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2018—2019学年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好的事物人人向往,若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它也容易被遮蔽。
上海市某儿童画展,一位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个洞,评审们好奇地问,这是不是一幅破损的作品。
小朋友说,这是进入世外桃源的入口。
孩子的答案,耐人寻味。
如何擦亮发现美的眼睛,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去回答的课题。
根据教育部日前与13个省(区、市)签署的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当地政府将会同教育部门支持学校美育发展,建立美育评价制度。
这是《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印发之后,推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又一重要举措。
众所周知,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
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
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
乔布斯也曾直言,苹果与其他计算机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
然而,如何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赋予美育应有的位置,以更有力的抓手、更具体的评价机制,去培养和提升每一个公民的审美能力,却长期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或许是因为,社会上并没有形成对审美能力的饥渴感。
在人生每一个有趣的方面,都有美感的存在。
美术馆内,许多人驻足于一幅名画前,凝神欣赏;音乐厅内,观众为一首乐曲微笑、颔首、动心;街头驻足,白发苍苍的老人,衣着得体、妆容精致地在你身边神采奕奕地走过,这些都是美的窗口。
可是,肯定也有不少人认为,美既不能充饥,也不能养家糊口,不懂审美也没什么大不了。
只是,在物质供应日益丰沛、精神问题愈显突出的现代社会,审美能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个人来说,它关系到感受生活的能力。
我们每个人身处相同的世界,但是对于美的理解不同,打量世界的视角不同,感受到的幸福程度也就不同。
难怪有人说,“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对社会而言,审美能力也是培育历史文化意识的重要基础。
如今,尽管有越来越多的人出国后选择去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玛雅美术馆参观,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却不在少数;尽管城市中的雕塑越来越多,但真正走入市民精神生活的却寥寥无几;艺术品市场繁荣火爆,但泡沫也不小,个别收藏者连作者都不了解就举牌,一转身又投向下一场拍卖。
可见,缺乏足够的审美能力和对于美的内在追求,国民很难在内心深处真正树立文化自信,也很难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不断提升现代文明的水位。
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育是一种刚需。
从现在起,全社会真正行动起来,支持美育发展,建立科学的美育评价制度,为时不晚。
尤其是学校教育,要把美育课的开展真正重视起来,不断完善相关课程,配备充足的教师,探索科学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彻底从只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轻视人格养成与心灵教化的功利式教育中解放出来,注重引导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保护好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很多时候,为美而献身,比为面包而活着更加幸福。
当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
(摘编自“人民时评”2018年6月25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地政府根据教育部要求,支持学校美育发展,建立美育评价制度,对推进学校美育工作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B.美育是一种刚需,这是因为审美教育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它是培育历史文化意识的重要基础。
C.培养审美能力,对个人、社会意义重大,倘若缺乏足够的审美能力和对于美的内在追求,就很难提升现代文明的水位。
D.全社会没有形成对审美能力的饥渴感,人们认为美并不能满足人们物质上的需求,长期以来没有赋予美育应有的位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提出论点后,层层递进,全面论述了美育的重要性,剖析美育研究缺少方法的原因,进而制定措施。
B.文章论述审美能力对社会的作用时,列举大量生活现象,点例与面例相结合,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C.文章在论述美育的重要性时,用详实的事例加以阐释,所引事例涵盖古今中外,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D.文章运用正反论证的方法,将人们对待艺术的种种行为表现进行比对,以此突出审美能力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采用怎样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和提升每一个公民的审美能力,这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共同思考的课题。
