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观的古今变化
德教育也应该顺应潮流,博采众长,积极创
新,形成既具有现代气息又具有中国特色的
德育教育理念。
Thank
You
真相只有一个
16世纪的宗教改革也只不过是把封建贵族阶级的个人上帝变成资产阶级的个人 上帝而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以“凡人的幸福”为论据对自古希腊以 来的德性目的论道德体系进行自觉抗辩。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的彼特拉克 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里。属于人的那种 光荣对我就足够了。这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凡人的幸福具有前现代性道德所不具有的两大特点:一是道德的此岸性追寻,幸
福的根据不在遥远的天国,不在虚无缥缈的来世,此生此世就是幸福的实验场;一
是感性主义趣味,纯粹的精神追求已经不对世人的胃口了,实际的物质享受和欢 愉大胆走上生活的前台。由此看来,“凡人的幸福”观念的诞生就成了伦理现代 性的逻辑起点,也是道德从上帝之城下降到世俗之城的一个关键点。
奥古斯丁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地位,只有柏 拉图、亚里士多德、阿奎那可以相比。作 为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奥古斯丁在既吸
主讲 陶忠雷
前言
经过上一周的学习,大家已经对道德 的起源与本质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且熟知
了中国从古至今的一些道德观,但在经济
全球化的今天,面对西方价值观念的来势
汹汹,我们大学生有必要深入了解和探讨
西方的道德观
你眼中的西方的道德观
个人英雄主义?
功利与竞争?
开放与进取?
西方道德观的起源
西方道德观最早发源于古希腊奴隶民主制时代。雅典是 奴隶制民主国家,政权由全体自由民选出的公职人员掌管,因 此希腊时代的道德思想主要是围绕个人和城邦关系展开的。早
亚里士多德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赞成雅典健美体
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 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但他反对女子教育士多德坚定主张法治,
反对人治。相信法律的强制作用胜过道德说教的。法治比人 治更可取,因为“法律不受激情支配,而激情会扭曲哪怕是
最优秀的人的心灵 ”。立法为最关键的政治活动,法律应在
任何方面受到尊重而保持无上权威,执政人民和公民团体只 应在法律所不及的个别事例上有所抉择,两者都不应侵犯法
律。
中世纪的西方道德观
中世纪的欧洲道德观虽然被置于宗教神学控制之下,把道德研究从关 于人的品性、个人的利益关系方面转向了人对上帝 的关系方面,但是这并 没有抹杀个人的价值、利益与要求,中世纪的欧洲仍以个人为本位。费尔巴 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推荐)说得很清楚,“在基督教中,人惟以自己 为念,他使自己脱离了世界体系,把自己当作一个自足的整体。”
另一方面在技术时代的人也成了机械生产线的延长,人被异化, 人性被压抑; 加之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种种社会矛盾,引发出以法兰克福学派 为代表的社会批判理论。 而凯恩斯主义,新经济自由主义,等政治经济思潮,更直接反映 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现状。 总之,无论现代西方社会思潮有多少派别,归根到底,它的产生
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
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 道德准则。《国富论》中论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重视经济人的谋利心理和行 为,强调“自私”,而《道德情操论》中阐释社会人的伦理、心理、法律和道 德情操。
西方现代法治是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它以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作为哲
德教育之间直接相关;同时,由于认识到道德的知识基础,
也就为道德教育的进行找到一条重要的途径。他还认为自 制是德行的基础,守法就是正义,就要求人们以明智的认 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抑制自己的欲望,严格地遵守法律。
柏拉图是古代西方道德观的集大成者。柏拉图认为:道性可以分
为三个部分:即即节制、勇敢和智慧。这三个部分各自的功能发挥到优秀状态, 同时又能和谐,就是整体心灵的正义之德。城邦也应由三个等级组成,每个等级 拥有一种道德,即农工商阶层拥有节制,守卫着阶层拥有勇敢,统治者拥有智慧。 同时由于道德教化在于对灵魂向善能力的培育和塑造,道德教化从体育与 音乐教化开始,由外至内,从模仿到内化。道德教化的终点在于走出意见洞穴, 获得至善。
当代西方道德观的根源它根源于西方社会的经济生活,是西方社会经济发展所引 起的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尖锐矛盾的反映。 比如等以反理性为特征的种种道德观,是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社会背景相适应 的。
1、20世纪上半叶,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国策是:发展军备,以获得新的殖民
地,结果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形态和政治上发生变化。 2、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调整国策,废弃以武力瓜分殖民地的老做法,代之以 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以争世界霸权。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资本主义进入战后高速发展时期,科技日新月异。 科技的发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带来了社会财富的巨大增长;
