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量变与质变说课稿
一、量变与质变是什么?(板书)
引例:同学们应该知道庄稼生长的情形,如果你蹲在旁边观察它一天,你根本就发现不了它在生长,甚至第二天,第三天你去看,还是没有丝毫变化,那么它是不是真的停止了生长呢?答案当然不是,其实它无时无刻不在生长,只是很不明显,不容易被我们发觉罢了。
这种变化就是量变。
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叫做量变。
如果你两个月后从旁边走过,你会发现过去绿油油的禾苗现在已金黄的一片,显现出一派丰收景象,即将收割了,这种变化是根本的明显的,就是质变。
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质变。
含义1、量变: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2、质变: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重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之一。
二、为什么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板书)
传说,印度的舍罕王打算重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出人意料的是这位发明人的胃口并不大,他只要求国王在棋盘的第一格放一粒麦子,第二格放二粒,第三格放四粒。
照这样每格内比前一格加一倍。
把棋盘的64格放满就行了。
国王听完后便欣然答应。
谁料还没放到第二十格麦子就已经空空如也。
国王很快就看出来,即便把全印度的麦子都给他,也实现不了他的诺言!我们来计算一下,这位发明者所要的麦子究竟有多少: 1+2+4+8+……2^63+2^64 在数学上这叫几何级数,计算的结果是:18,446,744,073,709,551,615(粒) 这个数字的麦粒,大约是四百多万亿斤,相当于全世界两千年生产的全部小麦!
故事解剖——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聪明的国王犯了一个大错误:忽视了量变,不懂得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在看来似乎微不足道的数字面前吃了大亏。
这就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
例1::故事赏析——《笨人吃饼》:古时候,有一个行路人,肚子饿极了,就买了一个烧饼吃。
吃后不饱,就又买了一个吃,但肚子还是饿得慌。
于是他连吃了 6 个,感觉还不是很饱,最后又买了一个,哪知这个烧饼只吃了一半就饱了。
这时他十分恼火,狠狠打了自己一个耳光,并责骂道:“我是多么愚蠢啊,先前的 6 个烧饼都被我白吃了!早知道先吃这个烧饼就能吃饱,我为什么不先吃它呢!”
故事剖析——故事中的笨人不懂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他吃饼吃饱了。
其本身就是一口一口吃饼的量的积累过程,吃饱了不仅是最后那半个饼子的作用,而是吃的全部饼子的作用,最后的那半个饼子只不过是由量变到质变发生转化的关节点。
——只意识到了质变而没看到量变。
***得出结论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
和必要准备。
其他例证:1、小树长成大树、古猿转变成人、圆锥—圆台—圆柱。
2、《荀子·劝学》中的一段:“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3、成语: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对联“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 4、家里的电灯拉绳被孩子拉断了。
其实你没有必要批评他,因为那是由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5、一个人,首先是小偷小摸,占小便宜,这只是一般的道德问题;然后越弄越大,由原来的几元几十元,最后偷到上百上千元,偷的价值不断变大,最终达到了犯罪的标准。
6、杭州雷锋塔倒塌,先是塔砖一块一块掉,到最后轰然一声,塔倒了。
7、建设节约型社会,就要自觉增强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譬如: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节约一张纸、节约一粒米……如果 13 亿人汇集起来将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数字。
例2:故事赏析——公元前五~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诡辩论者欧布里德等人提出了如下哲学论题:一粒谷子是否可以形成一堆谷子?少一根头发能否成为一个秃头?“谷堆论证”的具体内容是:一颗谷粒不能形成谷堆,再加一颗也不能形成谷堆,如果每次都加一颗谷粒,而每增加的一颗又都不能形成谷堆,那么怎么形成谷堆呢?“秃顶论证”认为:掉一根头发不能成为一个秃顶,再掉一根也不能成为秃顶,那么如果每次掉一根,而掉的每根又不能形成一个秃顶,那么何以形成秃顶呢?