B.全社会都真正行动起来,转变观念,支持美育发展,建立科学的美育评价制度,是生活所需,是形势所迫。
C.为面包而活只为解决人的温饱问题,为美而献身则是高雅的精神追求,在很多时候,精神美更令人幸福。
D.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只要擦亮眼睛,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象牙刀吴晓画匠的眼神越来越不行了,先前是他给徒弟的活儿开眼,现在是徒弟给他的活儿开眼。
徒弟毕竟是徒弟,任他千叮万嘱,最传神的那几笔总是不尽人意。
画匠说,娃,你得练画呀。
徒弟说,师父,我想去打工。
画匠不说话了,闷着头拾掇他的塑刀。
这是一套十八枚的象牙刀,像练武人的十八般兵器。
画匠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刀、枪、剑、戟、斧、钺、钩、叉”从牛皮包裹里取出来,一件一件摆在神台上,用棉布蘸着清水逐个慢慢地擦。
擦干净了再用浸着香油的布头一点儿一点儿地给这些兵器上油。
这些兵器大小不等,形态各异。
有大如尺子,刮泥用的平头刮刀;有像梳子一样给神胎刻发痕的齿刀;还有小如掏耳勺般的点锥;歪头的劈刀;三角头的刻刀,等等。
画匠很耐心,一件一件像侍弄他的宝贝般,把这些武器都弄得清清爽爽。
完事了,再净手,焚香,给他们这个行当的祖师爷磕个头,说些感激的话。
最后,再一件件把这些兵器收入囊中。
这个活儿才算是交了。
交了活儿,兴儿跟着师父下山,一路上俩人都不语。
山里空寂寂的,遍野的石头和冷风。
兴儿惦脚往山那边看,山那边是城市,有车水马龙,有高楼大厦。
兴儿决定了,他要去城里打工。
兴儿走后不久,那山就成了国家级风景区。
上边要求,景区要有景区的样儿。
于是,所有白石黛瓦的小庙都给拆了,统统换成了气势恢宏的飞檐大庙。
拆庙时,画匠塑的神胎也被请了出去,委身在山罅隙里,任风吹雨淋。
再后来,大庙建成了,木雕替代了泥塑,画匠彻底失去了生计。
没了生计的画匠终日郁郁寡欢,有事没事就爱摆弄他那套象牙塑刀。
一件件取出来,把玩一会儿,再一件件放回去。
闺女每每见了,就上前去劝慰,说,爹,把这东西收了吧,眼不见,心不烦。
画匠不语,抚摸着象牙刀,只是摇头,叹气。
搁了数日,山上逢庙会,画匠突然对闺女说,走,上山去。
闺女很高兴,爹多些日子没上山了,遂陪着,从山底逛到山顶,又从山顶逛到了山底。
闺女怕爹难过,指着那些檀香木雕说,真丑啊,白刺拉拉的脸,一点儿也不像个神的样儿。
画匠说,别哄爹了孩子,人家这活儿好着呢。
说完,苦笑一下,说,走吧,去戏台子那卖玩意儿去。
闺女跟着画匠去戏台那,找个平坦的地方,摊块儿布,把带来的小玩意儿逐个摆好,等人来。
画匠趁此间隙把泥塑包打开,取出块河泥,开始塑下一个小玩意儿。
玩意儿塑出大样,他停下,去包里取刀具。
手指刚一触到象牙刀,心里就咯噔了一下,这滑溜,这润贴,可是经了几辈人的手了,心里就有些酸楚,心想着,师父,我说啥得给您传下去呀。
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摊前冷清,连个询价的也没有。
闺女有些不耐烦,说,收了吧,爹。
画匠说,不急,再等等。
刹戏了,人潮汹涌着往山下去。
闺女又说,收了吧,爹。
画匠说,不急,再等等。
终于,有个小伙子带着个衣着光鲜的男子往这边来了。
闺女兴奋地拍拍画匠,说,来了来了。
画匠不抬头,只管忙手里的活儿。
那男子走过来,蹲下身去摆弄那些小玩意儿。
边摆弄边问那小伙子,这些哪吒悟空啥的,咱家不是有塑钢的吗?小伙子不理睬他,弓着腰,痴痴地看画匠手里活儿。
那人见小伙子不理他,又回过身来问画匠的闺女,这堆小玩意多少钱?闺女说,一千。
那人说,啥啥?一千?就这堆泥巴?画匠生气了,冲他摆摆手说,你走!你走!我不卖给你。
小伙子急了,直冲那人跺脚。
边跺边嚷,你干吗呢爸爸?这是艺术,不是泥巴。
画匠闻听,这才抬起头,问那小伙子,你是做什么的,孩子?小伙子乐了,说,咱爷俩是同行啊,我,美院的泥塑生。
画匠笑。
侧头去看那男子,那男子正从钱包里往外数钱,唰唰,唰唰,足足数了几十张。
数完了,恭敬地递给画匠,说,我儿子喜欢,我全买了。
画匠伸手把钱挡了回去。
闺女糊涂了,问,爹你想干吗呢?画匠不语,从包里取出那套象牙刀,笑吟吟地,放在了小伙子手里。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运用了对比手法,徒弟放弃学习泥塑手艺的选择与小伙子对泥塑的痴迷形成对比,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价值认识的差别。
B.小说运用了肖像、心理和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曲折的叙述提出了传统文化如何传承的命题。
C.结尾处,画匠笑吟吟地把象牙刀赠送给小伙子,这样的情节安排显得真实可信,寄寓了作者对传统手工艺传承的美好期待。
D.从小说开头对徒弟的千叮万嘱到结尾不卖泥塑反送刀的做法,一个传统、质朴、钟情于手工艺的画匠形象跃然纸上。
5.本文情节一波三折,情节和文本,分析主要的波折及其作用。
(6分)6.请结合文本赏析题目“象牙刀”的妙处。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材料一: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18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
“中国制造2025”是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政府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做出的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节选自百度百科《中国制造2025》,有删改)材料二:为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各国不断加大投入,中国和韩国实现了10%以上的高速增长,美国研发经费继续位居首位,占全球研发经费总量的30.8%.2011—2014年主要国家及全球研发经费单位:百万美元(当年价)数据来源:OECD,2016(节选自北极星环保网《一组图读懂<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材料三: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在500多种工业产品当中,我国有22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存在。