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读后感
李增泓
《聊斋志异》是一本“孤愤之书”郭沫若评价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老舍评价说:“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鲁迅曾经说过,《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细按原意,当是指用传奇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志怪式的题材或内容,也就是接受了它之前的这种文言小说的优点,所以鲁迅把它列入了“拟晋唐小说”,正确地指出了它的渊源。
《聊斋志异》的文字主要分三类:一是科场文字,二是官场文字,三是情场文字。
这三类文字都是蒲松龄的人生经历为素材写成的。
下面我们就逐一进行叙述。
首先说科场文字的写作背景,这类文字主要就是揭示了明清时代科场之上的黑幕。
如有一则故事描写了一个秀才很有才华,也很受县令的支持,但始终无法科举及第,最后带着遗憾郁郁而死,但他的灵魂不知自己已经死了,就到京城参加考试,等考试中举回到家中,他的妻子告诉他已死去多年了,他的灵魂这才散去。
其实作者蒲松龄自己就是这样一个才华横溢而科举不第的大才子。
所以作者把自己的科场经历写进了小说之中。
其次是官场文字,蒲松龄三十岁时给他自己的一个当知县的好友做过师爷,所以亲身经历了官场上的形形色色的各类事情,这为他日后创作这类作品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最后是情场文字,这类文字分两类:一是这类作品中有一个女主人公,她往往是勤劳善良,闪着高尚的道德光芒的女人,这个是以他的妻子为原型创作出来的。
第二类是一个书生和狐仙女鬼等的爱情故事。
这个狐仙女鬼不会伤害这个书生,而是照顾他的生活,和他恋爱,为他生子。
这在那个无法自由恋爱的时代只是一种梦想,但这样的故事却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这类作品的女主人公的原型就是蒲松龄的一个红颜知己,他的这个知己就是他当师爷的那个县令的一个侍女,这个侍女能歌善舞,很有才艺,可惜她红颜薄命,年纪很轻时就香消玉殒了。
作者就以她为原型,塑造了一大批善良的狐仙鬼怪。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
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
蒲松龄的同乡好友王士祯则为《聊斋志异》题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时)。
”士祯对《聊斋志异》《聊斋志异·婴宁》甚为喜爱,给予极高评价,并为其作评点,甚至欲以五百两黄金购《聊斋志异》之手稿而不可得。
但此书也有不合常理之处如:《医术》中载:“有病伤寒者,言症求方。
张适醉,误以疟剂予之。
醒而悟,不敢以告人。
三日后有盛仪造门而谢者,问之,则伤寒之人,大吐大下而愈矣。
”根据现代医学,伤寒最忌腹泻。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
多数小说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但内容却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这部小说集中,作者是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和孤愤。
因此我们不能只是看《聊斋志异》奇异有趣的故事,当作一本消愁解闷的书来读,而应该深入地去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爱和恨,悲愤和喜悦,以及产生这些思想感情的现实生活和深刻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