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第六章 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

6第六章 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

• 在社会生活中,道德的行为和不道德的行为
区分的直接标准就是从一定社会利益出发,
所形成的正确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第二节 道德品质
一、道德品质的涵义和特征
二、道德品质的构成要素
三、道德品质规范 四、道德品质的养成
一、道德品质的涵义和特征
1、道德品质的涵义 2、道德品质的基本特征
道 德 品 质 的 涵 义
四、道德的行为与不道德的行为
1、伦理行为类型的划分 • • 道德的行为 不道德的行为
伦 理 行 为 的 类 型
• 道德的行为:亦称善行,是指出自善 良动机,对他人和社会有利的行为; • 不道德的行为:亦称恶行,是指出自 非善或邪恶的动机,不利于或危害他 人和社会的行为。
2、伦理行为类型划分的基础
三、道德品质是行为整体的稳定四类行为,是己、他外部利害混合的行为, 包括自我牺牲、损人利己以及利他以害己、 利己以害他4种。利他以害己、自我牺牲为善; 损人利己、利己以害他是恶。 • 恶的行为有8种:4种“目的害他”的行为、3 种“目的害己”(除去利他以害己)的行为 以及1种“损人利己”,此外,另有害大于利 的:害他以利他、害己以利己; • 善的行为有8种:4种“目的利他”的行为 (除去害大于利的害他以利他)、 3种 “目的 利己”(除去损人利己以及害大于利的害己 以利己),另包括“利他以害己”。
• (3)具有自择性。道德行为时经过行为者 比较鉴别、思考反省二自觉选定和择取的。 自择性事自主性的重要表现。 • (4)具有利益相关性。道德行为必须以行为 者关于自己同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关系为前 提。只有具备这一前提条件,行为者才能 对自己的行为负有道德的责任,也才能懂 得对自己的行为所进行的道德评价的意义。
感觉到需要欲望、动机目的、手段方法、一直、
结果的发展过程。 2、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关于行为本质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关于行为本质的 基本观点
(1) 受社会条件机制制约的社会性活动 (2) 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
(3) 积极能动的自主活动
(4) 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二、人类行为的分类
人类行为时具有多元意义的行为。同一个行为可以同 事是经济行为、法律行为、政治行为、和道德行为。 • 根据行为主体的需要:物质需要的行为和精神需要的行 为; • 根据行为主体范围的大小: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 • 根据行为本身的性质:正常行为和非正常行为 ; • 根据行为主体的意识水平:自觉行为和非自觉行为; • 根据行为的内容和在不同领域中的表现,可以把行为划 分为多种类型。
人性与伦理行为根源
• 1、爱与恨:引发一切伦理行为之普遍根源
• ⑴需要是直接引发感情、间接引发每个人行为的动因、根据、 原动力;感情、欲望是真正引发每个人行为的动因、根据、原 动力,是引发伦理行为的动因、根据、原动力。 ⑵引发伦理行为的动因、根据、原动力的感情主要表现为爱与 恨。爱与恨是一种心理反应,它们与快乐、利益和痛苦、损害 有必然的联系:爱是自我对其快乐之因的心理反应,是对给予 自己利益和快乐的东西的心理反应;恨是自我对其痛苦之因的 心理反应,是对给予自己损害和痛苦的东西的心理反应。 ⑶爱与恨分为爱人之心与自爱之心以及恨人之心与自恨心: 爱人之心是对于成为自己快乐之因的他人的心理反应; 恨人之心是对于成为自己痛苦之因的他人的心理反应; 自爱心是对于成为自己快乐之因的自己本身的心理反应; 自恨心是对于成为自己痛苦之因的自己的本身的心理反应。 四种爱与恨正是产生一切伦理行为―亦即目的利人、目的害人、 目的利己、目的害己四种伦理行为―的动因、根据、原动力。
5、伦理行为的道德境界
• ⑴人类全部道德的、应该的、善的行为不过三类: • ①第一类包括4种目的利他的行为,名之为无私利他, 其正道德价值最高,是道德和善的最高原则; • ②第二类行为包括为己利他和惩罚他人的目的害人 以及自我惩罚的目的害己的等害交换行为,名之为 为己利他;是伦理行为基本境界的应该如何,是道 德和善的基本原则; • ③第三类行为包括完全利己和害己以利己(除去害 大于利的害己以利己),名之为单纯利己,其道德 价值最低,是道德和善的最低原则。
2、伦理行为结构
• 伦理行为的静态的、表层的结构由伦理型为目的与伦理行为 手段构成;而伦理行为的动态的、深层的结构由伦理型为目 的、伦理行为手段、伦理行为原动力构成。 • ⑴伦理行为目的,是具有道德价值、可以进行道德价值评价 的行为目的,是对道德目的具有效用的行为目的,就是利害 己他的行为目的,是行为者所要达到的的利害己他的行为结 果;伦理行为目的不过四种:利他目的、利己目的、害他目 的、害己目的。 • ⑵伦理行为手段,是具有道德价值、可以进行道德价值评价 的行为手段,,是对道德目的具有效用的行为手段,就是害 己利他的行为手段。伦理行为手段不过四种:利他手段、利 己手段、害他手段、害己手段。 • ⑶伦理行为原动力,是引发伦理行为的根本的、非目的的原 因,是引发利害己他行为的根本的、非目的的原因,就是产 生利害己他行为的非目的因。
成的原因。 • 旧唯物主义思想家强调道德品质是后 天的社会教育和环境作用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
道德品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 和物质条件下,通过教育和社会生 活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个人自觉
锻炼和修养而逐步形成的。
第三节 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 的关系
一、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基础
二、道德品质是自觉自主的行为过程
3、伦理行为类型
目的 利己 手段
利他
害己
害他
利己
1.完全利己 5.为他利己 9.利己以 13.利己以 害己 害他
2.为己利他 6.完全利他 10.利他 以害己 3.害己以利 7.自我牺牲 11.完全 己 害己 4.损人利己 8.害他以利 12.害人 他 以害己 14.利他以 害他 15.害己以 害他 16.完全害 他
第六章 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
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的概念和特征 掌握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的关系 弄清道德行为选择的根据,正确对待道德冲 突,作出合理的道德行为选择。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道德行为及其特征 第二节 道德品质 第三节 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的关系
一、人的行为
1、行为的含义 行为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方式,是人类有目 的、有意识的能动自觉的活动。行为时一个有
• ⑵人类全部不道德、不应该、恶的道德行为分为三 类: • ①第一类包括4种目的害他的行为(除去出于复仇心 的等害交换的行为)和害大于利的害他以利他,名 之为“纯粹害人”,其负道德价值最高,是不道德 和恶的最高原则; • ②第二类行为是“损人利己”,是不道德和恶的基 本原则; • ③第三类行为包括4种目的害己行为和害大于利的害 己以利己,称为“纯粹害己”。其负道德价值最低, 是不道德和恶的最低原则。 • 善恶六原则——无私利他、为己利他、单纯利己以 及纯粹害人、损人利己、纯粹害己,乃是规范人类 全部伦理行为的道德原则,是道德总原则。
三、道德品质规范
道德品质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
结构体系,它是一定社会和阶级的道德
原则和道德规范在人们思想中的体现。
2、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规范
(1)诚实正直 (2)自尊自强 (3)开拓进取 (4)谦虚谨慎 (5)艰苦奋斗
四、道德品质的养成
• 唯心主义思想家站在先验论立场上,
到人的主观意识中去寻找道德品质形
利他 害己 害他
4、伦理行为之道德价值
• 第一类行为,是纯粹利他和利己的行为,包括完全 利他、完全利己、为己利他、为他利己4种行为;其 都是道德的、应该的、善的; • 第二类行为,是纯粹的害他和害己的行为,包括完 全害己、完全害他、害人以害己、害己以害他4种行 为;其违背道德目的和道德终极标准,是不道德的、 恶的; • 第三类行为,是己或他内部利害混合的行为,包括 害己以利己、利己以害己、害他以利他、利他以害 他4种行为;利己以害己、利他以害他两种目的为害 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恶的;害己以利己、害他 以利他两种目的为利的行为,如果利大于害,则其 差为利,符合利益发生冲突情况下的道德终极分标 准“最大利益净余额”,便是道德、应该的、善的; 如果害大于利,其差为害,便是不道德的、不应该 的、恶的。