故事剖析——事物量的变化,到了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一”虽然不是多,但是“一”的不断重复或积累,就会形成向多的转化。
欧布里德的论点割裂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他只看到了“一”,只看到了谷堆增加“一”粒或头发掉了“一”根,而没有看到“一”的不断增加或减少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从矛盾角度分析,谷堆是由一粒一粒的谷子堆积而成的,是“一”这一矛盾方面向“多”的矛盾方面转化的必然结果;秃顶的形成是一根一根头发不断减少造成的,是“多”这一矛盾方面向“一”的矛盾方面转化的必然结果。
它们都是矛盾方面在量变的过程中的转化,是量变引起了矛盾的方面在地位、作用和性质上的转变。
***得出结论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
例3:“不积跬步,无以之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这就是我们在求学之路中的质变与量变的知识。
我们从出身就开始了学习生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我们在学校中积累知识,一步一步在为我们的理想奋斗。
当我们自信满满的走向高考的考场,这是一场可以说是我们每个人人生中很重要的时刻。
我们每个人学习就是想考所理想的大学,我们就像鲤鱼,而高考就像龙门,我们越过去了,我们就成功了,成为龙之娇子。
成为一名大学生,但我们学习的过程还没有结束。
我们还在继续的向知识的殿堂进发。
知识就是如此,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但是,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新的事物又开始了新的量变。
新的事物量变到一定程度时,又会引起新的质变,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不断循环,不断演进。
***得出结论3: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循环演进。
问:没有量变是否也会引起质变?
例证1:田忌赛马
第一场齐威王上田忌上中中下下
第二场齐威王田忌上下中上下中
结果:田忌三战三败
结果:田忌两胜一败
田忌参赛的马数量、质量未变(还是原来的三匹马),但由于马出场比赛的顺序发生了变化,引起质变(转败为胜)。
这说明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例证2:“肖伯纳的故事”
故事赏析——英国的大文豪,才华横溢,但人长得瘦,谈不上英俊潇洒。
有位漂亮的女演员,非常爱慕他的才华就写信向他求婚,信中写到:“亲爱的肖伯纳先生,如果我们结为夫妇,生下的孩子像你那样聪明,像我这样漂亮,那我们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可是肖伯纳对这个女演员却没有感觉,于是他就按照女演员的思维给她回了一封信:“尊敬的女士,这万万不能,假如孩子像我这样丑,像你那样笨,那我们不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吗?”
故事解剖——这个小故事体现了“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的哲学理论。
*难点*: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值得一提的是:(1)不是所有的量变都会引起质变,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变。
就像没有达到沸点的水是不会形成水蒸气的。
这是因为: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
当矛盾双方在斗争中力量的增减还没有引起依存关系的破裂时,事物处于量变状态;当矛盾双方在力量上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矛盾双方地位的变化,依存关系破裂,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即发生质变。
(2)“度”就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量。
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者界限,叫做“关节点”或“临界点”,度就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
问: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什么?量变和质变具有不同的特点,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是质变。
三、怎样运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来解决问题呢?
“愚人吃盐”,讲的是从前有个愚人,到别人家作客,吃菜嫌淡而无味。
主人知道后,给他加了一点盐,他吃了后便觉得味道很美。
而后他想,味道好是因为有盐,加了那么一点点盐就那么好吃,多加一点岂不更好吃了吗?于是,他就大吃起盐来,其结果是又苦又涩。
故事剖析——“愚人吃盐”是不懂人食用盐是要适量的,一定数量的盐会使食物味道有滋有味,但过了量,就会转变为又苦又涩了。
(方法论)这一哲学范畴启示: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
还有许多例证可以解释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的关系,在此就不一一阐述了,希望同学们通过对本次的学习对质量互变规律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学会能够在生活中运用自如,我的课程讲述完毕,谢谢大家!
程然 100906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