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节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第二节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第三节 吸光

第一节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第二节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第三节 吸光


被测吸光物质在溶液中常发生缔合、解离、 互变异构、逐级配位等反应,形成新的化合物而 改变了其平衡浓度与分析浓度之间的正比关系, 从而导致偏离 Lambert-Beer 定律。
第三节 吸光光度法分析条件的选择
一、显色反应及其条件 二、测定波长的选择 三、吸光度范围的选择 四、参比溶液的选择
一、显色反应及其条件
物质的颜色与吸收光颜色的关系
物质的 颜色
黄绿 黄 橙 红
紫红
吸收光
颜色
λ/nm

400 ~ 450

450 ~ 480
绿蓝 480 ~ 490
蓝绿 490 ~ 500
绿
500 ~ 560
物质的 颜色
紫 蓝 绿蓝 蓝绿
吸收光 颜色 λ/nm 黄绿 560 ~ 580 黄 580 ~ 600 橙 600 ~ 650 红 650 ~ 760
dcB
即总吸光度 A总与浓度 cB仍服从 Lambert- Beer 定 律。此结论可能对应以下两种不同的情况:
(1) 2 1 很小,可近似认为1 2,
入射光近似为单色光,故 A 与 cB仍成正比。
(2)尽管 较大,但在所选择的入射光波长
范围附近吸收曲线较平坦,因此κ变化较小,故
但在实际测定中,常会出现标准曲线偏离 直线的现象,曲线向上或向下发生弯曲,这种 现象称为偏离 Lambert-Beer 定律。

标准曲线的偏离
引起偏离 Lambert-Beer 定律的原因有物理 因素和化学因素两大类。
(一)物理因素引起的偏离
1. 非单色光引起的偏离 假设入射光仅由波长为 1 和 2 的两种单色
一、光的基本性质
光是一种电磁波,如果按波长或频率排列,有如 下所示的电磁波谱。
波谱名称 波长范围
分析方法
γ射线 X射线
0.005 ~ 0.17nm 中子活化分析,穆斯堡尔谱法
0.1 ~ 10nm
X射线光谱法
远紫外
10 ~ 200nm
真空紫外光谱法
近紫外 200 ~ 400nm
紫外光谱法
可见光
400 ~ 760nm
3. 介质不均匀引起的偏离 若溶液中生成溶胶或发生浑浊,当入射光
通过该溶液时,除一部分被吸光物质吸收外, 还有一部分被溶胶粒子和粗分散粒子散射而损 失,使透光率减小,实测的吸光度偏高,从而 对 Lambert-Beer 定律产生正偏离。
(二)化学因素引起的偏离
1. 溶液浓度过高引起的偏离 若吸光物质溶液的浓度较高时,吸光粒子之
间的相互作用较强,改变了吸光粒子对光的吸收 能力,使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浓度之间的线性关 系发生了偏离。 2. 化学反应引起的偏离
Lambert-Beer 定律中的浓度是指吸光物质的 平衡浓度,而在实际工作中常用吸光物质的分析 浓度来代替。当吸光物质的平衡浓度等于其分析 浓度或与分析浓度成正比时,A 与 cB的关系服从 Lambert-Beer 定律。
κ

a
A
的关系为:
a
d
B
=a M B
溶液中含有多种吸光物质时,若吸光物质
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则溶液吸光度等于各吸光
物质的吸光度之和。
A= A1+A2 + +Ai = d (1c1 2c2 ici )
二、偏离 Lambert-Beer 定律的原因
根据 Lambert-Beer 定律,以 A 为纵坐标, 以 cB或ρB 为横坐标作图,应得到一条通过原 点的直线。
A = k1·d 1982年,Beer 指出: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有 色溶液后,光的吸收程度与溶液的浓度成正比。
A = k2 ·cB 将 Lambert 定律和 Beer 定律合并起来,就得 到 Lambert-Beer 定律。
例题
A= d cB
若溶液的组成用质量浓度表示。LambertBeer 定律可表示为:
(3)溶液酸度对有色化合物组成的影响: 在不同 pH 的溶液中,显色剂与待测离子形成的 有色化合物的组成往往不同,其颜色也不同。必 须控制合适的pH,才能获得好的分析结果。
不同的显色反应的适宜 pH 是通过实验确定 的。具体方法是: 固定溶液中被测组分和显色剂 的浓度, 改变浓度的 pH ,测定此 pH 下溶液的 吸光度, 以 pH 为横坐标, 以吸光度为纵坐标, 作出 pH 与吸光度的关系曲线,从中可找出适宜 的 pH 范围。
要依据。
第二节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一、Lambert-Beer 定律 二、偏离 Lambert-Beer 定律的原因
一、Lambert-Beer 定律
吸光度和透光率的定义分别为:
A def lg I0 I
T def I I0
吸光度与透光率的关系为:
A =-lgT
1760 年, Lambert 指出:一束平行单色光通 过有色溶液后,光的吸收程度与溶液液层的厚度 成正比。
(3)仪器设备简单,操作简便、快速,选 择性好。由于新的显色剂和掩蔽剂不断发现, 提高了选择性,一般不需分离干扰物质就能进 行测定。
(4)应用广泛。几乎所有的无机离子和具 有共轭双键的有机化合物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 用吸光光度法进行测定。
第一节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一、光的基本性质 二、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三、吸收曲线