收又批判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建立了以
“恩典”为核心的基督教哲学体系,极为 深远地影响了天主教和新教思想。本书详
尽地考察了奥古斯丁基本思想的生存论起
源及其发展,涉及“原罪论”、“预定 论”.“自由意志论”、“两城说”、 “正义战争论”等颇具奥古斯丁特色的范 畴。
近代以来的西方道德观
近代,尤其是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建立以来,资本主义经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出了一整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伦理思想 和道德建设思想。其核心思想是同情,强调每一个经济人都应具有同情之心、 正义之德和创造财富的能力,强调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离不开对道德规范与精 神价值的尊重。从“同情”出发,构建一个理想社会的蓝本。斯密用同情的基 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
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罪中
对他人不忠、撒谎、侵害他人、等等
总之每个的罪都会对他人造成伤害 人要远离开罪
苏格拉底提出智慧即德行。他认为道德不是天生的,正确
的行为是由于正确的判断,而做错事是由于错误的判断, 没有人会明知故犯,所以教人道德就是教人智慧。由于强
调知识与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肯定了知识的传授与道
济经济中的自由经营、平等交换、自由竞争等更加强化了
西方注重平等自由、强调个人权利的个人品质。尤其是笛 卡尔从“我思”出发建立了主体性行而上学思维,这种模 式在道德和价值上突出表现就是个体本位和个人主义被当 作一切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基础和出发点。
西方现代的道德观念就是从基督教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兼而吸
和流传都可以在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存在中找到其根源。
思考题
综合上节课所学的中国古今道德观的变
化以及本节课所学,请同学们思考并比较中
西方在道德观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从电影中看差异
故事描述伟同远在美国跟男朋友赛门同
居,但却不断受到台湾的父母亲在电话
中催促他结婚,更想不到的是父母竟突 然亲临美国逼婚,伟同只好跟租住他房
期的智者学派的一部分学者从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奴隶民主派
的立场出发对待伦理关系,比较注重奴隶主阶级成员和平民阶 层的个人利益,智者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的“人 是万物尺度”的命题,就认为人在社会和道德生活中应以个人 的欲望和私利作为道德规范的标准。
古代西方的道德观
西方古代道德最基本观念是
基督教的道德观念
德标准也不一样在道德观上,而西方人特别注重与知识、思 想情感的结合。他们认为三者是一体的;
3.中国重道义,西方重功利;
4.中国的统一性,西方的个体性
。。。。。。
总结
中国也好,西方也罢,世界的道德观都不是
一成不变的,都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世界
已呈现出一体化的格局,各国之间相互竞争
日趋激烈,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我们的道
学基础,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价值多元的文化密切相关 。 西方法治创设的道德基点是:人性本恶,法治也就因人性恶而产生;性恶论是西 方法治主义的根基,是西方法治思想的逻辑起点,同时也是分权制衡制度设计 的基石。西方法律制度的构建是在人性恶的基本假设中推导而出的;西方法 治发展和制度文明从此展开。而在“社会契约论”这一西方现代政治和法律 的思想基础看来:人们享受着自然的自由和平等,如果说存在不平等,那是 自然的不平等,而政治的“不平等在自然状态中几乎是人们感觉不到的”; 人们遵照“你要人怎样对你,你就怎样对人”的“黄金规则”和朴素情感, 维持一种自然的公平。那时,人们没有善恶之分,所以那里不存在恶行。
子的大陆女画家崴崴协定假结婚。在大
伙闹洞房的情况下,伟同跟崴崴发生了 关系,而且令她怀了孕。而本来观念传
统的父母后来也接受了儿子是同性恋的
事实,赛门也同意当崴崴孩子的干爸爸。
1.中国历来侧重的是伦理道德,而西方则相对全面一些; 2.中国的道德观念在社会中占主流的便是传统儒家的道德思想,
中国人的道德观是建立在等级观念之上的,不同的等级其道
收了古代哲学的道德理论,并以近代三大著作为依托,建立了一套相对
完整的道德体系。这三大著作即亚当· 斯密的《国富论》、孟德斯鸠的 《论法的精神》、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推荐)。《国富论》在经济 上,用“看不见的手”兴起了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论法的精神》 在法律上,确立了法律的神圣地位和三权分立原则;《社会契约论》在 思想上,在“人生而自由”的基础上,提倡了政治上的“契约自由”。 而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则可以窥见西方人的道德观全 貌。他们注重契约精神,讲究诚信,倡导勤劳工作,创造财富而又不享 受财富,他们的人生价值体现在创造上,他们的道德超越于物质之上。 他们将灵与肉分开来对待,因而也更能较好地实践道德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