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黄达-期末-重点名词解释1.信用货币:是在银行信贷基础上产生的,由银行提供的信用流通工具。
分为可兑现信用货币与不可兑现信用货币两种2.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本国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它使货币流通的各个要素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简称为币制。
3.铸币:由国家的印记证明其质量和成色的金属块。
4.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体现着一定的生产关系。
5.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在销售商品时,以赊销和预付形式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一种信用形式。
6.商业票据:是以商业信用形式出售商品的债权人用以保证自己债权的书面凭证。
7.银行信用:是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向企业、其他经济组织个个人提供的信用。
8.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为一方所进行的信用活动。
即国家发行政府债券以筹集财政资金。
9. 消费信用:是指企业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满足公众消费方面货币需求的信用。
10. 直接融资:是指公司、企业在金融市场上通过发行有价证券融资。
间接融资:是指以银行为中介所进行的信用活动。
11.利息:是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的对借贷资金的报酬,是债权人让渡货币资金使用权的一种补偿。
12. 基准利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
名义利率:是指在借贷契约或有价证券上载明的利率。
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剔除通货膨胀因素以后的真实利率。
固定利率:在借贷期间内不做调整的利率。
市场利率:是由金融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直接决定的利率。
行业利率:是由金融业行业协会或公会确定的利率。
官定利率:是由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
13. 金融中介:是指在经济运行中,为资金余缺者提供条件,促使双方实现资金融通,自身从事金融活动并为金融活动提供相关服务的各类金融机构的总称。
14. 商业银行:是以吸收活期存款、经营短期工商业贷款为主的,并以利润为其主要经营目标的信用机构。
15. 负债业务:是指形成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
资产业务:是指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业务,是银行获得利润的主要途径。
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不运用自己的资金,而是代理客户承办支付和其它委托事项,并据以收取手续费的业务。
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而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经营活动。
16. 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机构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金融业实施的监督管理。
金融监管体制:是指金融监管的制度安排,它包括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施加影响的机制以及监管体系的组织结构。
17.分权多头:中央和地方都对金融机构或金融业务拥有监管权,且不同的金融机构或金融业务由不同的监管机关实施监管,典型的代表为美国和加拿大。
集权多头:监管权限集中于中央政府,在中央一级由两家或两家以上监管机构共同负责监管。
18.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经办存款的机构根据存款额的大小,按一定的保险费率交纳保险费给存款保险机构,当存款机构无力支付存款时,该保险机构在一定限度内代为支付。
19. 金融市场:是指以金融资产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供求关系及其机制的总和。
包括三层含义:1.它是金融资产进行交易的有形或无形的场所。
2.反映了金融资产的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所形成的供求关系。
3.包含了金融资产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运行机制,主要指价格的形成机制。
货币市场:融资期限在一年以内,以短期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融资和借贷的市场。
资本市场: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上,以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融资和借贷的市场。
发行市场:是新金融工具最初发行上市的市场。
流通市场:是已上市的旧的金融工具买卖转让的市场。
现货市场:即现金交易市场,是当天成交、当天交割,最迟三日内交割完毕的金融交易市场。
期货市场:是以标准化的合约为交易对象的市场,交易双方达成协议后,不立即交割,而是在一定时间后进行交割的金融交易市场。
20. 同业拆借市场:是指金融机构之间为弥补短期资金不足,解决临时性资金需求,以货币借贷方式进行短期资金融通活动的场所。
回购市场:是指通过回购协议进行短期资金融通交易的场所。
回购协议:是指在货币市场上出售证券、取得资金的同时,出售证券的一方同意在约定的时间按契约或约定价格重新购回该项证券。
回购协议的期限从一天到数月不等。
逆回购:是指买入证券的一方同意按约定期限以约定价格出售所买入的证券。
21.票据市场:主要指商业票据市场,包括票据承兑市场、票据贴现市场、本票市场。
票据贴现市场:贴现是商业票据的持票人在票据到期前,未获得现款向金融机构贴付一定的利息所做的票据转让。
22.中央银行票据:简称央行票据或央票,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其目的是调节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
