是五马分尸。
腰斩,把人从腰部斩断。
凌迟,把人肉一片片割下来。
隋唐时执行死刑一般丢弃于市。
鸩酒(朕)七、音律1、宫商角徵羽——123456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12345672、古代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梅花三弄、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浔阳曲)、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八、其他常识1、科举科举制起源于隋朝,完善于唐代。
唐代除进士外,又置秀才、明经、俊士、明法、明算等50多科,进士科为常设科,最为重要。
除此之外,唐代还设立了武举。
2、古代学校庠(翔)——殷商时代学校名称。
序——周代学校名称。
古人常以庠序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两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小学,两前者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地方所设学校。
稷下学宫——战国时齐国高等学府,设于都城而得名。
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学派都聚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是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太学——封建时代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魏晋至明清时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名称制度都有变化,但都是以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学员通称太学生或国子生。
国子监——汉。
魏设太学,西晋设国子学,隋称国子监,从此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宋有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丘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培养有不畏阉党的进步人士,例左光斗、杨涟,通称东林党。
3、科举考试童生试——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考试。
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厅、州)试与院试,每三年举行两次,院使录取者为生员,送入府县学宫,称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