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题中期研究报告中期研究报告主要汇报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开题以来做了哪些工作,二是研究取得了哪些成绩,三是研究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惑;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必须修学的基础性学习领域,是由国家规定、并由地方和学校组织实施和开发的课程。
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为了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建构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的、且符合江苏省经济和教育发展实际,同时又具有一定弹性和开放性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体系,特编写了《劳动与技术》教材。
它吸收了国内外的先进理念,以项目引导为主线。
小学课程分成两大部分:家政、技术初步。
家政又分为六个项目,每个单元又分成了若干主题。
但教材仅仅是个例子,它不包括劳动与技术的全部。
它需要我们结合本地特点,进行二度开发,使自编与引进相结合;省统编与自编相结合,使教材真正为教学、育人服务,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
它要求各学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能根据本地的社会、自然资源和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补充、删减和调整,这样,才能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从而更加有效地发挥《劳动与技术》教材的作用。
劳动与技术教育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兴趣出发,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其学习热情。
我校地处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我校充分挖掘和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大胆整合,进一步开发,对现有教材进行增、换、扩、改,从而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
一、增一增,增加一些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操作的项目广阔的农村天地,具有丰富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资源,劳动与技术教育可基于这样的宝贵资源,进行整体设计与实施,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研究和分析地方和社区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区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特色。
[例一]风味小吃学问多在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
这些小吃,也蕴藏着丰富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资源。
传统的炊食有许多,如各类小吃、各类点心等。
我们可以进行调查,如《当地小吃知多少》;我们可以进行制作,如《学做__》;我们可以进行采访,如《采访__店》;我们可以进行开发,如《我的创意:__点心制作》。
只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就能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望,渗透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
将劳动与技术的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常规指导、社会实践、家庭教育等途径相沟通、相结合,以实现其教育目标。
丰富学生经验,积累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对人身甚至对文化的经验与感悟。
于是,学包馄饨、学做月饼、学包馒头等简单易行的活动,就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
这也增加了“家政•烹饪”的内容。
[例二]《粽子飘香》项目设计:1、主题由来:端午佳节,是这些传统节日中富有民族色彩的一个节日。
了解端午节包粽子等相关习俗,亲自动手包粽子,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了解民风民俗,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等特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故乡,热爱人民的情感,增进学生对文化传统知识的探究心理。
(2)通过活动锻炼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通过活动,使学生体验自己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兴趣。
3、活动准备:搜集粽子的由来及相关传说;准备包粽子所需的材料,学会材料的处理方法;了解粽子的种类;向长辈学习粽子的包法、煮法及吃法;了解端午节的其他习俗。
4、活动过程:(1)分组开展调查、采访与收集活动,并做好记载。
(2)各组汇报交流调查、采访、收集的成果。
了解粽子的由来及相关传说;了解粽子的种类(如从外形和馅料上可分为几种);了解包粽子的材料选择和制作(怎样选择粽叶,如何制作馅料等)。
(3)了解粽子的包法并学习包粽子。
(4)、展示各组所包粽子,小组派代表介绍、展示。
请指导老师们评价,选出优秀作品。
(5)、交流粽子的煮法以及吃法。
有条件可以煮一煮,品一品,评一评。
(6)、根据之前收集材料,汇报端午节的其他风俗习惯。
5、活动总结:以小组为单位畅谈活动收获和体验,并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我们要以此活动为范本,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开展一系列活动。
如中秋月饼、重阳粘糕、春节元宵等,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例三]粉笔盒制作在《劳动与技术》五年级上册技术初步“小木工”中,也增加一些实用的内容,指导学生学习制作粉笔盒。
通过对粉笔盒的设计、对材料的选择、对工具的合理使用、对粉笔盒的美化装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服务意识。