融通票据:商业票据中,大量无交易背景而只是单纯以融资为目的发出的票据。
真实票据:商业票据中,有商品交易背景的票据。
23. 贴现:用票据进行短期融资的主要方式是出售票据一方融入的资金低于票据面值,票据到期时按面值还款,差额部分就是支付给票据买方(贷款人)的利息。
这种融资方式叫贴现。
24.名义收益率:是金融资产票面收益与票面额的比率。
现时收益率:是金融资产的年收益额与当期市场价格的比率。
平均收益率:是现时收益与资本损益共同考虑的收益率。
25.股票市场:是专门对股票进行公开交易的市场,包括股票的发行和转让。
26.大额存单:是由商业银行发行的一种金融产品,是存款人在银行的存款证明。
可转让大额存单:是银行或储蓄机构发行的一种存款凭证,表明一个特定数额的货币已经存在发行存单的机构中,银行给存款人按一定期限和约定利率利息,到期前可以流通转让和证券化。
27.远期合约:是合约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时期按约定的价格买卖约定数量的相关资产。
期权合约:是指期权的买方有权在约定的时间或约定的时期内,按照约定的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相关资产,也可以根据需要放弃行使这一权利。
互换合约:指交易双方约定在合约有效期内,以事行确定的名义金额为依据,按约定的支付率相互交换支付的约定。
28.投资基金: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制度。
对冲基金:是私募基金的一种,是专门为追求高投资收益的投资人设计的基金。
契约性基金:又称为单位信托基金,是指将投资者、管理人、托管人三者作为信托关系的当事人,通过签订基金契约的形式发行受益凭证而设立的一种基金。
公司型基金:是依据基金公司章程设立,在法律上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投资公司。
封闭式基金:是指经核准的基金份额总额在基金合同期限内固定不变,基金份额可以在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场所交易,诞基金份额持有人不得申请赎回的基金。
开放式基金:是指基金份额总额不固定,基金份额可以在基金合同约定的时间和场所申购或者赎回的基金。
风险投资基金:私募基金的一种,以直接权益投资的方式,对尚未上市但有很好成长前景的公司进行投资,由于这些公司一班还处于创业阶段,通常也被叫做创业投资基金。
29.创业板市场(二板市场):有别于成熟企业股票发行和交易的市场,专门对小型企业以及创业企业的股票进行交易的市场。
离岸金融市场:是指位于某国,却独立于该国的货币与金融制度,不受该国金融法规管制的金融活动场所。
30.交割:指买方付款取货与卖方交货收款的手续。
31. 公募:面向市场上大量非特定的社会公众投资者公开发行股票。
(优点:可以扩大股票的发行量,筹资潜力大,可提高发行者的知名度和股票的流动性。
缺点:工作量大,难度大,发行者必须如实披露有关情况,需要承销商的协助。
)私募:指向少数特定的投资者发行股票。
(优点:可节约发行费用。
缺点:股票的流动性差。
)32. 金融工具:是在信用活动中产生,能够证明金融交易金额、期限和价格的书面文件。
【特征:1. 偿还性:是指债务人必须归还本金以前所经历的时间。
2. 流动性:是指金融工具迅速变为货币而不致遭受损失的能力。
3. 风险性(安全性):是指购买金融工具的本金和预期收益所具有的风险程度或其安全的保障程度。
4. 收益率(盈利性):是指金融工具所取得的收益和本金的比率。
】33.弱有效市场:证券的价格只反映过去的价格和交易信息。
中度有效市场:证券的价格反映包括历史的价格和交易信息在内的所有公开发布的信息。
强有效市场:证券的价格可以反映所有公开和不公开的信息。
34. 原始存款:商业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
派生存款: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而创造出来的超过最初存款部分的存款。
35. 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通货之和。
货币乘数:由基础货币数量变动所引起的货币供应量增减变动的倍数。
36.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等债务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强制性的要求商业银行按此比率上缴存款准备金。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的办法,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达到调控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再贴现率的调整;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票据的资格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公开市场操作的政策目的有两个:1.维持既定的货币政策——保卫性目标。
2.实现货币政策的转变——主动性目标。
贴现政策:是指货币当局通过变动自己对商业银行所持票再贴现的再贴现率来影响贷款的数量和基础货币量的政策,现在已扩及对商业银行各种信用支持的利率。
37. 货币均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货币供给量与国民经济正常发展所必需的货币需求量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
Md=Ms若Md不等于Ms,则是货币失衡,即货币供求非均衡。
38. 强制储蓄效应:是指政府通过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方式来筹集其生产性的财政投资资金,从而提高社会能够转化为投资的储蓄的储蓄率水平的效应。
(主要来源有三个:一是家庭部门的储蓄,由收入减去消费支出构成;二是企业部门的储蓄,由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利润和折旧基金构成;三是政府部门的储蓄。
)39.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包括:货币政策目标、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预期达到的政策效果。
)40.证券投资:是指商业银行以其资金持有各种有价证券的业务活动。
信托:是指接受他人委托,代为管理、经营和处理经济事务的行为。
银行信托是银行作为信托人,按客户—委托人—的委托,代为管理、经营、处理有关钱财方面的事项。
41.金融衍生工具:是指其价格依赖原生性的金融工具的金融产品,具有高风险性、高收益性、高杠杆性等特点。
42.小额贷款公司: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成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