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看图讲述活动的开展
浅谈幼儿园看图讲述活动的开展
《新纲要》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在幼儿的语言发展中,看图讲述是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幼儿园语言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非常适合幼儿的学习特点。
由于受生活环境的影响,作为方言区的幼儿听、说普通话比较困难,且年龄差异又较大,原有的表达能力各不相同,所反应的语言情况也就有差异。
一直以来,在语言教学中,看图讲述一直是我们教育教学活动的重难点。
以看图讲述活动为重点,如何有计划地选材和构思,多功能、多形式地利用创设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应有的教育功能来激发幼儿的兴趣,给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的练习机会,更有效地培养幼儿的看图讲述能力,以使每位幼儿在语言表达能力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抓住幼儿的特点,激发讲述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关键所在,兴趣越浓,幼儿学习的意识也就越强。
要让孩子爱上看图讲述,将“要学习”内化为“想要学习”,我们就必须抓住孩子的特点,激发其讲述的兴趣。
幼儿年龄小,无意注意占优势,色彩鲜明、形象生动、新颖有趣、活动多变、有声音的教玩具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
因此,在看图讲述活动中,我们抓住幼儿的注意的特点,在内容的选择上则以贴近幼儿生活经验,孩子喜欢的、乐于接受的形象、易于理解的情节和道理为主。
向幼儿提供能引起他们注意的图片,因为只有当图片的内容能引起幼儿的注意时,才会激发幼儿讲述的兴趣。
如大班的《猴子学样》、《明亮的玻璃窗》、《战胜大灰
狼》、《蚂蚁飞上天》等孩子们喜欢的角色形象,适合孩子们思维特点、满足其心理愿望的主题。
语言的表达是在不断学说的积累中提高的。
因为因而在活动过程中,我常用“肯定、鼓励”等语言支持、吸引幼儿。
变换多种形式,让幼儿大胆讲述,鼓励孩子:不怕讲不好,就怕你不讲,讲多少是多少。
对孩子们的回答,我也不要求他们一定要用多么准确或优美的语言,而是鼓励每个幼儿大胆地说,哪怕是不成熟,甚至是错误的想法,我都不会去否定他们,而是更进一步的去鼓励他。
幼儿在语言表达时常会出现错误和不连贯,这时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就会给他们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而对语言表述产生恐惧。
这时教师的引导和鼓励显得尤为重要。
如在语言活动过程中,教师先根据图画内容进行提问,帮助幼儿理解画面内容的基础上让他们大胆地讲述,或是先让幼儿自己看图,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让他们创造性发挥自己的想象,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以此来保证幼儿语言发展的标准化。
只有这样,孩子的讲述能力才能越来强,他的自豪感、成功感才能得到提升。
这也是《纲要》所体现的教学精神“要用支持和鼓励,与幼儿共同体验语言的乐趣,享受语言学习的过程”。
二、运用多种形式,恰当指导,提高幼儿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开设“乐乐书吧”,让幼儿将自己家里最喜爱的图书带来丰富图书角,鼓励他们与同伴交流其中的精彩内容,这样在丰富班级图书内容的同时,也增进了孩子之间的相互交流,让幼儿能获取更多的阅读信息。
利用一日活动中所能接触的图像信息,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见解。
在教学活动中,运用了
多媒体的手段,制作了课件,把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具体,形象的“动画片”,生动的形象,丰富写实的场景。
针对不同孩子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
如有的孩子表现欲强,在集体面前能大胆流畅的讲述;有的孩子较为腼腆只有在小组或个人单独讲述时才能得以自如的讲述。
我们就以集体、小组和个别讲述的形式交错进行,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得以讲述的机会。
有的孩子基本能理解图意,但在给图片编码讲述时有点混乱,我们则以引导其理解图意,多听听别人的讲述,从整理思路中去学会有序讲述。
有的孩子词汇量较为贫乏,讲述有点像“流水账”,我们就引导其从故事的学习和阅读活动中积累词汇和优美的语句。
通过教师的层层点拔,引导和鼓励幼儿积极应答、探究和质疑,从而有效地挖掘图片隐藏的内容进行的讲述。
适时地把握教育契机,根据幼儿的观察水平,用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幼儿根据画面提供的线索,层层深入,大胆表述。