• • • • • •
三、道德行为的含义和特征
一般来说,凡事由人做出的行为, 都可谓行为。但是并非人的一切行 为都是道德行为。
1、道德行为的涵义
• 所谓道德行为或伦理行为,就是行为主 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自觉选择 的涉及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 与社会整体利益关系的,可以进行善恶 判断和评价的行为。 • 不存在有某种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 问好等生活之外的抽象的道德行为。道 德行为总是与其他社会行为,如政治行 为经济行为相生相随的。
• 所谓道德品质,是指一定社会 或阶级集团的道德原则规范在 个体身上的体现。
道 德 品 质 的 基 本 特 征
• 受社会经济关系制约,是一定社会道德关 系的体现。 • 是个体自觉意志的凝结。 • 是稳定特性和动态特性的统一。 • 具有复杂性和相关性。
二、道德品质的构成要素
• • • • •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信念 道德行为
三、伦理行为概念:伦理学的人性概念 • 1、伦理行为概说
• ⑴伦理行为或道德行为,是具有道德价值、可以进行 道德评价的行为;是对道德目的具有效用,对于社会 或利益共同体存在发展以及每个人利益增进具有效用, 有利或有害于社会和利益共同体存在发展以及每个人 利益增进的行为。 • ⑵伦理行为或道德行的根本特征是受具有道德价值的 意识之支配:伦理行为或道德行为是受具有道德价值、 可以进行道德评价的意识支配的行为,就是受利害己 他意识支配的行为。 • 伦理行为与非伦理行为的区别,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利 害己他之意识,而不在于是否具有利害己他之事实: 受利他利己意识支配的行为,符合道德目的,因而便 是具有正道德价值的伦理行为,叫做“道德行为”; 反之,叫做不道德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