第第
第第第

五四 节节
三二一 节节节
可 分 选吸 光 吸
三 章
见 光 择光 吸 光
吸光
光收光

光度
度的度

光计 度 法
法基法 分本的 析定基
光 度

条律本







吸光光度法是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
建立的一种分析方法,包括比色法、可见吸光光 度法、紫外吸光光度法和红外光谱法等。
吸光光度法属于仪器分析方法,它所测定的
吸光度与显色剂用量的关系
2. 溶液的酸度 溶液的酸度对显色反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以下三个方面: (1)溶液的酸度对被测组分存在状态的影
响: 大多数被测金属离子易水解,当溶液 pH 增大时,可能生成各种类型的氢氧基配合物, 甚至生成氢氧化物沉淀,使显色反应不能进行 完全。
(2)溶液的酸度对显色剂的平衡浓度和颜 色的影响:大多数显色剂是有机弱酸或有机弱 碱,当溶液的 pH 变化时,将影响显色剂的平 衡浓度,并影响显色反应的完全程度。另外, 有一些显色剂本身就是酸碱指示剂,它们在不 同 pH 的溶液中具有不同的结构,而产生不同 的颜色,所以对显色反应也有影响。
可见光区的吸光光度法只能用于测定有色 溶液。对无色溶液和颜色较浅的溶液进行测定时, 必须加入一种能与被测组分反应生成颜色 较深的有色化合物的试剂,然后再进行测定。 将被测组分转变成有色化合物的化学反应称为 显色反应,能与被测组分反应使之生成有色化 合物的试剂称为显色剂。
显色剂必须满足下述条件:
(1)灵敏度要高:可见吸光光度法一般用 于微量组分的测定,因此要求选择的显色剂能 与待测组分生成摩尔吸收系数较大的有色化合 物。生成的有色化合物的摩尔吸收系数越大, 对入射光的吸收程度越大,测定的灵敏度就越 高。
溶液之所以呈现不同的颜色,是由于溶液对 不同波长的单色光选择吸收而产生的。当一束白 光通过一有色溶液时,某种波长的单色光被溶液 吸收,而其他波长的单色光透过溶液。因此,溶 液呈现的颜色取决于透过光的颜色。
如果将两种单色光按适当的比例混合后得到 白光,则这种单色光称为互补色光。显然,透过 光和吸收光是互补色光。
(5)有色化合物与显色剂的最大吸收波长 的差别要足够大,一般要求相差 60 nm 以上。
(二)显色条件的选择
1. 显色剂的用量 显色剂的适宜用量常通过实验确定,其方
法是取7~10个相同浓度的被测组分的溶液,并 固定其他条件,然后分别在溶液中加入不同量 的显色剂,逐一测定吸光度,绘制吸光度 A与 显色剂浓度 cB 的关系曲线。
是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
吸光光度法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测定的灵敏度高。常用于测量质量分数 为 10-3 % ~ 1% 的微量组分,甚至可测定质量分 数低至 10-5 % ~ 10-4 % 的痕量组分。
(2)测定的准确度较高。一般吸光光度法测 定的相对误差为2% ~ 5%,若使用精密仪器,相 对误差可降至1% ~ 2%,完全可以满足微量组分 测定的要求。
A 与 cB仍保持较好的线性关系。

较大时,
不等于
1
2
,则
A

cB 不
成正比而偏离 Lambert-Beer 定律, 1 与 2 相差
越大,偏离就越显著。
2. 非平行入射光引起的偏离 若入射光束为非平行光,就不能保证光束
全部垂直通过吸收池,可能导致光束通过吸收 池的实际平均光程大于吸收池的厚度,使实际 测得的吸光度大于理论值,从而导致与 LambertBeer 定律产生正偏离。
三、吸光度范围的选择
在吸光光度分析中,分光光度计的读数误 差也是测定误差的主要来源之一。对于同一台 仪器,透光率读数的绝对误差 T 基本上为一 定值。
由于透光率 T 与试样溶液浓度 cB 之间为 对数关系,因而在不同的透光率读数范围内, 这一恒定误差 T 所引起的浓度 cB 的测定的相 对误差是不同的。
(2)选择性要好:选用的显色剂最好只与 待测组分发生显色反应,而与溶液中共存的其 他干扰离子不显色,或者显色剂与被测组分所 生成的有色化合物的颜色和显色剂与干扰离子 所生成有色化合物的颜色有明显的不同。
(3)显色剂与被测组分生成的有色化合物 要有足够的稳定性,不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而 发生变化。
(4)显色剂与被测组分生成的有色化合物 的组成要恒定,符合一定的化学式,否则测定 的再现性就较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