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危险性评估分级和管理分级剖析

第四章 危险性评估分级和管理分级剖析

第四章危险性评估分级和管理分级一、危险性评估危险性评估共分为6级。

0级:无符合以下1-5级中的任何行为。

1级: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

2级: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

能被劝说制止。

3级: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

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4级: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人,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5级:持管制性危险武器的针对人的任何暴力行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

无论在家里还是公共场合。

个案管理员(可由民警、居委会干部、精神科医生、护士或残联助残员等担任)对新进入个案管理的患者,首先应开展危险性评估。

个案管理员在每次随访时,都应进行危险性评估,或根据需要随时进行。

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危害行为(危险性评估在1级和2级)或者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等需要紧急处置的情况(见“应急医疗处置”部分),应及时请精神科执业医师会诊,同时向个案管理组长报告,增加随访频度,至少1次/周。

发现患者危险性评估在3级以上,应及时请精神科执业医师会诊,同时向个案管理组长报告,实时紧急住院治疗。

二、管理分级根据以下要求对个案管理患者分级。

(1)一级管理(符合下列其中之一):(危险性评估为1-5级)A.半年内出现过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B.半年内出现过自杀行为或明显自杀企图者;C.半年内有影响社会或家庭的行为者(指冲动、伤人、毁物行为或倾向、或违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其他行为);D.半年内有明显幻觉、妄想、行为紊乱者。

(2)二级管理(符合下列其中之一):(危险性评估为0级)A.经治疗后,精神病性症状基本得到控制,时间持续半年以上、两年以内,基本能按照医嘱维持治疗;B.曾有轻度自伤行为或企图、或有轻度冲动行为但对社会、家庭影响极小,但目前无实施的可能性者;C.病情基本稳定,时间持续半年以上、三年以内,虽不能或基本不能按照医嘱维持治疗,但无自杀、自伤行为或企图、无影响社会或家庭的行为者;D.治疗或者个人生活料理需要别人协助者。

(3)三级管理(符合下列其中之一):(危险性评估为0级)A.病情稳定或基本稳定时间在两年以上、五年以内,按照医嘱维持治疗者;B.病情稳定或基本稳定时间在三年以上、五年以内,虽不能或基本不能按照医嘱维持治疗者,但无自杀、自伤行为或企图、无影响社会或家庭的行为者。

(4)四级管理:(危险性评估为0级)病情稳定或基本稳定时间在五年以上,同时无自杀、自伤行为或企图、无影响社会或家庭的行为者。

三、补充资料轻度滋事与肇事肇祸法律解释1、轻度滋事:是指公安机关出警但仅作一般教育等处理的案情,例如患者打、骂他人或者扰乱秩序,但没有造成生命财产损害的,应当属于此类。

2、肇事肇祸:包括"肇事行为"和"肇祸行为"两类。

肇事行为是指患者行为触犯了治安管理条例但未触犯刑法,例如患者有行凶伤人毁物等行为但未导致被害人轻、重伤的。

肇祸行为是指患者行为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的。

第五章关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网上录入系统疾病归类原已登记的患者疾病名称与国家信息平台上的疾病名称存在很多差别,为方便各单位的工作人员信息录入的准确性,经请示荆门市精卫中心张主任和咨询市精卫中心陈主任,确定疾病归类,目前网上录入系统疾病分6大类35种:一、精神分裂症9种—1、偏执性精神分裂症,2、青春型精神分裂症,3、紧张性精神分裂症,4、非分化型精神分裂症,5、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症,6、残余型精神分裂症,7、单纯型精神分裂症,8、其它精神分裂症,9、精神分裂症,未定型。

二、偏执性精神病。

三、分裂情感障碍分5种—1、躁狂型分裂情感性障碍,2、抑郁型分裂情感性障碍,3、混合型躁狂抑郁症,4、其它分裂情感性障碍,5、分裂情感障碍,未定型;四、双相情感障碍(或情感障碍、心境障碍)分15种—1、躁狂发作,2、躁狂,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3、躁狂,伴有精神病性症状,4、其它躁狂发作,5、躁狂发作,未特定,6、轻躁狂发作双相情感障碍,7、双相情感障碍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8、双相情感障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9、轻度或中度抑郁发作双相情感障碍,10、双相情感障碍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11、双相情感障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12、混合性发作双相情感障碍,13、缓解状态双相情感障碍,14、其它双相情感障碍,15、双相情感障碍,未特定。

五、癫痫所致精神障碍。

六、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

第二篇精神医学相关知识第一章精神医学基础知识(一)健康的标准1、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世界保健大宪章中对健康做了如下定义:“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的适应能力”。

近年世界卫生组织又对健康的定义做了完善:(1)身体无病:这是健康的最基本条件;(2)心理健康:心态决定了人生的一切,良好的心理是一切的保证;(3)身体健康:维持机体各组织的细胞,使功能协调作用完善。