1、想一想,画一画。
想一想所要制作的粉笔盒的用途,画一画它的结构图。
这样,在制作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有条不紊。
如何画图,教师需要指导。
结合平面图形,让学生初步掌握画立体图形,并标注上大小尺寸。
2、认一认,选一选。
认一认各种板材,了解各类板材的特性。
板材分三类,一类是原材,即由原木锯成的厚薄不一的木板木条;二是夹板,从夹层上可分为三夹板、五夹板、多层板等;三是合成板,如木工板、木屑板、合成板等。
面对这些不同的材质,应让学生初步了解各种板材的特性。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图纸”选一选。
3、试一试,做一做。
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制作工具,可试一试。
在做的过程中,鼓励合作。
二、扩一扩,丰富教材略显单薄、内容单一的结构在《劳动与技术》教材中,有些内容显得单薄,很难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如在“家政•烹饪”中,仅仅是要求做一些家常菜。
其实,我们可以引入地方资源,学做地方特色小菜。
[例四]绿色食品——野菜随着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无污染的绿色食品──野菜,已经从毫不起眼的家常小菜,步入了大雅之堂。
春天一到,广袤的田野就慷慨地奉献出各种野菜。
池塘边,田埂下,柳树旁,处处有野菜的踪影,像马兰、荠菜等。
我们不能对这些宝贵资源熟视无睹,应该为我所用。
于是,围绕“野菜研究”这一项目,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从前这毫不起眼的野菜,现在可成了富有营养的“绿色食品”。
在荠菜飘香的三月天,同学们来到河畔、田边、菜畦里……手持镰刀,臂挎小篮,开始挖采荠菜。
回到家,同学们将荠菜洗净,学着烧制各种美味佳肴。
“三八”妇女节快要来临了,六(2)班的同学们决定送给妈妈一份特殊的礼物——学做一道菜,给母亲献上一份自己的孝心。
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做荠菜松子羹,用实际行动,为妈妈献上一份节日礼物!当父母亲喝着孩子们动手烹制的荠菜松子羹时,激动得连连夸孩子懂事。
学生从网上还得知,光是荠菜的吃法就很多,如凉拌、炒肉、做汤、煮粥、笼蒸、做馅包水饺等都可以,清香味美,老少皆宜。
于是,有的学烧荠菜汤,有的学包荠菜馄饨,还有的学做凉拌荠菜……同学们还建议开发荠菜菜谱,开展“家乡野菜知多少”调查活动,全面了解家乡的野菜资源,制作常见的野菜家常菜,学习烹饪一道道野菜佳肴。
将多学科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获得了成长的快乐蕴藏其中,让野炊成为学生的最爱。
随着野炊活动的开展,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也在不断地加深,也找到了自己生活经验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缺陷,为今后的独立生活积淀了体验,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每个学校都有许多传统的活动,如果将它们与劳动与技术教育整合,老枝发新芽,大有可为。
三、换一换,调换与当地资源不相匹配、难以操作的内容江苏省《劳动与技术》教材四年级上册中“泥工”这一项目,看似简单易行,但实际操作起来,就存在许多问题。
1、当地缺乏像宜兴那样的紫砂泥。
教材中所需要的陶土缺乏。
农村中的自然泥,含有杂质多,受污染的多,且粘性不足,易干,干后易裂、易碎。
还所用的橡皮泥数量少,价格高,也不宜制作稍大的物品。
彩面泥更需要专门技术制作,且不适合做精细东西,价格昂贵。
泥工材料来源以前的河堤下虽有乌金泥(粘性大,且有一定硬度,干后发亮,故名乌金),但现在早就难觅踪迹。
我们可以将其换成橡皮泥等材料,也同样可以达到相同的制作效果。
2、作品制作后难以保存。
半成品易干、易碎,不宜长久保存。
如需长久保存,必须进行烧制或专门的保存室。
这对一般学校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
要知道,一座烧制炉,那可价格不菲。
与其最后成为一抔泥土,难以保存,不如改做其他项目。
如让学生学着用白面、米粉制作一些常见的点心、糕点等,将手工制作与食品制作相结合(当然得注意食品卫生)。
3、制作泥工需要专门的工具,这也是难以制作和购买的。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制作一些常用的点心制作工具,提高制作效率。
教材不是圣经,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校的实际,进行调换,为我所用。
[例七]秋天的名片——叶贴画对“纸工”部分,可删去改成“叶贴画”。
农村孩子们的生活环境中有各种各样的树木。
秋天一到,树叶变黄,一片一片从树上轻轻飘然落下来。
以往这些树叶只能作为垃圾处理掉,可它们是叶贴画的好材料。
这些材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同学们采集来千姿百态的各色树叶,先分组集思广益,构思草图,再合作制作。
有的制作“水底世界”,各种树叶成了灵动的鱼儿,水草是那细长的柏枝;有的制作可爱的金鱼,那红红的枫叶,成了漂亮的鱼尾;有的制作小鸟,自由飞翔在蓝天里……一幅幅生动有趣的树叶贴画在孩子们的手中诞生了。
[例八]小小书签也可将纸工删去,增加制作小书签这一内容。
在书签制作过程中,鼓励同学们积极动手动脑,利用各种不同的材料来制作。
可用厚薄不一的纸张、易拉罐壁料、薄木片等。
可采用各种不同的制作方式,如粘贴、刻压、编织、剪纸等。
可设计出形态各异,如盛开的桃花;飘零的树叶;粗大的萝卜。
还有蝴蝶状、星星样、小鱼形、苹果貌、小房项等。
同时,激励同学们发挥大胆的想像,用自己灵巧的双手,装点着小小的书签。
如添加一朵朵小花,系上一根根穗条,粘上一条条花边,精心设计,细心装扮,使书签更加惹人喜爱。
在书签上可书写与读书有关的古代诗词、名言警句,或表现诗词意境的,或摘录优美句段。
这样制作而成的书签就别具一格,让人眼前一亮。
这样制作出来的一枚枚与众不同的书签,处处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创造的快乐。
这远比按部就班的纸工制作有趣得多。
四、改一改,改编教材的设计思路,发挥教材的最优化教材中的“种植”项目,要求认识常见的观赏性植物,进行花卉种植、小花圃的管理。
根据季节和学校的条件,选择1~2种常见的花卉进行种植,如菊花的栽培(选种、扦插、打头、修剪、留蕾、支撑)、水仙的水培等,并对花卉进行水、土、光、肥的一般管理。
我校则根据地处农村的特点,指导学生学种番茄和大蒜等常见蔬菜。
[例九]学种番茄番茄是一种常见蔬菜,营养丰富,物美价廉,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在离学校不远的赵庄村,就有许多种植番茄的蔬菜大棚。
当地农民靠种植番茄发家致富,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家住赵庄的殷惠惠老师,也耳濡目染,从父母那里学到了一手种植番茄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