认真倾听孩子的讲述,随时把握幼儿的思维动向。
不仅要及时肯定孩子清楚、连贯的讲述,更重要的是因人而异的指出其中的不足,促进孩子的讲述技能提高。
三、明确教育目标,把握好看图讲述的环节。
长期以来,我们将这一传统的教学活动却陷入了模式化的误区。
如:教师注重显性指导,忽视幼儿的主动观察;注重按教案流程教,忽视幼儿的自发关注点;注重结果的评价,忽视过程的评价等。
就看图讲述活动的过程来看,其实就是简简单单的四个环节:感知理解图片—运用已有的经验讲述—整理思路——迁移讲述。
但对于孩子来说如何循序渐进的学会讲述确实很难的。
这需要老师细致的研究和把握
好每一个环节的难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形式引导幼儿流利、完整且有创意的讲述。
首先,要引导孩子学会看图。
会仔细看图片是讲述的前提,只有把图片画面看清楚了,才能有把握的去讲,不管是单幅,还是多幅,都需要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片上的环境、人物,细看人物的表情、动作,领会大致意思。
如在讲述《小红伞》时,孩子们都能将兔子用小红伞帮助小刺猬摘果子讲出来,可是它用小红伞怎样帮小刺猬在果子的过程却总是显得不够生动,这就与小朋友细致观察图片的内容有关联了。
如果孩子细心观察就能讲出:小兔子用伞柄勾住树枝把果子拉下来的。
在帮助幼儿观察感知理解,把握“要讲”的内容,一般有描述性的问题,如:“有谁?”“在干什么?”“是什么?”这类问题是对画面的感性认识,是对画面初步、基本的分解。
判断性问题,如“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是什么天气?”
其次,要指导幼儿有重点地讲述,逻辑清晰。
在幼儿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幼儿开始讲述。
但幼儿的讲述往往思路较为混乱,急于把画面内容表达出来,也常常会流水帐式讲述,重点不明确。
这时教师的指导就能较好地体现作用。
在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进行讲述时,可以向幼儿提出推想性问题,如“在说什么?”“在想什么?”画面是无声的,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根据对画面外在内容的分析与判断进行推想。
想象性问题,如“后来怎么样?”对这类问题的解答大多是由画面内容联想到画外情节的讲述。
通过各类问题的有机搭配、结合,指导幼儿观察、引导他们更好地把握“要讲”的内容,以便为按主题讲述内容做好准备。
要对在集体面前讲述的孩子逐一点评,在肯定的同时,把存在的问题作纠正引导,对主次作详略说明并示范。
即使那会花上较多的时间,但在集体面前教师的示范会使每个孩子都受益,会让孩子在再次讲述和下一次讲述活动中尽量避免同类错误。
再次,帮助幼儿理清讲述思路,大胆展开想象和联想。
在教师整理思路时,一系列提问则应围绕讲述内容,连贯、有序、有情节性的展开,还应该多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
如,在大象救兔子》活动中,当讲到大象惩罚老虎时老师就会问:“大象说了什么?老虎又会怎样讲”以此来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最后,是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讲述。
这时我们应尽量鼓励幼儿创造性的运用新的讲述经验,尽可能的避免绝对模仿复述。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高兴的发现孩子们能很巧妙的将每一次讲述经验运用到其他的讲述活动。
如在《明亮的玻璃窗》中讲到的“金色的太阳照进……”,小朋友就能很自如的在《大象救兔子》的开始时讲出了“金色的太阳照在森林里”;在《粉红色的雨靴》中讲到“小兔子听到xx 在哭”的情节,孩子们就能很好的将情节迁移到《小红伞》的讲述中:小兔子听到了小刺猬的哭声。
听到别人讲出办法来对付大灰狼,大家的思维就活跃起来:什么毒蘑菇、玻璃碎、鞭炮、躲藏等等。
的确,孩子每一次学习新的讲述经验,都在每一次活动中获得操练、实践,以利于巩固、迁移,并在下一次讲述活动中得到再一次尝试、运用。
通过看图讲述,我发现孩子们对讲述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边仔细看着图边津津有味地讲述着,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技能,会看、会说、愿看、愿说、思维活跃,讲述能力提高,同时,幼儿的观察力、思维想象力、讲述主动性、积极性,口语表达能力、对书面阅读的敏感性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但是由于看图讲述的凭借物都是图片即平面的抽查象画面,这类凭借物只表现静止瞬间的暂停形象,因此,在指导幼儿观察理解和讲述时,如何帮助孩子们联想静止之外活动的形象和连接情节,丰富讲述内容还需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该文参加“中国当代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2013”获得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