(4)适应社会的能力:当今社会的三大特征:“速度、多变、危机”,对策:“学习、改变、创业”。

2、健康的十条标准(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你可以从事你渴望做的一切工作。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但责任,严于律已宽以待人;(3)应变能力强,能够较好的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4)对于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抵抗能力;(5)体重标准,身体均称,站立时身体各部位协;(6)眼睛明亮,反映敏捷无炎症;(7)头发有光泽,无头屑或较少;(8)牙齿清洁,无龉齿、无疼痛,牙龈色正常无出血现象;(9)肌肉、皮肤有弹性,走路感觉轻松;(10)善于休息,睡眠好。

3、对心理健康的标准,国外学者近年来又有若干新的提法,主要有:A对心理健康的评估指标:(1)自知能力;(2)适应能力;(3)耐受能力;(4)控制能力;(5)注意能力;(6)社交能力;(7)复原能力。

B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2)能主动地适应环境;(3)热爱人生;(4)情绪稳定;(5)意志健全;(6)行为协调;(7)人际关系适应;(8)反应适度;(9)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一致;(10)能面向未来。

(二)精神状态正常与精神状态异常的差别精神异常是大脑的结构或机能失调或者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紊乱和歪曲,既反映了个人自我概念和某些能力的异常,也反映为社会人际关系和个人生活上的适应障碍。

但是要清晰地判别精神状态正常和异常,也不是一易事。

首先, 精神状态正常与异常之间的差别常常是相对的,两者之间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本质的差别;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只有程度的不同。

其次, 精神状态异常的表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诸如生物因素、心理状态、社会环境等,所取的角度不一样,标准也就不一致了。

其三,单纯的精神问题目前并没有什么仪器可以检查化验,全靠专业人员的临床经验进行主观判断。

目前最常用的区分标准主要有如下几种:1、自我评价标准如果自己认为有心理问题,这个人的精神当然不会完全正常,但一般不可能存在大问题。

心理基本上正常的人,完全可以察觉到自己心理活动和自己以前的差别、自己的心理表现和别人的差别等等。

如果不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也不能证明当事人就正常,具体请看第四个标准。

这种自我评价在精神科叫自知力,属于CCMD-3 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的严重程度标准之一。

2、心理测验标准心理测验通过有代表性的取样、成立常模样本、检测信度、检测效度和方法的标准化,才能形成测评量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专家的主观看法,但是,心理测验也存在误差,目前并不能代替医生的诊断。

3、病因病理学分类标准这种标准最客观,是将精神问题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的医学标准。

如果一个人身上表现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则认为此人有精神疾病。

其心理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这一标准为临床医师们广泛采用,但是诊断范围狭小,对于像神经症和人格障碍则无能为力。

CCMD-3 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也采纳了病因病理学分类标准。

4、外部评价标准人的精神活动总是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大家都认为某个人有问题,一般就是正确的。

即使旁边人没有看出来,专业人员也可以通过各种表现判断当事人是不是有问题,专家对症状的分析就形成症状学分类标准,目前的CCMD -3 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主要是按照症状学分类的。

5、社会适应性标准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维持着生理心理的平衡状态,人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

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亦即其行为符合社会常模,是适应性行为。

如果由于器质的和/或功能的缺陷使得个体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时候,则认为此人有心理异常。

这里正常或异常主要是与社会常模比较而言的,在目前的CCMD-3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之中放在严重程度标准一项,即社会功能。

(三)精神疾病的常见症状心理学将人的正常精神活动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行为过程,精神疾病的症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讨论。

一、感觉(Semsation)和知觉(Percoption)及其障碍感觉和知觉都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而被认知的初级阶段,但有认识程度的差别,前者为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简单反映,知觉则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各种属性的较完善反映。

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将两者截然分开,常合称为感知觉。

常见障碍有:(一)内感性不适(体感异常Senstopahia)指躯体内部产生各种不舒适的或难以忍受的感觉。

患者往往不能明确指出部位、难以表达的异样感觉,可为牵位、挤压、转动、流动、游走或虫爬等感觉,是构成疑病妄想的基础。

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及颅脑外伤性精神障碍。

(二)错觉(Illusion)是对客观事物产生错误的感知。

以错视、错听多见。

正常人也可以产生错觉,但经验证后能立即纠正。

病理性错觉常见于意识障碍状态,患者坚信为真,不能纠正,其内容常常有恐怖性,以致出现恐怖表情、逃跑或攻击行为。

见于谵妄状态、癔症、精神分裂症、癫痫等。

(三)幻觉(Hallucination)指无相应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知觉。

正常人也偶有幻觉,但持续时间短、能被纠正。

病理性幻觉持续时间长、坚信不疑、不能纠正,并常影响或支配患者的情绪和行为,是常见的、重要的精神症状。

一般认为:意识清晰时出现的幻觉都属于病态。

常见幻觉有:1、幻听(Auditory hallucination)以言语性幻听居多,可为数人议论、辱骂、威协、命令,少数为赞美。

开始时,由于声音内容与来源含糊不清而引起患者注意,以后逐渐清楚而注意,产出现与幻听相应的侧耳倾听、掩耳或空对骂等行为;或据命令性幻想听的内容而拒食、打人、毁物、自伤或自杀、甚至产生危害社会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